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赤壁之戰(zhàn):奠定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赤壁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前后,印度盛極一時的貴霜帝國漸趨衰敗,而笈多王朝則迅速崛起。到公元212年,羅馬元老院宣布授予帝國所有自由居民以羅馬公民權;及至238年,漸漸強大起來的哥特人開始侵擾羅馬帝國,自此帝國永無寧日,被迫于330年遷都君士坦丁堡。
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勢力大增,又經(jīng)過六七年的兼并戰(zhàn)爭,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公元207年,曹操準備向南擴張勢力,奪取荊州。
其時,劉備的力量雖然不大,但一心想奪取全國的統(tǒng)治權,因此,也積極網(wǎng)絡人才,發(fā)展勢力。而東方的孫權在繼承了父兄基業(yè)之后,通過發(fā)展經(jīng)濟,勢力也逐步增強,再加上有長江天險作屏障,統(tǒng)治非常穩(wěn)固。孫權也想向西繼續(xù)發(fā)展勢力,奪取戰(zhàn)略要地荊州。
曹操惟恐孫權先奪取荊州,于是,七月率領大軍南下。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繼任荊州牧。九月,曹軍進至新野,劉琮不戰(zhàn)而降。劉備聽說劉琮已降,自知力 量薄弱,難以抵擋曹軍,便由樊城向江陵撤退。曹操于是率領輕騎五千追趕,在當陽東北的長坂追上劉備,劉備同諸葛亮等一行人向漢水方向逃去。曹操繼續(xù)南下, 順利占領了江陵。曹操占領江陵后,就企圖乘勝順流東下,攻打?qū)O權。
這時,孫權謀士魯肅剛到江陵,就聽說劉備正向南撤退。于是,魯肅就 趕往當陽與劉備見面,并建議劉備與孫權聯(lián)合,共同對付曹操。這正好與諸葛亮的主張相符合,因而劉備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建議,并派諸葛亮隨魯肅一同前往柴桑 會見孫權。孫權本來也不愿意受制于曹操,但又懷疑劉備的實力,有些猶豫不決,諸葛亮就跟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說只要雙方聯(lián)合起來,就能打敗曹操,孫權聽 了,非常高興,決定聯(lián)合劉備抗擊曹操。而周瑜也堅決主張抗擊曹操,并給孫權分析了當前形勢,孫權聽后,下定了抗擊曹操的決心。于是,孫權選拔了三萬精兵, 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同劉備會師,共同抵抗曹操。從而揭開了赤壁之戰(zhàn)的序幕。
曹操鑒于士兵不習慣船上作戰(zhàn),就 將船只全部用鎖鏈連接起來。后來由于疾病流行,所以,曹操決定等來年春天再戰(zhàn)。因此,周瑜數(shù)次向曹軍挑戰(zhàn),曹軍均不出戰(zhàn)。周瑜的部將黃蓋獻計,可以火攻曹 操。為了騙取曹操的信任,黃蓋派人送信給曹操,說要向他投降,并與曹操約定好了投降時間。
11月的一個夜晚,按照約定的時間,黃蓋率 領十幾艘戰(zhàn)船,奔向曹操的水寨。船上裝滿了澆了油的干草和大批引火的東西,外面又用布把船圍了起來。而周瑜則率領主力部隊跟在后面。當行至江心時,黃蓋命 令揚起帆,點起火把。曹軍士兵聽說黃蓋前來投降,也都出營觀看,毫無戒備之心。當船只行至離曹營2里多遠時,黃蓋命令各船同時點火,火船乘著風勢飛快向曹 營沖去。曹操的船只甚至岸上的營寨都被大火點著,曹軍士兵爭著奔命,被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shù)。周瑜和劉備此時也率兵沖殺過來,曹操見勢不妙,帶領少數(shù)殘兵 敗將由華容道向江陵逃去。到達江陵后,曹操依然驚魂未定,只留下一部分軍隊守衛(wèi)江陵和襄陽,自己率領一部分殘部撤回鄴城。
隨后,周 瑜、劉備又打敗了留守的曹軍,曹軍被迫撤去。周瑜趁機占領了江陵,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劉備也乘機占領了武陵、長沙、零陵、貴陽等四郡,隨后作了荊州 牧,從此有了立足之地。赤壁之戰(zhàn)使曹操元氣大傷,曹操向北撤退之后,再也沒有力量南下。因此,赤壁之戰(zhàn)奠定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