王昭君
唐·張仲素
仙娥今下嫁,
驕子自同和。
劍戟歸田盡,
牛羊繞塞多。
注釋〔題解〕這首詩稱贊昭君出塞功不可沒,
充分肯定漢匈和親,
給雙方帶來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
出現(xiàn)了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一片興旺的景象,
具有積極的政治意義。
〔作者〕張仲素,
約769-819年,
唐代詩人。
字繪之。
河間(今屬河北省)人。
貞元十四年(798年)進士,
又中博學宏詞科,
為武寧軍從事,元和間,
任司勛員外郎,
又從禮部郎中充任翰林學士,
遷中書舍人。
擅長樂府詩,
善寫思婦心情,
如《春閨思》、《秋閨思》,
刻畫細膩,
委婉動人;其他如《塞下曲》等,
語言慷慨,
意氣昂揚,
歌頌了邊防將士的戰(zhàn)斗精神。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胡應麟《詩藪》說:“江寧(王昌齡)之后,
張仲素得其遺響,
《秋閨》、《塞下》諸曲俱工。
”《全唐詩》輯錄其詩 1卷。
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詩品〕王昭君出塞和親,
對于她個人來講,
是個悲劇,
遠嫁異域,
夫死從子;而從國家來講,
無疑是大好事,
帶來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歷代歌詠王昭君的詩很多,
有哀怨型的,
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有艷羨型的,
如唐代王?!督庹丫?:“莫怨工人丑畫身,
莫嫌明主遣和親。
當時若不嫁胡虜,
只是宮中一舞人”;有論功型的,
如郭潤玉《明妃》:“漫道黃金誤此身,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朔風吹散馬頭塵。
琵琶一曲干戈靖,
論到邊功是美人。
”等等。
張仲素的這首詩是一首頗有見識的歌詠昭君詩。
“仙娥今下嫁,
驕子自同和。
”這兩句寫王昭君遠嫁匈奴,
促進了漢朝和匈奴的友好和和平。
句中的“仙娥”,
天宮中的仙女,
此指王昭君。
“下嫁”,
指將王昭君嫁給匈奴首領。
古時中原政權常自稱“天朝”,
把為和親的女子嫁到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稱為“下嫁”,
有低看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意思。
“驕子”,
“天之驕子”的省稱,
指匈奴。
《漢書·匈奴傳》云:“胡者,
天之驕子也。
”“同和”,
見《老子》:“和其光,
同其塵。
”指光榮和塵污同等看待,
轉(zhuǎn)意指和平友好。
這兩句是因果句, 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因為王昭君嫁給了匈奴首領,
才帶來了和平友好的局面。
從總體上充分肯定了漢朝的和親之舉和王昭君為兩國的和平友好所作出的積極貢獻。
“劍戟歸田盡,
牛羊繞塞多。
”這兩句具體說明昭君遠嫁、漢匈和親所帶來的積極效果。
句中的“劍戟”,
武器,
也代指戰(zhàn)士。
“歸田盡”,
既指將戰(zhàn)爭的兵器化為田犁,
用于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也指將作戰(zhàn)的兵士解甲歸田,
從事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
“盡”,
沒有的意思。
這兩句也是一個因果句,
由于實行和親,
化干戈為玉帛,
促進了邊塞地區(qū)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
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繁榮,
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景象。
說明和親對塞內(nèi)、塞外,
漢匈雙方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事實上,
昭君出塞,
漢匈和親后,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兩族團結(jié)和睦,
國泰民安,
“邊城晏閉,
牛馬布野,
三世無犬吠之警,
黎庶忘干戈之役”,
出現(xiàn)了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詩人用一個“盡”、一個“多”,
很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贊譽情感。
這首詩是歌詠昭君遠嫁、漢匈和親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事,
短短二十個字,
把和親的積極作用寫得淋漓至盡。
全詩語言精練,
言簡意賅,
通俗易懂,
形象生動。
詩人站在國家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人民的高度,
看到和親給兩國帶來的積極作用,
一反過去文人墨客寫昭君遠嫁那種悲苦愁怨的情緒,
從歷史的事實出發(fā),
對昭君和親給予了充分肯定。
中國現(xiàn)代歷史學家翦伯贊亦是這樣認為,
并作了具體的闡述:“漢武雄圖載史篇,
長城萬里通烽煙。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
何如一曲琵琶好,
鳴鏑無聲五十年。
”新中國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董必武,
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
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jié)性的評價,
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贊頌。
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漢和親識見高。
詞客各抒胸臆懣,
舞文弄墨總徒勞。
”由此看出,
早在唐代就有這樣見識高明的詩人,
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
詩人稱昭君和親為“下嫁”,
還有著狹隘的民族意識,
這是需要指出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3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出處全唐詩:卷367-15
(唐樂府)王昭君(張仲素)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作文,學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閱讀培訓,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霸。
關鍵詞:張仲素,王昭君,唐詩,張仲素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