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期間和各政權雜立期間,賦役制度混亂,制度也不穩(wěn)定,臨時征派的現(xiàn)象和嚴重。
但在這個時期,也確實有一些頗有成效的賦役制度。比如南齊稅制中有不收粟、帛、雜物而收錢的規(guī)定,從賦稅發(fā)展史來說,它與財產(chǎn)稅的出現(xiàn)一樣,也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南朝賦役制度,沿襲東晉后期的租調九品相通,但各朝又有所變化和發(fā)展??傮w上看,貲稅和 關市之征 是南朝賦稅征收的主要形式。 貲稅 就是財產(chǎn)稅,即按照民戶財產(chǎn)估價總額所征之稅。
南齊的稅制同于宋代。宋代時的 三調 為 調粟、調帛與雜調 ,又名 三課 ,一年3次分別征收。但南齊的調粟、調帛與雜調并不就是調實物。不收粟、帛、雜物而收錢。
以三調為形式的財產(chǎn)稅,在梁陳時期,基本上維持下來。梁天監(jiān)初,一度改調帛為 計丁為布 ,但后來又有三調。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貲稅或者說財產(chǎn)稅,適用于士人以外的所有的人戶,是南朝最重要的稅收。此外,南朝還有一項重要的稅收,即關市之稅。因為商業(yè)交換發(fā)達, 關市之征 成為南朝財政收入的必要構成部分。商業(yè)及商業(yè)有關的稅收在南朝稅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關稅即關津之稅。在南朝有埭、津、渡、桁稅。埭稅,即牛埭稅。南朝于風濤迅險、人力不濟之處立牛埭,出租官牛,以助民運。
津為過津稅,也稱之為津稅,四方都有。桁與航同,是浮橋的意思。南朝建康有朱雀桁渡,為以舟濟河。所以桁、渡也有稅。
在關、市之稅方面,南朝規(guī)定 軍人、士人、二品清官,并無關、市之稅。 這非哪一朝所制,而是南朝的 舊制 。
除此以外,南朝尚有行之于蠻族和俚族的賦稅,叫做 賧物 。某些少數(shù)民族以財物贖罪稱 賧 。還有行之于官吏的賦稅,叫做 修城錢 。做官者只要滿20天,就要送修城2000錢。此制在南朝一直延續(xù)下來。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以上所述南朝賦稅,主要的仍是貲稅,其次才是關稅。由于南朝的貲稅已具有財產(chǎn)稅的性質,對財產(chǎn)少的人來說,減輕了負擔。
南朝庶民需擔當徭役。丁有半丁、全丁,役有半役、全役之分。全丁就是成年男子。南朝宋的王弘建議: 15歲至16歲宜為半丁,17歲為全丁。 這個建議為宋文帝所接受,成為定制,齊時未見改變。
南朝徭役還有 吏姓 、 事力 、 滂民 等。吏姓承自魏晉吏家。事力或稱 力 ,一般為官家私人服役。滂民是雜役之民,多用之于山澤。至于多少戶出一個滂民,則各縣不等,比如山陰縣是 每百戶一滂 。
南朝能免除徭役的,只有士族。有的庶民為了逃避徭役,就買通有關官員,在黃籍上改為士流。一入士流,便可使役別人。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改為士流主要是更改出生年月,謊報爵位,而這種爵位,不一定要父親、祖父、曾祖父的爵位,可以是遠祖的爵位。注上后他就可以變成士族,就可以免除徭役,使役別人。改注籍狀的問題,到齊時非常嚴重。因此齊武帝不得不下令整頓黃籍。此后徭役制度發(fā)生了變化。
北朝的賦役制度確立于398年設置的八部大夫,負責功課農耕,量校收入。
鮮卑拓跋部族的 八部 體制,創(chuàng)始于部落聯(lián)盟時代,當時將王室直接統(tǒng)轄以外的 國人 分成7個部分,分別由其7個兄弟統(tǒng)領,形成拓跋部族的 宗室八部 ,諸部之長稱為 大人 。宗室八部是拓跋部落聯(lián)盟的主干力量,也是后來拓跋朝廷政權發(fā)展壯大的基礎。
拓跋政權入主中原之初,基于鞏固政權和保持拓跋貴族特權的需要,在職官體制上采取了雙軌制:一方面仿行中原漢族朝廷的政權結構;一方面繼續(xù)保留著拓跋部傳統(tǒng)的部落組織形式。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此時的八部大夫實為全國的行政長官,并非單單是管理諸部的首腦。北魏的賦法對八部同樣適用。北魏建立之初,在賦法上承繼晉朝租調九品相通。
485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頒布《均田令》。它規(guī)定:把荒地分配給農民,成年男子每人40畝,婦女每人20畝。
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谷物,不得買賣,70歲時交還朝廷。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需要交還朝廷,可以出賣多余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
奴婢與耕牛也可按規(guī)定領種土地,但每戶只能讓4頭耕牛領取土地。授土地時還對老少殘疾鰥寡給予適當?shù)恼疹?。
這樣一來,開墾的田地多了,農民的生產(chǎn)和生活比較穩(wěn)定,北魏政權的收入也增加了。
北齊和北周繼續(xù)實行均田制。北齊的租調比北魏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兩石要重。北周在征收上,規(guī)定了青年、中年、老年之別,這是賦法上的又一個改進。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在均田制外,北朝尚有屯田制。比如北魏就曾進行屯田,田賦上 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 ,免其正課并征戍雜役。再如北齊也于緣邊城守之地屯田,田賦上無具體規(guī)定,只是年終根據(jù)收入來定。這是在均田和民調之外的另一種田制和稅制。
