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皇帝,大多喜歡狩獵。跟成吉思汗一樣,努爾哈赤也是靠 彎弓射大雕 而白手起家的 傳說他最初創(chuàng)業(yè)的本錢僅為私藏的十三副刀甲。若按階級劃分,他無疑屬于獵戶出身,朝伏夜出,捕殺野兔山雞之類去城里賣,養(yǎng)家糊口。估計在那個時代,貂皮鹿茸靈芝草,就已是 東北三件寶 了。然而此人偏偏有一顆不安分的心,率領一大群穿著虎皮短襖的 解珍解寶 (《水滸傳》里的獵戶兄弟),游走于白山黑水之間,不僅打獵,而且打仗,憑借武力統(tǒng)一了滿州諸部落,進而跟長城內的大明帝國 叫板 ,有取而代也之壯志。就像讓野生動物與圈養(yǎng)動物相互廝殺,自古即實行井田制的中原農(nóng)耕民族,哪里是打虎上山的八旗兵馬的對手呢?鹿死誰手是明擺著的。
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仗著弓強馬壯的優(yōu)勢,愛新覺羅們終于沖進山海關。愛江山更愛美人的明降將吳三桂,無疑充當了鷹犬的角色,引導著有備而來的狩獵者占領北京城,并且一鼓作氣打到了南方的邊疆。由盛京(沈陽)移鼎北京的順治小皇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允許其把 狗窩 蓋在云南 總算撈到幾根骨頭啃一啃。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真正的贏家是努爾哈赤的后裔。打到了一頭足以令老前輩欣慰甚至嫉妒的獵物:大明的皇天后土。雖然此舉近似于乘人之危的 偷獵 。鶴蚌相爭(李闖王進京逼死崇禎帝),漁翁得利也。
按道理講,衣食無憂、富貴盡享的真命天子,已無需操刀挽弓去獵食??滴鯀s不這么想,仍苦練騎射的技法。在宮墻御苑內打靶猶嫌不過癮,還在熱河的原始森林設立 木蘭圍場 莫非為了訓練野外生存的能力?只能說,他不甘心讓鎖鏈般的長城束縛住骨子里遺傳的野性。據(jù)史書記載:康熙每年立秋之后都要遠赴熱河狩獵近一個月,一生共參加四十八次之多。看來他對木蘭圍場之依戀,絲毫不亞于對精雕玉琢的紫禁城的感情。那是他精神上的故鄉(xiāng),那是他磨礪意志與體力的行宮??滴跆焐莻€徹底的行動主義者:不管狩獵抑或執(zhí)政,都迷信速度與力量。甚至在初出茅廬時,就鏟除強大的政敵鰲拜,隨即又屠殺了吳三桂這父輩的鷹犬。對于真正相信的獵人來說,鷹犬是多余的。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在無仗可打的時候,康熙只能把過剩的精力用于打獵。當他脫下臃腫的龍袍、換上緊身的鎧甲 一馬當先沖入深山老林,肯定暫時忘掉自己是個皇帝,忘掉身后尾隨的龐大的衛(wèi)隊(近萬人),而現(xiàn)出獵手的原形與本性。眼前只有莽莽的群山、虬勁的樹木、一掠而過的鳥獸,吸引著他全部的注意力?;蛟S曾有一閃念:即使從此真的做個平凡的獵戶,也會很快活的。野地里射虎,和政壇上逐鹿,快感相似。都可以滿足血液里的征服欲。從客觀上來講,已成定律的秋狩,對其麾下的八旗官兵亦是另一種性質的操練:不僅要保持弓馬之強勁,更要發(fā)揚尚武之精神。在這方面,皇上本人即是最好的榜樣。
