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一代女杰為何怒懟陳炯明,痛罵蔣介石,力挺...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她怒懟陳炯明,痛罵蔣介石
被稱為“一代女杰”
她是受人敬仰的革命家
是孫中山先生得力的戰(zhàn)友
也是一代藝術(shù)泰斗
她的革命歲月,執(zhí)著而輝煌
她的藝術(shù)生涯,更是綿遠而流長……
何香凝祖籍廣東南海,生于香港。父親何炳恒是富商,在舊式的封建禮制里,他有一妻五妾十二名子女。母親是何炳恒還在藥鋪當伙計時就相愛的女子,因為是大腳,何家父母不同意她進門為妻,最后只好委曲求全做了妾。
受這件事影響,母親從小給幾個女兒強行纏腳,其中只有何香凝堅決反抗,她隨時備有一把剪刀將母親纏好的裹腳布剪掉。
在只有貧苦人家的丫頭才是一雙大腳的年代,一雙 天足 的何香凝,19 歲時還沒有找到婆家。正在家人為她犯愁的時候,廖家人也在按照客家人的風俗,為自己的歸僑侄子、香港皇仁書院學生廖仲愷安排相親。
廖仲愷的父親僑居舊金山多年,親身經(jīng)歷了旅美華僑所遭受的種種歧視,深知小腳女人是中國的一種恥辱,所以曾留下遺囑:兒子必須娶個大腳婦女作媳婦??墒?,在 19 世紀末年,中國的婦女幾乎都裹著小腳,社會上見不到多少大腳婦女,尤其是上層社會里,不纏足的大家閨秀更難找到。
經(jīng)過媒人的說合,兩人于 1897 年成婚。事實上,最初母親陳二是心存顧慮的,她認為眉心有一顆大痣的廖仲愷,有著將來會死于非命的壞命相;而何香凝也并不十分滿意廖仲愷的身材矮小、貌不驚人。
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接觸,她發(fā)現(xiàn)廖仲愷是一個心地善良、誠摯忠厚,有著耿直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的青年。廖仲愷設法搜羅各種新書刊給她閱讀,為她指點疑難;何香凝愛好美術(shù),廖仲愷就耐心教她繪畫。
何香凝的革命生涯與藝術(shù)生涯都起源于日本。
洋務運動時期,在清政府“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廖仲愷產(chǎn)生了去日本留學的想法。為了幫助丈夫?qū)崿F(xiàn)留學夢,何香凝拿出私房錢并變賣了自己的嫁妝首飾。1902年冬,何香凝追隨廖仲愷來到日本,在東京女子師范學校上預科。而在當時,赴日留學的中國女性還不足10人。
1908年9月25日,何香凝在東京生下兒子廖承志。在此之前,由于羸弱多病又懷孕在身,她無力應付繁重的課業(yè),只能被迫退學。但在生子半年后,何香凝便復學轉(zhuǎn)去日本私立女子美術(shù)學校學習畫畫。
據(jù)廖承志介紹,何香凝之所以改學繪畫,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孫中山要組織武裝起義,需要起義的軍旗和安民布告告示的花樣、軍用票的圖案等,因而需要人設計,把它畫出來”。
在學校里,何香凝除接受老師端館紫川先生講授的山水、花卉畫外,還每周兩次向日本帝室畫師田中賴璋學畫獅、虎等動物。在之后的革命生涯里,美術(shù)成為了何香凝的斗爭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畫筆,表達對革命事業(yè)的忠誠和對敵人的無情鞭撻。
何香凝還為居住在自己寓所的隊員們管理家務,燒水煮飯,樂此不疲。孫中山十分信賴他們,要求以他們的寓所,作為革命黨人的通訊聯(lián)絡站和聚會場所,為了嚴守秘密,不能雇女工。
何香凝特意搬了家,并開始學習洗米、生火、燒飯等家務勞動。自此以后,他們的家就成為革命黨人的“機關(guān)”。孫中山經(jīng)常在那里召集會議,籌劃各種工作。何香凝一面讀書,一面身兼聯(lián)絡、勤務和掩護等多項工作;她總是把父母寄給自己的生活費,招待集會的朋友,也不時接濟孫中山,過著儉樸的生活。
看著孫中山和同志們圍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己做的飯菜;看著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在這里聯(lián)合組建同盟會;看著同盟會成立后在自己家中接連召開重要會議,聽著孫中山和同志們親切地稱自己伯母、“奧巴桑”,她心里有說不出的充實。
想到自己的生活變化:從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到做同盟會的下女,粗茶淡飯,忙碌勞累。她后來回憶說,那時“我的吃苦,是為中國革命!一想到這里,隨便什么罪,我就甘心忍受,樂之不倦了”。當1905年8月,同盟會正式成立的準備工作就緒時,何香凝也在孫中山親自主持下,參加了同盟會,成為中國同盟會最早的女會員。
辛亥革命后,作為財政部次長的廖仲愷因為孫中山籌款而被軍閥陳炯明扣押。
何香凝央求老朋友帶她會見陳炯明,途中遭遇暴雨,何香凝滾了一身泥水闖進陳炯明的會議室,當面痛斥道:“仲愷有什么地方對你不起,你要把他關(guān)起來?仲愷為孫先生籌款,你就要把他鎖起來,可是民國 9 年( 1920 年)仲愷也為你們籌過款啊。幫你就對,幫孫先生就不對嗎?”
