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隋煬帝都是一個遭人唾罵、留下極壞形象的淫暴之君。這個多欲躁動、好大喜功、巡幸無度、縱情聲色的皇帝,依仗隋 朝積累的巨大物質財富,除了營造宮室、四處巡游之外,還做了兩件在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毀譽參半的大事,就是 修運河 和 筑長城 。
中國的地理形勢總體上是西高東低。就山脈而言,也是由西向東海拔逐漸降低,河流的走向也呈由西向東的整體趨勢。這樣的地理條件雖有不少優(yōu)越之處,卻也導致 中國境內除了云貴境內的橫斷山脈中有幾條北南流向的河流之外,其余的河幾乎都是由西向東,注入大海。這樣的地理形勢與山川走向,對于以水運為主的古代交通 自然很不便利。針對這種情況,在隋代以前,已經(jīng)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是限于工程浩大,在生產(chǎn)力不夠發(fā)達和物質積累不夠豐富的條件下,這也只能是某些人的 理想而已。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其實,隋文帝在位時,就已經(jīng)有開運河以通漕運的考慮。開皇四年(584年),隋文帝曾令有 巧思 之譽的宇文愷,率領水利 人員開鑿河渠。其具體做法是把渭水從大興城引到潼關,全長150余公里,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 廣通渠 ,又叫 富民渠 。這是因為從開皇三年(583年) 開始,隋文帝已經(jīng)感覺到京師倉廩的儲備糧不足,為了防備水、旱等自然災害引起的歉收,所以下詔: 于蒲、陜、虢、熊、伊、洛、鄭、懷、邵、衛(wèi)、汴、許、汝 等水次十三州,置募運米丁。 后來因為運輸不便,施行起來困難不小,所以文帝才在開皇四年(584年)的詔書中說: 京邑所居,五方輻湊,重關四塞,水陸 艱難 故東發(fā)潼關,西引渭水,因藉人力,開通漕渠,量事程功,易可成就 一得開鑿,萬代無毀。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宇文愷開通 廣通渠 后, 漕運四百余里,關內賴之。名之曰 富民渠 ??梢?廣通渠 開通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漕運的困難和關中遭受水、旱等自然災害后的缺糧問題。
隋煬帝即位之后,并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純粹為了巡游江都的考慮要去開鑿運河,其中也包括了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的原因。這實際上是鞏固隋朝政權的重大舉措。 因為自從晉懷帝永嘉南渡之后,中原士族大批南移,又經(jīng)歷了南朝宋、齊、梁、陳更替,華夏衣冠文物也逐漸以江南為聚集中心。盡管隋文帝統(tǒng)一了中國,結束了南 北對峙的分裂局面,然而,江南地區(qū)的僑郡僑縣及中原士族大姓的政治影響還長期存在。為了強化對江南政治集團的控制,加強江南與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開鑿一條橫 貫南北的大運河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至于開鑿大運河的經(jīng)濟意義就更為顯著了。江南原本自然條件較好,河渠密布,灌溉和水上交通都極為便 利,只是因為歷史上開發(fā)得較晚,一直沒有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但是,自從 五胡亂華 以來,中原士族南奔,不僅為江南地區(qū)帶來了中原文化的積極影響,也將華 夏文明的先進思想與生產(chǎn)手段帶到了江南。經(jīng)過南朝六代(三國東吳、東晉、宋、齊、梁、陳)的積累,到隋代,江南的經(jīng)濟已經(jīng)相當繁榮了。根據(jù)《宋書》介紹, 早在南朝劉宋時期,江南的富庶已經(jīng)超過屢遭戰(zhàn)亂兵燹的中原地區(qū)了。當時江南已是 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棉布帛之饒,復衣天下 的繁盛景象了。當時隋 朝都城長安已經(jīng)顯得缺乏生機,物產(chǎn)也滿足不了隋王朝的需要,修鑿運河的經(jīng)濟利益顯得更為重要了。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隋煬帝從他即位的大業(yè)元年(605年)開始,就著手大運河的修建。修建大運河分三段運作:一是開鑿 通濟渠 ,二是開鑿 永濟渠 ,三是修建 江南河 。
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任命尚書右丞皇甫議 發(fā)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后百余萬,開通濟渠。 具體的措施是從河南洛陽西苑開始,引谷水、洛水進入黃 河,然后又從板渚引黃河水,疏通莨蕩渠故道,進入淮河,到達山陽(今江蘇省淮安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 通濟渠 工程。從山陽開始,再疏導當年吳王夫差 所開鑿的邗溝,引淮河水經(jīng)揚子(今江蘇省儀征縣),進入長江。這段河有40步闊,可以通行龐大的龍舟。而在河渠的兩岸皆修筑大道,遍植柳樹,不僅可以鞏固 河堤,也能起到綠化環(huán)境、遮陽垂陰的效果。
至于修鑿 永濟渠 ,則是從大業(yè)四年(608年)才開始的。這段運河是引沁水南入黃河,北 至涿郡,全長1000多公里,是大運河中最長的一段。這樣浩大的工程,加之大興土木窮治宮室,隋煬帝不免感到人丁不濟,史稱 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婦 人 。就是說,隋煬帝終年不斷地興建工程,把全國的勞動力都用上了仍然感到不敷使用,開始對婦女派力役了。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永濟渠 的開鑿是有歷史背景的,當時正是隋煬帝大攘四夷的狂妄計劃實施之際,他將全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集中于涿郡,北出遼東,然后去打高句麗。開通 永濟渠 的目的是為征高句麗運送糧草服務的,但 永濟渠 的闊度也同時設計的可以通行隋煬帝的龍舟。
江南河 的修建更晚一些,是大業(yè)六年(610年)開始的。 江南河 從京口(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引長江水直達余杭,然后流入錢塘江?!洞髽I(yè)雜記》記載, 江南河 全長400余公里,水面闊10余丈,準備通行龍舟。
隋煬帝經(jīng)過多年建成的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浩大而又非常著名的工程,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貫通了我國東西走向的主要水系,這對于強化隋朝的政治統(tǒng)治、聯(lián)系南北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發(fā)揮了極其巨大的作用。
杜佑在《通典》卷一七七《州郡典》《河南府》中指出:
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煬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
這應當說是比較客觀而公允的。只把隋煬帝修大運河的目的狹隘地理解為隋煬帝純粹為了個人巡游享樂,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全面的。
早在隋煬帝即位之前,就有江南等地的士族力量起兵反隋,廣大民眾的反隋烽火也沒有真正停歇過。開皇十七年(597年),桂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 人李光仕起義反隋,后被鎮(zhèn)壓下去;開皇二十年(600年),李英林于熙州(今安徽安慶市)起兵反隋;仁壽元年(601年),又有潮州(在今廣東)等五州起 兵抗隋 這些反抗力量,早就使隋朝感到 關河懸遠,兵不赴急 的困窘。大運河開通之后,不僅促進了南北經(jīng)濟交流,而且更便于隋代統(tǒng)治階級實行政治控制與 軍事行動,這是隋煬帝修運河的真正用意所在。由于有些史評家和文學家對隋煬帝總體上是持否定和貶抑態(tài)度的,因而無視其統(tǒng)治有可以肯定之處,這顯然不是歷史 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我們在唐人的詩文中也還聽到了不同的聲音。皮日休在《皮子文藪》卷四《汴河銘》中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