既然人類中已無對手,政治上已無勁敵,惟我獨尊的康熙大帝(中國歷史上能稱作大帝的君王屈指可數(shù)),意猶未盡地把目標轉向毒蛇猛獸 簡直在跟大自然較勁。1719年,他對自己的業(yè)余愛好作了一番總結: 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豹二十五只,猞二十只,麋鹿十四只,狼九十六只,野豬一百三十三口,哨獲之鹿已數(shù)百,其余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 并且沾沾自喜于這絕妙的樂趣, 朕于一日之內射兔三百一十八只,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shù)也。 我視之為一位和平年代的帝王特殊的 述職報告 ,不是在炫耀政績,而是逐一清點狩獵的戰(zhàn)果。這份血淋淋的清單,若讓當代的 環(huán)保 人士看了,會心疼不已:難怪虎豹熊狼都成了珍稀動物 它們的危機早在清朝就開始了。在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康熙之殘暴,似乎并不亞于殺人如麻的希特勒?可惜彼時,沒有誰敢罰皇帝的款,或追究其刑事責任。 作文培訓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好在康熙無師自通地懂一點生態(tài)平衡的知識,逐年輪換狩獵區(qū)域。也虧得木蘭圍場地大物博,珍禽異獸總算有喘息之機,才不至于斷子絕孫。否則治國有方的康熙,堪稱荼害生靈的劊子手了,功過相抵,毀譽交加。
作為神射手康熙之子孫,雍正與乾隆,皆精于弓馬。尤其乾隆,是好戰(zhàn)分子,東征西伐,打得很過癮。自栩為 十全武功 (刻碑后供奉于避暑山莊)。與人戰(zhàn)之余,也與天地戰(zhàn) 繼承了 木蘭秋狩 的傳統(tǒng),厲兵秣馬,捕虎射雕,一輪又一輪地 大掃蕩 。他去熱河行宮的次數(shù)比康熙還多,估計 成績單 也并不遜色。乾隆的愛好甚至更廣泛:不僅頻繁在塞上游獵,還熱衷于乘龍舟下江南。這最尊貴的 漁翁 ,興高采烈地哼著拉網(wǎng)小調,往返于運河沿岸,垂釣風景,垂釣詩畫,垂釣美食 包括垂釣形形色色的美人魚。他的風流韻事可太多了。游戲山水也游戲人生。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我還知道道光的槍法很了得!嘉慶十八年(1815年),皇帝去熱河行宮避暑,天理教起義軍乘虛而入,攻打紫禁城。在太監(jiān)的內應下,兵分兩路:由西華門潛至隆宗門,由東華門攻入內廷景運門 直至由通道登上五鳳樓,踞高臨下地也御林軍交火。其時諸皇子正在宮中讀書,聽到槍聲后都很驚慌(有的都尿褲子了),惟獨道光保持鎮(zhèn)定,率領幾個小兄弟取出鳥槍去養(yǎng)心殿搶占有利地形。偏偏內廷軍械庫的值班太監(jiān)手忙腳亂,沒有找到鉛丸。迫在眉睫,道光反應很快,讓在場者將衣服上的銅鈕扣全揪下來,混入火藥中代替鉛丸。當起義軍翻墻而入時,道光開槍擊中兩人,其余皇子又射傷第三人,打得對方抬不起頭來,只好改變偷襲皇帝寢宮養(yǎng)心殿、劫持人質的作戰(zhàn)計劃。道光憑著一把銅扣子作彈藥,一直堅守到增援部隊趕來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嘉慶皇帝原本不欣賞這位貌不出眾的皇次子,曾懲罰他到內廷 打掃處 接受勞動改造,跟小太監(jiān)一起擦窗戶掃地??傻拦庠诖耸伦冎械臓顟B(tài)(把諸兄弟都比下去了),使父皇刮目相看:臨危不亂,智勇雙全,可治理江山也。于是道光被 破格提拔 為王位繼承人。
神槍手道光,尚是王子時,恐怕就接受過 軍訓 了。否則不至于如此熟練地使用火器。他平日打靶的成績一定也很不錯。
