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馮國璋的故事:靠學問躋身政界要人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民國短短的38年中,出了八位大總統(tǒng)。他們各憑各的招,各顯各的能,得以當此大任,其中唯一靠做“學問”而躋身政界要人、進而成為大總統(tǒng)的,卻只有馮國璋一人。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生于河北河間縣西詩經(jīng)村,這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沉淀的村子,又名“三十里鋪”。當年毛萇講解《詩經(jīng)》,就在這個地方。后人為紀念這位西漢初年傳授詩經(jīng)的博士,不但在村旁建了毛公祠堂,還修了一所毛公書院。
馮國璋的父親馮春棠,一生熱衷于科舉,幾次落榜,竟至于精神失常。馮國璋的母親孫釵,生于富裕之家,知書達理、善良賢惠。馮國璋5歲時,父母就教他識字,順便把刻苦學習努力鉆研學問的精神和求取功名的理念,也牢固在他幼小的心中。
1866年,7歲的馮國璋帶了父母的囑托和希望,進入私塾。5年下來,他不但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就是《論語》、《孟子》這些個經(jīng)典,也能倒背如流。12歲時,馮國璋進入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
或許是地靈人來的緣故,書院里的學生,一個個都熱愛讀書、喜歡做學問,就是馮國璋的三個哥哥,一個個也都順利地考取了功名。比較而言,馮國璋在學校的成績最棒,平時考試總是名列前茅。他刻苦學習鉆研儒經(jīng)典,想靠了儒家的學問掙到份好功名??墒?,到馮國璋“院試”(考秀才)時,卻得了個名落孫山的結(jié)果。
馮國璋古文經(jīng)典學得再好,卻答不上院試《魏征和俾斯麥論》這樣的題目,因為毛公書院的老師根本就沒有給學生們講過外國歷史。此時的馮國璋,對俾斯麥還是聞所未聞,文章自然也就做不出來了。
這使馮國璋很沮喪,抱著深深的遺憾,于1881年進入省級高等學府保定蓮池書院。這書院因坐落在保定古蓮花池園林的西北角而得名,為清廷重臣直隸總督直接掌握,長期作為直隸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中國著名書院之一。
按照馮國璋愛學習、肯鉆研的個性,如果能夠一直在這所學院讀到畢業(yè),中國很可能多出一位大學問家來。只是,因為馮國璋父親精神有問題,家道沒落,已經(jīng)沒有力量來供他讀這么好、費用當然也很昂貴的學校。
萬般無奈,馮國璋在保定蓮花池書院剛讀了兩年,1883年時只好中斷了學業(yè),去到淮軍統(tǒng)領劉祺那兒,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勤務兵。
淮軍原是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地勇士編練的一支軍隊,稱得上是中國近代軍隊的前身、大清王朝主要的國防力量。李鴻章就是有淮軍的勢力為基礎,這才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及經(jīng)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馮國璋進入淮軍的第三年,正趕上1885年李鴻章以造就將材為宗旨,仿照西洋軍事學院,創(chuàng)辦北洋武備學堂。生源來自淮軍各營挑選出來精健聰穎、略通文義的弁兵。其中特別規(guī)定:有文員愿習武事者,一并量予錄取。
這是一所不但不用學生交學費,學生所得津貼還可以養(yǎng)活家人的學校。在劉祺的推薦下,經(jīng)過嚴格考試,馮國璋有幸成了這所學堂第一期學員。
入校時的馮國璋不可能知道,對于個人的仕途來說,這所學校實際上是中國當時的第一學校。近代中國風云人物,多出于此。除了他馮國璋、曹錕后來當了大總統(tǒng),段祺瑞當了國務總理,還有分任蘇、贛、鄂長江三督的李純、陳光遠、王占元,山東督軍田中玉,直系首腦吳佩孚等人。這些個民國時期名聲響亮的人物,都是從這里走上他們縱橫捭闔仕途之路的。
馮國璋當時不知道這些,他之所以要去北洋武備學堂讀書,完全是出于對學習的興趣。此刻在他心靈的深處,并不就想棄文經(jīng)武,還在做著以儒家學問走科舉入仕的美夢。直到1888年2月,在北洋武備學堂已經(jīng)學及3年了,遇到河間大考,馮國璋還從學校趕回故鄉(xiāng),參加院試,一舉考中秀才第一名。
早些年遺憾得到一些彌補,馮國璋從這次院試中看到了希望,到年底時,便再次滿懷希望地去參加鄉(xiāng)試,希望能再一考成為“舉人”。結(jié)果,卻名落孫山,馮國璋由此很是失望。
近而立之年的人了,讀了十多年書,卻沒能考取一個舉人,看來做儒家學問走科舉之路自己是走不通了。馮國璋由此只好放棄科考,回到武備學堂安心軍事知識的學習,做軍事學方面的學問。
1890年,馮國璋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并留任武備學堂做了教官。1893年,以教官的身份投入時升任太原鎮(zhèn)總兵的淮軍將領聶士成麾下。
1894年6月,朝鮮爆發(fā)東學黨起義,聶士成奉命隨同直隸提督葉志超統(tǒng)兵2400余人赴朝鮮牙山作戰(zhàn),馮國璋以聶士成幕僚的身份追隨前往。
在與日軍的作戰(zhàn)中,馮國璋感到了中國舊軍隊方方面面的弊端,渴望向日本學習改練新軍,聶士成對他的這一想法很是贊同。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聶士成升任直隸總督,即刻推薦馮國璋去中國駐日本公使裕庚身邊做一名軍事隨員,留在日本,以便考察日本的軍事科學。
