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宋·晏殊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闌干影入涼波一霎好風生翠幕幾回疏雨滴圓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注釋注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五記載:“晏元獻公雖起田里 ,
而文章富貴 ,
出于天然。
嘗覽李慶孫《富貴曲》云:‘軸裝曲譜金書字,
樹記花名玉篆牌’。
公曰:‘此乃乞兒相,
未嘗諳富貴者。
’故公每吟詠富貴,
不言金玉錦繡,
而唯說其氣象。
若‘樓臺側畔楊花過,
簾幕中間燕子飛’,
‘梨花院落溶溶月,
楊柳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
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這段話頗能道出晏殊富貴詞的獨特風格。
這首詞前五句描寫景物重在神情,
不求形跡,
細節(jié)刻畫,
取其精神密契,
不在于錦繡字面的堆砌,
而在于色澤與氣氛上的渲染,
故能把環(huán)境寫得博大高華,
充滿富貴氣象。
詞中所表達的思想既不是傷春女子的幽愁,
又不是羈旅思鄉(xiāng)游子的離愁,
更不是感時憫亂的深愁,
而是富貴者嘆息時光易逝,
盛筵不再,
美景難留的淡淡閑愁。
劈頭“小閣重簾有燕過”點出環(huán)境與時令。
此句看似平淡,
實乃傳神一筆,
有破空而來之勢。
這匆匆一過的穿簾燕子,
莫非是遠方使者,
給簾內入傳遞了春將歸去的消息。
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枚小石,
立刻泛起層層波瀾。
一下子打破了小閣周圍寧靜的空氣,
起著溝通重簾內外的作用 。
閣中人目隨燕影 ,
看到“晚花紅片落庭莎 ”。
原來時已暮春 ,
庭院滿地落紅 。
“ 晚”,
一指傍晚,
朝花夕謝,
形容落花的時間,
一指晚春,
花事凋零,
形容落花的節(jié)令。
春末多雨,
更兼庭中少行跡,
滿庭莎草已是一派濃綠。
“紅片”與“庭莎”,
綠肥紅瘦,
相映成趣。
“曲欄干影入涼波”,
庭院中池邊的曲曲欄干,
倒影于池塘碧波之中 。
“ 涼波”的“涼”既是時已入暮,
池水生涼的真實寫照,
又是個中人此時此地心境凄涼的折光反射。
以上三句寫的是簾外景物,
從視覺所及落筆。
“重簾”、“ 過燕”、“晚花”、“庭莎”、“曲欄”、“涼波”諸意象所組成的畫面,
其色澤或明或暗,
或濃或淡 ,
或動或靜 ,
使整個庭院呈現出一片凄清冷落。
雖然主人公尚未露面,
但他的處境、心曲,
已躍然紙上了。
片兩句由簾外轉入簾內,
從聽覺著墨,
寫閣中人的感受。
“一霎”、“幾回”乃互文。
雖說是“好風”、“疏雨”,
小閣里的人卻聽得分明,
感得真切 ,
可見環(huán)境是何等的靜 ,
人是多么孤獨。
上句“翠”、“ 生 ”二字,
一為冷色,
一為動態(tài),
這種化虛為實的描寫 ,
把周圍的景物寫活了 ,
給人以質感。
好風入檻,
翠幕生寒,
孤身獨處,
情何以堪。
下句“圓荷”即荷葉。
疏雨滴在嫩綠的荷葉上,
聲音本是極細極微,
但偏偏閣中人卻聽得清清楚楚。
簾外之凄清冷落如彼,
簾內之空虛寂靜如此,
這一切本是足以生愁了,
何況又值“酒醒人散”之后。
末句以情語作結 ,
總束全詞 ,
興起感情波瀾,
似神龍掉尾,
極有跌宕之致。
此詞表現了作者優(yōu)越閑適的生活,
卻又流露出索寞悵惘的心緒。
結句抒發(fā)的亦是富貴閑愁。
前人評晏殊詞圓融平靜,
多富貴氣象。
晏殊自云:“余每吟詠富貴 ,
不言金玉錦繡 ,
而悅其氣象。
”此詞可見一斑。
(宋詞)浣溪沙(晏殊)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作文,學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閱讀培訓,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霸。
關鍵詞:晏殊,浣溪沙,宋詞,語文培訓,語文輔導,閱讀培訓,作文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