道光承襲帝位(也算是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后,一如既往地喜歡玩槍,喜歡打獵。他晚年時,與其父皇一樣為選擇接班人的問題而傷腦筋,頗費躊躇: 欲付大業(yè),猶未決,令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咸豐)未發(fā)一矢,問之,對曰: 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 宣宗大悅,曰: 此真帝者之言! (《清史稿 杜受田傳》)以聚獵比武的方式來辨別兒子們之高下,本無可厚非。只不過作為裁判的父親,暗自擬定的是另一種比賽規(guī)劃:并非比槍法、比武力、比戰(zhàn)利品,而是比人心之善惡。因此,獵物頗豐的恭親王奕反而落選了,懷抱著一桿道具般的空槍的咸豐卻脫穎而出。
咸豐考慮到春季鳥獸正在生兒育女,不忍殺伐,破壞其家庭和美乃至生態(tài)平衡。他是一位生活在童話世界里的王子,一位最古老的 綠黨 肯定很討后世之綠色和平組織歡心與褒獎。當今之瀕危動物,若有良知、若能讀懂歷史的話,應該會感激這位 大善人 的恩情。
可惜,若以帝王必須具備的霸氣來衡量,咸豐則失之于迂腐了。政治畢竟不同于 環(huán)保 ,治國平天下,光有柔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俠骨、雄心、鐵腕。上下五千年,凡是挫敗諸侯、開疆拓土的君主,又有哪一位是省油的燈、是心慈手軟之輩?哪一位不是在累累白骨中立而不倒的?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乃至成吉思汗,基本上都是馬上皇帝,靠火與劍建功立業(yè)的。
嘉慶自己就是在平叛中嶄露頭角的,偏偏器重咸豐這樣的 慈善家 (說不好吃點就是東郭先生),器重一個另類。真不可思議!莫非他本人,已被太平盛世麻痹了神經(jīng)、削弱了斗志?難道忘記了:書生造反,十年不成 讓其守業(yè)也不見得會有多好的結果。若以不殺生為優(yōu)點,適宜做和尚。燒香拜佛,與保家衛(wèi)國,是不同的概念。畢竟,世界已非堯舜禺的時代,不進取則落伍。
在那次南苑校獵中,彈無虛發(fā)的恭親王奕,倒還真是個人物。眾人皆知他與咸豐少年的同房修文習武,而才華略勝一籌。他好強斗勝的血性,卻不受父皇青睞。嫌其太生猛、太逞能了?
道光不以實力、而以道德選拔人才,犯了主觀化的錯誤。他的一念之差,導致大清國運的衰竭:亦步亦趨地走進一條無路可退的死胡同。中國近代史上的恥辱,道光首先是要負責的。他不僅于1842年簽定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而且造錯了接班人。
后來的事實證明:治國確非咸豐的強項,他更適合做 農(nóng)林牧富漁業(yè)部長 ,抑或組建綠色和平組織,卻不擅長擴充武備,抵御外敵。徒具 婦人之仁 ,哪里能斗過強盜的邏輯?他在任期間,北京首次淪陷于跨海而來的西洋人之手,真是丟盡了臉。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十三日,英法聯(lián)軍沖進安定門 從此安定門再也不夠安定了。咸豐本人嚇得屁滾尿流,到承德避風頭。以前的清帝去避暑山莊,都為了打獵,為了耀武揚威;咸豐此次十足是在逃荒,把祖?zhèn)鞯膰鷪霎斪髯詈蟮谋茈y所了。真是絕妙的諷刺!咸豐肯定沒心思秋狩了,他自己儼然已成別人追擊的獵物。惹不起,總能躲得起吧。可躲也不是辦法。咸豐在承德躲了將近一年,既不好意思面對先帝們的手跡與豐碑,又無顏回見江東父老 肯定如坐針氈、進退兩難。大病一場,索性躲到地獄里去了。
咸豐生前連個螞蟻都不舍得踩死。可他的敵人, 焚燒淫掠,倍極殘酷 ,毫不手軟地用一根火柴就點燃了價值連城的圓明園。菩薩心腸管什么用?甚至無能為自己的子民提供必要的佑護。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善良的人是可欺的,怯懦的人是可恥的。