陳炯明答應釋放廖仲愷,已經(jīng)被囚禁 62 天的廖仲愷立刻在何香凝的陪同下逃往香港。
3 年后,廖仲愷遇刺身亡,何香凝曾感慨說:“我只給他搶回了 3 年的命?!?
廖仲愷去世后的 1928 年底,何香凝為反對國民黨清共而毅然發(fā)表聲明,“辭去國民黨內(nèi)的一切職務”。她說:“我是遵守孫中山的遺言,吾寧以畫筆棲遲,維持清苦生活,不愿同流合污,做國家民族的罪人?!?
她寄情山水,排遣心中郁結(jié)。1929 年秋,她漂泊歐洲,潛心畫藝。
20 世紀 20 年代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這段時間,是何香凝美術(shù)生涯的中期。這一時期,她大多生活在廣州和香港,其作畫因受到嶺南畫派的影響,畫風又有些改變——從 20 年代開始,她向高劍父、陳樹人、姚栗若等人學習嶺南派畫法,一心沉浸在水墨畫里,其作品開始漸漸顯出中國畫“蒼勁有力”的氣魄。
她這一時期畫作的主題,是集中精力畫松、梅、菊、竹、水仙等抗寒植物,夾雜也繪一些山水畫,至于前期所喜愛的獅、虎等動物,則只偶爾入畫了。
她畫筆下抗霜斗雪的梅菊水仙等,既是以畫自況自勵,又是對在日寇入侵我國之時勇于進行抗日救亡戰(zhàn)斗的愛國者之戰(zhàn)斗風貌的寫照和頌揚。
毛澤東在 1936 年收到何香凝贈的畫集后稱頌說:“先生的畫充滿斗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
何香凝遵從孫中山的臨終囑托,成為宋慶齡身邊最可信賴的至交。她曾在上世紀30年代初繪《菊石圖》贈予宋慶齡,激賞之情溢于言表:“唯菊與石,品質(zhì)高潔;唯石與菊,天生硬骨。悠悠清泉,娟娟明月;唯菊與石,品質(zhì)高潔?!?
1938年后,遷居香港期間,為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wèi)大同盟,她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zhàn),并將自己所做山水花鳥贈送或出售給了華僑,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她即同宋慶齡等發(fā)表通電,嚴厲斥責蔣的罪惡行徑,呼吁全國人民警惕賣國賊的陰謀詭計,指出:“今后必須絕對停止以武力攻擊共產(chǎn)黨,必須停止彈壓共產(chǎn)黨的行動?!比湛苷碱I(lǐng)香港后,于1942年2月離港經(jīng)海豐登陸,轉(zhuǎn)赴韶關(guān),后遷居桂林。
1944年秋,轉(zhuǎn)移到平樂縣的八步。每到一地她都積極宣傳抗日,為將士們籌募醫(yī)藥、衣物和款項。
何香凝經(jīng)手過無數(shù)款項支援抗戰(zhàn),自己卻靠賣畫維持清貧的生活。蔣介石曾派人到桂林給她送去100萬元的支票并請她去重慶,她卻在信封上寫到:“閑來寫畫營生活,不用人間造孽錢”,原款退回。當1944年秋,日軍逼近廣西,蔣介石再次邀請她到重慶避難時,她還是拒絕了?!捌刺煅碾[桂林,國愁家恨兩相侵。難行蜀道知何故?事出無因卻有因?!彼摹陡袘选吩娏髀冻隽怂男嫩E——不肯到重慶去,表示她對蔣已徹底絕望。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何香凝與其他民主黨派人士一道,積極參與籌備新政協(xié)的各項活動和新中國開國的籌建工作。
1950 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銀行第一屆第一次董事、監(jiān)察人會議在北京召開。政務院從選出的常務董事中,指派南漢宸為中國銀行董事長,并指派何香凝為第一任首席監(jiān)察人。
何香凝還十分關(guān)心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認為民革應用好與臺灣國民黨的歷史聯(lián)系,幫助共產(chǎn)黨多做一些工作,努力實現(xiàn)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斑b望臺灣感慨憂,追懷往事念同游。數(shù)十年來如一日,國運繁榮渡白頭?!彼龝r時思念臺灣的朋友,常常撰寫文章或發(fā)表演講,呼吁臺灣當局和國民黨的軍政人員站到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愛國不分先后,“愛國人人是一家”。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終年95歲。9月5日,何香凝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周恩來、朱德、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及首都各界代表500多人出席。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外交部等處,都下半旗志哀。
根據(jù)何香凝生前與廖仲愷“生則同衾,死則同穴”遺愿,經(jīng)毛澤東同意,追悼大會結(jié)束后,靈柩由專車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合塋。
何香凝的一生經(jīng)歷了清王朝、北洋軍閥、國民黨政府的殘暴統(tǒng)治。
參加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參與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而她自己也從一個堅定的民主主義革命戰(zhàn)士成長為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lǐng)袖,又成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