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陜西、出生于河南鄭州新鄭,葬于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注釋]: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qū)交匯處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jīng)過這里。⑵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⑶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fā)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dāng)?shù)靥厣?。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jīng)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靥?: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評析]:
[關(guān)鍵詞]:寫花,寫景
《大林寺桃花》由易優(yōu)作文網(wǎng)為大家收集、整理,提升語文閱讀寫作素養(yǎng),就來易優(yōu)作文。 ——作文培訓(xùn),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