說咸豐是清朝的敗家子并不為過。在洋槍洋炮面前,他拱手獻出了都城,并退避三舍。逃跑主義與投降主義,就是由其開始的。狩獵者的家族,已生疏了弓馬,競爭能力大大地退化了,任人宰割。從此,是西方列強的鐵蹄在華夏版圖上橫沖直撞,恣意地圍獵。
就像道光選錯了接班人,咸豐還有個失誤:娶錯了老婆。他不該納慈禧為西宮的。慈禧把老公的棺材從承德抬回北京后,就發(fā)生祺祥政變,由此垂簾聽政達四十八年。大清王朝真正滑入陰盛陽衰的境地,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尷尬:不斷地賠款,不斷地割地,不斷地簽署賣身契(不平等條約)。慈禧不思振作國防,反而把本應購置堅船利炮的海軍軍費挪用來蓋別墅(頤和園)了。這個荒淫的女人瞎摻乎的結果,是使首都再度失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在中南海飲馬,在太和殿里跳華爾茲
我偶爾會作無用的假設:繼承道光衣缽的若非咸豐,而是身手不凡的恭親王奕 那么歷史是否要改寫了?即使不能說國家的命運完全是皇帝本人的性格的投影,至少,葉赫那拉氏恐怕就沒有機會在舞臺上亮相了,更難以成為一個動亂時代的臭名昭著的女主角。慈禧太后的晚清,至今仍是國人痛定思痛的 反面教材 。想忘是忘不掉的。想更改也是更改不了的。
十個手指不可能一樣長。奕與咸豐雖為兄弟,卻具有不同的個性 從南苑校獵各自的表現(xiàn)就能看出來:咸豐偏重于仁(其實是個庸人),奕傾向于勇(倒是可造之英才)。一山不容二虎,咸豐上臺以后,奕只好低眉順眉地跑跑龍?zhí)?以免把新帝給比下去了。即使這樣,咸豐對其仍加以提防與排擠。楊義先生曾將這哥倆比作萁豆相煎的曹丕與曹植,可見奕的日子是很難熬的: 曹植借詩泄憤,成為曠世詩伯。恭親王卻把詩情傾注于林苑,使他的花園成為磚瓦木石堆疊成的沉默的詩了。 奕是道光第六子,因而什剎海西岸前海西街17號的恭親王府,俗稱 六爺府 。這位有經(jīng)韜偉略而無法施展的王爺,在空曠的花園里采菊、飲酒,也一樣倍感壓抑吧?
咸豐去承德避禍,卻把擦屁股的事交給恭親王,令其留守京城 主持撫局 。這是一盤很難收拾的殘棋,連皇帝都下不了的,只好委托自己的兄弟充當替罪羊,跟兵臨城下的英法聯(lián)軍討價還價,陪笑臉、求情呀什么的。 這是個置之死地的 差事 。和談破裂,背城一戰(zhàn),奕只能 殉社稷 。和談成功,背上個喪權辱國的罪名,既 愧對祖宗 , 亦無顏于人世 ??墒寝染尤?不辱使命 ,不但 妥善 地處理了 撫局 ,而且利用 留守 之職和洋人拉上了關系,打開了局面,控制了北京地區(qū)。 (引自方彪著《北京簡史》)奕作了咸豐的 人體盾牌 ,抵擋腥風血雨。然而這 小六子 確實有幾分指揮才能與外交手腕,總算把一團亂麻理出了頭緒。
恭親王本是挽弓當挽強的世襲貴族,有射天狼之豪情。不得不屈尊與豺狼談判,賠禮道歉,委屈求全。想一想,真是夠為難他的。若將奕比作中流砥柱,有點夸張了;但他畢竟努力發(fā)揮著能屈能伸、能開能合的外交家風度,以應付禍從天降的激變。不容易啊。奕的硬骨頭,后來體現(xiàn)在敢與慈禧太后相對抗。慈禧有一寵臣,欲從紫禁城正門出去辦事,門官不允許,稱其違背祖訓(此門是皇帝本人進出的御道),雙方就爭吵起來。慈禧偏袒自己的走狗,要奕和刑部處死一點不給面子的門官。奕嚴辭拒絕。慈禧很下不來臺: 你算老幾?敢頂撞我? 奕不服軟: 我是恭親王。 慈禧威脅: 我撤了你的王爵! 奕不懼: 你撤得了我王爺?shù)姆Q號,可改不了我是先皇的六兒子的身份! 言下之意是你算老幾,反過來把慈禧給難住了??磥磙鹊谋拘允遣晃窓噘F的耿直之人,傲氣十足。
