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蘭溪舟中
宋·韓淲
雨濕西風水面煙。
一巾華發(fā)上溪船。
帆迎山色來還去,
櫓破灘痕散復圓。
尋濁酒,
試吟篇。
避人鷗鷺更翩翩。
五更猶作錢塘夢,
睡覺方知過眼前。
注釋注釋:此詞題“蘭溪舟中”。
蘭溪今稱蘭江 ,
是錢塘江上游一段干流之名。
再往下 ,
依次稱桐江、富春江、錢塘江,
流經(jīng)杭州入海。
這條江流山水清絕,
自古名聞遐邇。
這是首山水詞。
朗誦這首詞,
不知不覺中將人帶入了空江煙雨境界 。
朦朧的江面,
朦朧的煙雨,
還有朦朧的山色。
詞人之心,
融合于大自然之中。
讀者之心,
又何必不是這樣呢?山水在詞中,
全然不是羈旅引役的背景,
而是自具自足的境界。
視野不妨再放開些。
詞人境界,
從傳統(tǒng)的深院繡闋 ,
歌舞樓榭,
推向美好的大自然 ,
便煥發(fā)出人與自然融合的神理。
山水詞不多有。
這確確實實是韓淲詞的獨到之處。
“雨濕西風水面煙 。
”開篇便引人入于勝境。
細雨濕秋風,
溪面一片煙。
好一幅潑墨空江煙雨圖。
“一巾華發(fā)上溪船。
”次句寫出自己登舟情景。
一巾華發(fā),
可知詞人此時已屆老年。
證以戴復古詩句“雅志不同俗,
休官二十年” ,
又可知詞人此時已過隱居生活,
其襟抱灑然塵外,
對大自然之體會,
自格外親切。
上溪船三字,
下得興致盎然。
于是,
讀者仿佛也隨了詞人登舟溪行 。
“帆迎山色來還去,
櫓破灘痕散復圓。
”此一聯(lián),
極寫乘舟風行水上飽看山色水容的美感逸趣。
上句寫山色。
帆迎,
船迎往前去,
是動態(tài)。
山色來——還去,
山一一迎面而來,
又一一掉臂而去,
又是動態(tài)。
動態(tài)寫山,
動中有動,
別具情趣。
此句與敦煌詞《浣溪沙》“看山恰似走來迎”,
有異曲同工之妙。
下句寫水容。
櫓破灘痕散——復圓。
灘痕即灘上水文。
溪則有灘,
灘則有紋,
紋呈圓形。
船夫過灘施櫓,
擊散了圓圓的灘痕,
船過處,
灘痕又一一復為圓形。
此句寫灘痕亦趣。
自其破散以觀之,
則灘痕為動態(tài)。
自其復圓以觀之,
則灘痕呈靜態(tài)。
靜態(tài)寫水,
靜中有動,
又具理趣。
與韓淲詩“江中春水波浪肥”(《三月二十七日自撫州往南城縣舟行》),
同一逸趣 。
親切的觀察,
實在體現(xiàn)出詞人與大自然的契合。
“尋濁酒,
試吟篇。
”舟中,
詞人要來家常之酒,
乘興吟起詩篇。
“避人鷗鷺更翩翩。
”江上,
鷗鷺翩翩飛翔,
亦無拘無束。
此三句,
寫出人自得其樂,
鳥亦自得其樂,
真有物我兩忘之古意。
“五更猶作錢塘夢,
睡覺方知過眼前。
”結(jié)筆二句,
一氣貫注。
五更舟中,
夢見到了錢塘(杭州)。
一覺睡醒 ,
才知道錢塘果然到了眼前。
結(jié)筆寫順流而下舟行之速,
風趣得很。
夢境與現(xiàn)境打成一片。
此二句不禁令人聯(lián)想起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品味起來,
又覺韓詞婉而李詩豪,
似乎又可見到唐詩宋詞之諸多異同。
讀此詞,
趣味甚多。
船到錢塘,
詞也戛然收尾,
留下了滿幅的溪行馀韻。
(宋詞)鷓鴣天 蘭溪舟中(韓淲)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作文,學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閱讀培訓,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霸。
關鍵詞:韓淲,鷓鴣天 蘭溪舟中,宋詞,語文培訓,語文輔導,閱讀培訓,作文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