心里有了想法,就得到這樣難得的機會,馮國璋為了從日本了解學習到更多的軍事知識,做好軍事學的學問。他一面拼命學習日語,努力消除語言障礙;一面大量結(jié)識日本軍界中有識之士,拜訪請教,獲取經(jīng)驗知識;同時留心考察日本的軍事科學的有關成就,閱讀大量日本的軍事著作,并且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整理編撰兵書。
天道酬勤,馮國璋的刻苦沒有白費,當他1896年回國時,已經(jīng)整理編撰出數(shù)冊頗有實際操作和理論價值的兵書。
當時的中國,由于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國人都感到了國家的衰敗。連個彈丸之地的小日本都打不贏,精英們實在是不服氣,紛紛在探討這其中的原因,渴望著通過學習日本來圖強中國。這其中,包括了馮國璋,也包括了久住朝鮮與日本人交手多次的袁世凱。
為了強大中國的軍隊,袁世凱認為主要得加強軍隊的訓練。1896年馮國璋從朝鮮回國時,袁世凱正在小站編練中國的新軍。馮國璋在日本編撰的數(shù)冊兵書中,不但有日本軍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裝器裝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日本軍隊的新式訓練方式。
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初始,已懷了顆天大的野心,他本來就是個求賢若渴的人,現(xiàn)在要辦這么大的事,自然是四處托囑友人,為他物色人才。聶士成與袁世凱,同為淮軍系統(tǒng),又是上下級與朋友關系,受托之后,也為了馮國璋自身的發(fā)展,便慨然地將馮國璋推薦給袁世凱。
1896年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馮國璋搭乘一列運送軍械的火車,到達小站時,已經(jīng)是夜幕降臨??墒?,暮色蒼茫中,竟然有諸多的淮軍將領在那里恭候。王世珍、陸建章、段祺瑞、段芝貴、曹錕、王占元等等等等,這些后來一個個在民國史上顯赫的人物,此時都在歡迎他的到來。
馮國璋正感動不已時,有個魁梧的軍官從人群中走來。他就是新建陸軍督辦,赫赫有名的袁世凱。
也正是他,有感于馮國璋過往的經(jīng)歷:既是武備學堂的佼佼者,又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立下戰(zhàn)功,還考察了日本的軍事。就因為這些,袁世凱相信他是個人才,是個自己應該禮賢的人才。當然,馮國璋最讓袁世凱看重的,還是他的那幾本兵書。
正是因為這幾本兵書,袁世凱這才讓小站的大人物們一起出動,都來歡迎他。
結(jié)果是,受寵若驚的馮國璋,從一見到袁世凱的面就下定了決心:此身愿為袁世凱去赴湯蹈火。
為馮國璋的接風宴是空前熱鬧的,特別是袁世凱談到馮國璋兵書時的那句話:“據(jù)我觀察,當今軍界學者,無逾華甫你的,真是軍界學者第一、軍事學問第一啊!”
袁世凱贊罷,哈哈大笑,眾軍官一起舉杯一飲而盡,雷鳴般的掌聲經(jīng)久不息。
對于馮國璋,袁世凱不僅是盛情禮遇,大加贊頌,更是特別地量才量用。接風宴會中,袁世凱便大聲宣布:委任馮國璋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監(jiān)督,沒過幾月,又擢升馮國璋為督操營務處總辦。
士為知己者死,馮國璋遇上袁世凱,欲如虎回深山,龍歸大海。今非昔比,大亂時期,儒家的學問看來已掙不到什么好功名,而兵家的學問一定可以讓人在這個時代飛黃騰達。
馮國璋有了這樣的感受,憑著自己一直以來的刻苦學習鉆研精神,憑了自己對軍事科學方面的知識,萬分地恪盡職守,努力工作,在軍政司教練處總辦的職位上,成為袁世凱得力的左膀右臂。
他一手編寫的兵法、操典,后來匯集成《新建陸軍操典》一書,成為中國近代陸軍史上第一部軍事理論著作,對中國新式陸軍的建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北洋軍閥的創(chuàng)建時期,馮國璋不僅為袁世凱培養(yǎng)了大批軍事骨干,也為自己造就了眾多的門生,培植越來越大的私人勢力,為他后來能夠充當直系首領,打下了最牢實的基礎。
1899年袁世凱升為山東巡撫,新建陸軍開赴山東鎮(zhèn)壓義和團運動,改成武衛(wèi)右軍。馮國璋奉命將山東舊軍加以改編,組成武衛(wèi)右軍先鋒隊20營。
1901年,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和練兵處大臣,而后再加封太子少保銜。權傾一時的袁世凱,成立了軍政司,他自兼督辦,把軍政司屬下三處之一的教練處,交由馮國璋負責,委任他為教練處總辦。此時武衛(wèi)右軍又改稱為北洋新軍,成立三個協(xié),協(xié)統(tǒng)依次為王士珍、馮國璋和段祺瑞。
在以練兵起家的袁世凱眼里,馮國璋就是一個練兵的專家,是一個“才具明通,諳練武備”的大人才?;诖?,特別在軍事教育上,袁世凱對馮國璋格外倚重。
遇上袁世凱之后,馮國璋如魚得水,隨著北洋勢力的迅速擴大,袁世凱的地位不斷升遷,馮國璋也隨之脫穎而出,職務跟著迅速上升。
從1896年到1905年,馮國璋已由一位督操營務處幫辦,升任到北洋軍閥軍政司教練處總辦、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北洋行營將弁學堂督辦、保定北洋陸軍學堂和陸軍師范學堂督辦等職,成為與王士珍、段祺瑞并駕齊驅(qū)的“北洋三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