假如十九世紀的大清帝國,由這樣的人當家的話,估計情況會好一些。
然而歷史從來沒有第二種選擇。自咸豐始,清朝的皇帝徹底喪失了獵手的血性和尚武的精神。既不能御敵于馬上,救民于水火,又不擅長料理財政、工商、科技等諸多內務 導致中國在世界之林的名次每況愈下,頻頻遭受列強的欺凌。咸豐之后,同治與光緒二帝,都不太像男子漢,皆是慈禧太后的傀儡,被一個老太婆玩弄、操縱于股掌。尤其光緒,雖曾想謀取改革、以擺脫 母老虎似的嬸娘 (林語堂語),可幾個回合就給打趴下了。連一個女人都斗不過,又如何統(tǒng)治四方、降龍伏虎呢?他眼睜睜地瞧著心愛的珍妃被 老佛爺 推進井里,卻無力解救 活得真夠窩囊的。
至于末代的宣統(tǒng)小皇帝(溥儀),更是扶不上馬的 阿斗 。他七歲時被推上龍椅,看著滿朝文武,呦呦大哭,嚇得尿褲子了。哪像是龍種?最終承擔起清朝的毀滅的,是一塊濕漉漉的尿布。唉,尿布上的帝國
河北遵化馬蘭峪的東陵,和易縣永寧山下的西陵,分別安葬著清代的九位皇帝。光緒的崇陵,是其中的最后一座 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座帝陵。因為末代皇帝宣統(tǒng)登臺僅三年出頭就被迫退位(故稱 廢帝 ),葬送了大清王朝。況且,我們大家都知道,溥儀去世時的身份是平民,已無再造皇陵的可能。清陵是以光緒的崇陵畫句號的。
出北京城,走讀東、西陵,等于是在讀清史,讀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化石?;实蹅兘K于像恐龍一樣絕種了。清代距今天尚不足百年,但在觀眾的心理上 已遙遠如侏羅紀了。清陵,離你我最近的一座侏羅紀公園,埋葬了古老的帝制。
讀這部化石版的清史,可對其盛衰一目了然。道光的慕陵,恰恰是其間的分水嶺:大清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標志??涤呵T先帝,俱有豪華裝修、富可敵國的陵寢,真正稱得上氣象萬千,從道光開始,在料理后事方面則顯得小氣多了。慕陵的規(guī)模有所壓縮:裁撒了華表、石像生(石人石獸)、明樓等裝飾性建筑,并且沒有樹立圣德神功碑。清朝有制:凡丟失國之寸土者,皆不得立此碑,以示罰戒。
道光二十二年,因鴉片戰(zhàn)爭失敗而簽署《中央南京條約》,開賠款割地之先例。也是斷不好意思給自己樹碑的 該如何書寫那恥辱的一筆?常言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偏偏是有大過的,犯了丟失國土的錯誤。一位失職的皇帝,即使厚著臉皮給自己立功德碑,無異于扇自己耳光。
況且, 政策 也不允許。有違先祖訂立的家法國法。
道光就這樣紅著臉躺在不完整的陵墓里。我想他一定盼望著自己的后代早日收復失地,早日彌補罪過。否則,他會睡得很不踏實的。死后照樣惡夢不斷。
慕陵的名稱,系道光生前細加斟酌選定的,取仰慕列祖列宗功德之意。對先帝們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的豐功偉績(譬如乾隆的十全武功),他確實只有仰慕的份兒。不僅僅仰慕,他還應該抱愧呢。愧對祖先。
不只是道光一個人羨慕。此后的咸豐、同治、光緒,同樣只有羨慕的份兒。同樣愧對祖宗打下的基業(yè)。羨慕的程度與慚愧的程度,是成正比的,甚于道光。
與道光相比,他們賠的款更多了,割的地更多了。直至輸?shù)镁?。
所以,他們的陵墓,同樣沒有大碑亭、石像生 權當自己懲罰自己吧。地下的死者,羞于談論自己的功過,只好讓墓碑缺席。
看來這些龍子龍孫挺守規(guī)矩的。
沒守住江山,光守住規(guī)矩有什么用?
