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阿斗無能皆因名臣...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劉禪 司馬昭害死了魏帝曹髦,認為朝廷局勢已經(jīng)穩(wěn)定,決心大舉進攻蜀漢。
蜀主劉禪是個昏庸無能,扶不起的阿斗。他沉緬酒色,不理朝政, 寵信宦官黃皓。那時候,接替諸葛亮的大臣蔣琬、費祎都已死去,蜀漢擔(dān)任輔漢大將軍的是姜維。姜維有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事業(yè),幾乎每年都出兵攻打魏國,但都未 有成效。再加上后宮奸臣作梗,蜀漢的力量已經(jīng)越來越弱。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將軍鄧艾、諸葛緒各帶兵三萬,鐘會帶兵十幾萬分三路進攻蜀漢。姜維看到魏軍聲勢浩大,便把蜀兵集中到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守住關(guān)口要道。鐘會帶兵到了劍閣,一時無法攻入。
鄧艾見蜀軍主力守在劍閣,就帶了精兵偷偷繞道到劍閣西面的一條羊腸小道上向南進軍。這一帶本來是人跡不到的地方。鄧艾帶領(lǐng)這支精兵,逢山開路,遇河架 橋,走了七百里路,也沒有被蜀軍發(fā)現(xiàn)。最后,他們來到一條絕路上,山高谷深,沒法前進。鄧艾當(dāng)機立斷,用氈毯裹著身子,從懸崖峭壁上滾了下去。將士們也跟 著滾了下去。有的攀著樹木,一個接一個慢慢地爬下了山,終于越過了這條絕路,一直趕到江油。
駐守江油的蜀軍沒想到鄧艾會從背后殺出 來,突然見到魏兵出現(xiàn)在城下,來不及組織抵抗,只好投降了。鄧艾繼續(xù)向綿竹進攻。守綿竹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鄧艾派人送信勸說他投降,說: 如果你肯 投降,就推薦你為瑯琊王。 諸葛瞻把鄧艾派來勸降的使者殺了,決心和鄧艾拼個死活。后來,諸葛瞻和他的兒子諸葛尚都戰(zhàn)死了。
鄧艾拿下 綿竹,直奔蜀漢都城成都。成都的百姓一聽鄧艾兵臨城下,紛紛到山上樹林里去避難。蜀漢朝廷更是亂成一團,后主趕快召集大臣商量。有人主張往南逃,有的主張 投靠東吳,有人認為現(xiàn)在魏國大軍壓境,不如趁早投降。后主是個沒主意又膽小的人,根本不想抵抗。等鄧艾大軍到達成都,他已經(jīng)叫人反綁著兩手,率領(lǐng)文武百官 出城門投降了。鄧艾進了成都,覺得自己了不起,驕傲起來,連鐘會也不在他眼里。他直接向司馬昭上書,要趁這次打勝仗的勢頭,一鼓作氣把東吳滅掉。
司馬昭卻下命令給鄧艾,說: 軍事行動不許自作主張。 鄧艾很失望。正在劍閣跟鐘會對抗的蜀將姜維,得到鄧艾襲擊成都的消息,正想退回去保衛(wèi)成都,接到 后主的命令,要他向魏軍投降。蜀軍將士接到這個命令,又氣憤又傷心。有的兵士恨得拔出刀來,在大石頭上亂砍。姜維倒是十分冷靜。他跟將士們一合計,決定向 鐘會投降。鐘會也賞識姜維是個好漢,把他當(dāng)作自己人一樣看待。兩個人出門一塊坐車,回到軍營一起議事,要好得簡直拆不開。姜維利用鐘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 勸鐘會秘密寫信給司馬昭,告發(fā)鄧艾謀反。
司馬昭本來猜忌心很重,接到鐘會的報告,就用魏元帝的名義下道詔書,派人到成都把鄧艾抓起來,用囚車押回洛陽。他怕鄧艾抗拒,又命令鐘會進軍成都。
鐘會到了成都,派一支人馬用囚車把鄧艾押到洛陽。半路上,鄧艾被人殺了。鐘會用計除掉了鄧艾以后,兵權(quán)全掌握在他一個人手里,他就決定謀反了。鐘會跟姜 維一商量,姜維完全贊同他的想法。因為姜維另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想利用鐘會殺掉魏軍將領(lǐng),然后他再除掉鐘會。鐘會以為姜維真心跟他合伙反司馬昭。他假傳 太后的命令,說司馬昭殺害魏元帝,叫他發(fā)兵討伐。他怕魏軍將領(lǐng)不服,把他們軟禁在蜀宮里。
魏軍將士對鐘會的命令本來有點懷疑,后來,有人傳出謠言,說鐘會、姜維要把北方來的將士殺光。這一來,大家都亂了起來。有的在王宮殿四周放了火。亂兵進了宮,姜維、鐘會控制不住,都被亂兵殺了。
鄧艾滅了蜀漢以后,后主劉禪還留在成都。到了鐘會、姜維發(fā)動兵變,司馬昭覺得讓后主留在成都總不大妥當(dāng),就派他的心腹賈充把劉禪接到洛陽。隨同劉禪一起 到洛陽去的只有地位比較低的官員郤(音x )正和劉通兩個人。劉禪不懂事,不知道怎樣跟人打交道,一舉一動全靠郤正指點。平時,劉禪根本沒把郤正放在眼 里,到這時候,他才覺得郤正是個忠心耿耿的人。
劉禪到了洛陽,司馬昭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五十多人封了侯。司馬昭這樣做,無非是為了籠絡(luò)人心,穩(wěn)住對蜀漢地區(qū)的統(tǒng)治。
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差點兒掉下眼淚。只有劉禪咧開嘴看得挺有勁,就像在他自己的宮里一樣。
司馬昭觀察了他的神情,宴會后,對賈充說: 劉禪這個人沒有心肝到了這步田地,即使諸葛亮活到現(xiàn)在,恐怕也沒法使蜀漢維持下去,何況是姜維呢!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 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 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 樂不思蜀 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郤正在旁邊聽了,覺得太不像話。趁上茅廁時,郤正對劉禪說: 您不該這樣回答晉王。 劉禪說: 依你的意思該怎么說呢? 郤正說: 以后如果晉王再問起 您,您應(yīng)該流著眼淚說:我祖上的墳?zāi)苟荚谑竦?,我心里很難過,沒有一天不想那邊。這樣說,也許晉王還會放我們回去。 劉禪點點頭說: 你說得很對,我記住 就是了。
司馬昭果然又問起劉禪,說: 我們這兒待您不錯,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想起郤正的話,就把郤正教他的話原原本本背了一 遍。他竭力裝出悲傷的樣子,但是擠不出眼淚,只好閉上眼睛。司馬昭看了他這個模樣,笑著說: 這話好像是郤正說的啊! 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傻里傻氣地望 著司馬昭說: 對,對,正是郤正教我的。
司馬昭不由得笑了,左右侍從也忍不住笑出聲來。司馬昭這才看清楚劉禪的確是個糊涂人,相信他的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
昏君不知亡國恨,劉禪的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后來,人們常用 扶不起的阿斗 比喻那種懦弱無能、沒法使他振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