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劉恒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yǎng)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土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作者介紹]:漢文帝劉恒(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zhèn)壓陳豨叛亂后,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后,呂后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注釋]:作者:佚名 班固的《西都賦》與《東都賦》合稱《兩都賦》。此賦學習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的結構方式,合二為一,又相對獨立成篇。內容劃分清楚,結構較為合理。從主導思想上說,他不在規(guī)模和繁華的程度上貶西都而褒東都,而從禮法的角度,從制度上衡量此前贊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壯麗繁華實為奢淫過度,無益于天下?!段鞫假x》寫長安都城的壯麗宏大,宮殿之奇?zhèn)トA美,后宮之奢侈淫靡,也極盡鋪排之能事,使作者著實表現出了寫騁辭大賦的才能。但結果卻不是寫得越奢華便越體現著作者對它的贊揚,而是折之以法度,衡之以王制。 杜篤的《論都賦》建議遷都長安,寫得很策略;班固維護建都洛陽,在處理對前漢西都評價上,也極為謹慎小心?!段鞫假x》為贊美、夸耀之詞。由于創(chuàng)作的目的在于表述一個政治問題上的個人見解,甚至是為了參與一場爭論,故此賦不似《子虛》、《上林》的有很多虛夸的部分,以氣爭勝,而更多實證。它主要不是抒發(fā)一種情感,表現一種精神,而是要表現一種思想,體現一種觀念。這也可以說是同時代風氣有關,是當時文風和社會風氣的體現。另外,同該賦中強調禮制、強調崇儒思想相一致,賦的語言典雅和麗(馬積高《賦史》即已指出這一點),節(jié)奏步武從容,和鑾相鳴,可謂金聲玉振,有廟堂朝儀的風度。 因為此賦寫長安的形勝、制度、文物等,同《子虛》、《上林》的僅寫田獵者相比,內容要更為豐富、開闊,也更能集中地、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現一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因而后世時有人加以摹擬,形成“京都賦”的類型?!墩衙魑倪x》分賦為十五類,“京都賦”列在第一。《文苑英華》、《歷代賦匯》等也有“京都”或“都邑”一類。 盡管在班固之前已有京都賦之作,但能使這類題材以及表現方式、結構方式結合而形成大賦的一種門類,乃有賴于班固此賦取得的成就。歷史上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尤其具有某方面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往往成為后來作家學習、甚至摹擬的范本。班固之前的京都之作,揚雄的《蜀都賦》已有殘缺,崔骃、傅毅的《反都賦》只余殘章剩句,傅毅《洛都賦》也有殘缺,便說明了它們的歷史地位。
[評析]:
[關鍵詞]:古文觀止,憂民
《文帝議佐百姓詔》由易優(yōu)作文網為大家收集、整理,提升語文閱讀寫作素養(yǎng),就來易優(yōu)作文。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