他們不僅愧對祖先,更愧對后人。
即使無規(guī)可循,也是需要慚愧的。眼睜睜看著山河破碎、版圖缺損卻無計可施,縱然 土遁 了,也無法逃避千夫萬民的譴責。這張臉該往哪里擱?圣德神功碑該往哪里擱?
還是老老實實地在九泉之下多寫出幾份檢討書吧。閉門思過去吧。
玉碎月蝕,民族的自尊與信心從指縫里溜走 光是懺悔又有什么用?一個又一個,紅著臉走了,啞口無言地走了。怎么一個比一個還不爭氣呢?王冠與權杖像接力棒一樣傳遞著,而懦弱與屈辱也在傳遞著。
走讀東、西陵,走讀清史,越讀越不是滋味。從慕陵開始,江河日下,風雨飄搖,光榮與夢想逐漸為恥辱所代替。
話又說回來,大清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是無愧的 甚至是偉大的。不僅在開疆拓土中發(fā)揮了最大的能量、為后人提供了嘆為觀止的遺產(chǎn),更重要的,是樹立了精神的信條:丟失國之寸土,即大罪至錯也!
我不知道在大清以前,還有哪一個朝代,訂立過如此嚴格的戒律 明文規(guī)定丟失國土者,死后不配享有圣德神功碑。簡直帶有罪不可赦、死有余辜的意思。
我寧愿將之視為清朝的創(chuàng)舉。開國者居安思危,對后代不放心,才會留下這意味深長的遺囑:要保護好我流汗滴血積累的遺產(chǎn),稍有差池,即為不肖子孫也!這是對敗家子的警告。
若更早點產(chǎn)生,若更加鋒利 如達摩克斯之劍高懸,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是否可能減少若干誤國亡國的昏君?
總之,應該有一些制約昏庸帝王的東西(譬如報應,譬如祖訓),以免其無所顧忌地揮霍、腐化乃至割讓
大清的奠基人有先見之明,制訂了懲戒喪權辱國者的規(guī)則。僅此一條,顯得量刑過輕。假如更嚴厲、更周密點就好了,不妨增補為要求后世的皇帝遵守的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請勿服輸,請勿求和,請勿賠款,請勿割地,請勿吸煙(鴉片),請勿酗酒,請勿坐吃山空(滿漢全席),請勿違章建筑(頤和園) 一旦犯規(guī),立即取消比賽資格!
以上只是我這個 事后諸葛亮 奉獻的錦囊妙計,無實用價值(因時過境遷),聊博活人一笑耳。死者已聽不見了。
況且,愛新覺羅氏的家規(guī),雖使道光以下諸帝死后無碑(畢竟還有葬身之地),并沒有阻擋住國力衰竭、國土淪喪的命運。
從道光開始,到了光緒那里 雖有寸土必爭之心,苦無寸土必爭之力。以《中央南京條約》為先導,相繼有《中俄璦琿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協(xié)議,為日暮途窮的晚清縫補了一件腐朽的尸衣。從道光到光緒(乃至宣統(tǒng)),都在身不由己地做著同一件事情:把祖?zhèn)鞯募耶a(chǎn)分批分批地送進當鋪里 只取回了幾張可恥的票據(jù)。曾經(jīng)富甲一方的大清王朝,仿佛一夜之間,變得命比紙薄。辛亥革命拿小手指一捅,就破了。
紙做的帝國,撲地一聲,破了。
假如互相推卸責任:不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 那么,難道都是月亮惹的禍?都是外國的月亮,惹的禍?
洋槍洋炮固然可惡,但堡壘首先是從內部開始垮掉的。道光以下諸帝,都屬于垮掉派。尚武的傳統(tǒng),垮掉了。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垮掉了。征服的欲望,垮掉了。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這句在乾隆大興文字獄時引起無數(shù)人頭落地的 反詩 ,其實說得很有幾分道理。何必亂翻書、瞎摻乎呢?結果是把一冊山河當廢紙賤賣了。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走讀東、西陵,走讀化石版的清史,我仿佛又看見了那個最后垮掉了的王朝??宓袅说?,最后的王朝喲!
清室奉行的諸多規(guī)矩,迥異于前朝。你說它是族規(guī)也可以,說它是家法也可以 都帶有鮮明的特色。能夠看出,最初的 立法者 很動了一番腦筋的。這些代表著最高意志的 祖制 ,基本上都雷打不動地得以貫徹。譬如我前面說過的:帝陵是否可建立圣德神功碑,絕對是有條件的。是跟該君主的政績 掛鉤 的 不容失寸土,就像不容白玉有微瑕。道光因鴉片戰(zhàn)爭落敗,丟了香港 哪怕香港在當時不過一彈丸之地,足以讓道光羞辱不堪、死不瞑目了。
清取而代明,從宏觀的體制方面,襲用了前朝之衣缽。本來是件很省心省力的事情。打江山的人卻不滿足,在一些至關重要的細節(jié)上又謀求變革,企望制度能更完善。其中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點子。
最具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與國家命運、皇族命運休戚相關的,要數(shù)立儲以賢的帝位繼承法。
明朝執(zhí)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誰先出生誰就是最佳人選 有一種論資排輩、聽天由命的意思。表面上似乎容易減免是非,卻有后患:不是當皇帝的料,偏偏當上了皇帝;而在才能方面出類拔萃者,卻不見得有入選的資格。所以,明帝(共十余位)中頗多昏庸之輩,禍國殃民??峙抡且驗榧橙∏败囍b,清朝把選立王儲的比賽規(guī)劃修改了:摒棄了輩份的因素,以才取勝、唯賢是取 這樣對每一個皇子來說,則顯得公平多了。機會面前人人平等,關鍵看你的才學武藝是否脫俗超群。而對國家的發(fā)展來說,則更保險一些:畢竟,王儲是經(jīng)過嚴格的篩選與客觀的考驗的,非等閑之輩所能企及。
清之先祖作為北方游牧民族崛起于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比中原王朝要更富于競爭意識乃至憂患意識,也更重視領袖的作用。兩軍交戰(zhàn)勇者勝 如果主帥既無勇又無謀,大家都要跟著吃虧。所謂立儲,等于是在選擇民族的領頭羊,一點也馬虎不得。 大海航行靠舵手 ,舵手必須具備方位感、判斷力及指揮才能,才不至于把眾生之船劃進漩渦里去。一旦觸礁或擱淺,后悔莫及 還不如預先作好充分的準備。
紫禁城里的皇子們,都要接受精密的綜合素質教育。有德高望重的大學士擔任教師爺: 逐日講經(jīng)史,以擴充圣聰,庶于古今治亂興衰之道,可以詳悉陳說,而圣德曰增其高深。 譬如同治六歲就上學了,啟蒙老師是翰林院編修李鴻藻。繼位后,兩宮太后又特意為這個小皇帝,聘請了李鴻章、翁心存及禮部和工部的兩位尚書,擔任在弘殿授讀的師傅。
除了學習書本知識,還必須 軍訓 :騎馬射箭,飛刀舞劍,甚至操練火器。難怪道光哥幾個在抵抗天理教襲擊時,臨陣不亂,有那么好的槍法呢。
皇子們同臺學藝,誰不想以優(yōu)勢取勝呢?不是為了考狀元,是為了當皇帝 太有誘惑力了。因而加倍地勤勉。在主考官(父皇)面前,拼命顯示自己新學到手的文韜武略。明爭暗斗是少不了的。就跟西方競選總統(tǒng)似的,只不過是為了拉著最關鍵的一張選票。假如兒子們的學習成績差不多,就夠讓他們的 皇阿瑪 為難的。該讓誰當 班干部 呢?
想當年道光一直很為難:四子奕(咸豐)和六子奕,各有千秋
如何取舍呢?他率領兒子們去南苑校獵,無形中將天地作為考場了。當然,他打的是德育、智育、體育的綜合分:咸豐的武藝雖不出眾,但 政治課 學得好,以仁慈之心獲得了父皇親睞 國家就需要這樣 又紅又專 、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據(jù)傳說道光曾考問這兩位勢均力敵的競爭者,出了一道題目:何為治國之本?在趙大力著《恭親王奕》一書里,奕回答: 當然是國富民強,只有發(fā)展經(jīng)濟大業(yè),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yè),社稷才能安定,大清國才能穩(wěn)定。 而咸豐則回答: 治國之本惟仁孝,賢德最為重要,得人心者得天下,若不恩濟于民,撫育百姓,取信于民,則人心所向難以駕馭,若人心不軌,則難圖大業(yè)。 兩人說得都不錯,但各有偏重。我以為奕的態(tài)度更務實一些,而咸豐則有點像 政委 的腔調。
事實證明,咸豐說起來是一套,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了 實踐能力較差。在那樣一個黑云壓城的多事之秋,空談誤國。
立儲以賢的制度,本意是好的。但 賢 的標準較模糊,容易造成的偽裝與誤會。它本身亦是一柄雙刃劍。據(jù)野史記載,雍正是以特殊手段奪嫡稱帝,他成事后又怕后人效仿故采取錦匣封名傳帝位之法,以杜絕類似的 作弊 現(xiàn)象。由在位皇帝對全體皇子作長期的默察考驗,當圣意已定,就以朱筆書名,密封之后藏于錦匣,懸置于紫禁城乾清宮內世祖順治帝御書的 正大光明 匾額之后,至該帝臨終才由御前重臣共同拆啟,當眾宣布并傳閱,這樣不過早地宣布立儲結果,可以避免競爭失望者去鋌而走險。競爭者只能在不知帝心好惡的情況下,努力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帝王標準去塑造自己,以贏得帝心。 趙大力語看來所謂的 正大光明,透明度并不高。相反,還加倍地顯得神秘與幽暗。
今人參觀故宮,仍能看見乾清宮內如鏡高懸的那塊 正大光明 匾額(曾經(jīng)令多少代皇子望眼欲穿)。只是匾額的后面,空空蕩蕩。再也找不到將無限的權力傳宗接代的 黑匣子 了。神秘的 黑匣子 ,早就不翼而飛。
道光遺留的 黑匣子 ,破例裝有兩份朱諭。第一諭為 立皇四子奕為皇太子 ,第二諭為 封皇六子奕為恭親王 。自雍正訂下了錦匣封名的規(guī)矩以來,一匣兩諭是絕無僅有的。可見道光在魚與熊掌之間頗為躊躇,既擔心為爭帝位導致兄弟相殘的悲劇,又不愿意讓頗具實力的 小六子 過于傷感 而責怪父皇偏心。
趙大力先生分析道光立一匣雙諭意味深長: 為什么只立奕為親王而不立其他王子為親王呢,這意思是說只有奕才能和奕相提并論,封奕為親王也有對奕的保持之意,由于歷史上不乏得位者對未得位者進行迫害的先例。封奕為親王一方面安慰了奕,使他雖未能繼承皇位,卻得到了清室的最高級封號,同時也有告誡奕日后不要貶低奕之意。在親王前加一個 恭 字,說明道光帝希望奕能恭慎行事,能敬重、服從、擁護奕的皇權統(tǒng)治。 但愿道光確實是這么想的。在舉棋不定之后,終于想出了這一條不致過于厚禮薄彼的錦囊妙計。
就這樣,咸豐登基,帶領著文弱的大清帝國滑向隱秘的深淵。
就這樣,實力派奕,只得了個 安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