北朝的役齡,各朝有所分別有所聯(lián)系。北魏實行均田制度以前,已將丁男或男夫定為15歲以上。北齊定為男子18歲以上,65歲以下為丁;66歲以上為老;15歲以下為小。
西魏定為男18歲以上,64歲以下為??;10歲以上,17歲以下為中,65以上為老,9歲以下為小。
在徭役的征發(fā)上,各朝都有服役輪番的現(xiàn)象。徭役的任務包括筑皇宮垣、運輸?shù)?,其中最為重要的仍舊是租調運輸。
北朝又有所謂 城民 、 府戶 、 隸戶 、 吏 等,他們是卒役與兵役的主要來源。
城民的來源是被征服的和被遷徙的各族人民。城民的身份如同 皂隸 。城民的子孫還是城民。他們不僅要負擔各種雜役,而且還有 兵貫 ,父子相襲為兵。
城民分布地區(qū)廣大,西至涼州,北至朔州,東至兗、徐,南至荊州,無不有城民。他們是北魏統(tǒng)治者勞動力和兵員的一個重要來源。
北魏的府戶及兵戶、軍戶置于邊境地區(qū)。這種戶服的是兵役,在平時也被他們的上司役同廝養(yǎng)。八部在邊鎮(zhèn)當兵,原來不在府戶之列。但自孝文帝遷都以后,八部地位下降,被視同府戶。
魏明帝時,北魏諸州鎮(zhèn)有軍籍的府戶、鎮(zhèn)人或城民都被廢除了,他們都成了郡縣編民。然而軍隊不能沒有,原來兵員的來源靠府戶與城民,現(xiàn)在他們既已為民,也要服兵役。
隸戶在魏初便已存在。隸戶用于雜役,與城民不同的是,城民歸地方管理,隸戶則由朝廷掌握;城民為朝廷提供雜役與兵役,隸戶則只提供雜役。
城民始終屬于朝廷,隸戶可以用來賞賜,而一經(jīng)被賞于他人,便成為私役。城人至魏明帝時已不存在,可隸戶依舊存在下去。
吏在南北方都有。北朝又有事力,也就是吏役。州、郡、縣事力均由在官當無月薪的小吏充當。北周武帝時,對魏初以來北方人戶復雜化進行了一次大澄清。此后無論勞役與兵役,均由郡縣編戶擔負,勞役與兵役一致起來。北周丁兵合在一起,出現(xiàn) 八丁兵 、 十二丁兵 之類,原因也在這里。
免役免賦在北朝也有它的規(guī)定。北魏鮮卑族高門子弟去當兵的,可以享受 復除 的特權。這種復除指的是賦稅。
在北朝民役方面,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新現(xiàn)象,是納資代役的出現(xiàn)。這是北魏百姓已可用絹布代替現(xiàn)役的征象。這與南齊不收粟、帛、雜物而收錢,具有同等進步意義。
[旁注]
財產(chǎn)稅 是以納稅人所有或屬其支配的財產(chǎn)為課稅對象的一類稅收。它以財產(chǎn)為課稅對象,向財產(chǎn)的所有者征收。周朝行 廛布 , 廛 為市內邸舍, 布 為對公舍的收稅,是早期的房屋稅。財產(chǎn)稅屬于對社會財富的存量課稅。
士人 是我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tǒng)稱,他們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政治上尊王。他們是朝廷政治的參與者,又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士人是我國古代才有的一種特殊身份,是中華文明所獨有的一個精英社會群體。
蠻族 我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也稱南蠻。殷周時分布于今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qū)。是由東方遷來,秦漢以來,仍以蠻泛稱南方少數(shù)民族。主要包括巴人、百越、畬民、羌族、吐谷渾等。
俚族 是我們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先秦時期主要分布在南方區(qū)域。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俚人在歷史淵源、生產(chǎn)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本姓 拓跋 ,后改姓 元 。北魏第七位皇帝。謚號 孝文皇帝 ,廟號高祖。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緩解民族隔閡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皂隸 舊時衙門里的差役。皂:玄色,黑色。因差役常穿黑色衣服,故名。原為古代的賤役。源于春秋時期的等級之說,所謂 皂 ,無爵而有員額者;所謂 隸 ,獲罪者獄其責,即因犯罪而服役者。
魏明帝(204年~239年)。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謚號 明皇帝 ,廟號烈祖。能詩文,與曹操、曹丕并稱魏之 三祖 。繼位之初頗有建樹,但后期大興土木,臨終前托孤不當,導致后來朝政動蕩。
北周武帝(543年~578年),宇文邕,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即今內蒙古自治區(qū)人。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改革圖強。他還發(fā)明了北周象戲,代表作品有《象經(jīng)》。
[閱讀鏈接]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范圍極其廣泛,內容也極為豐富。
改革過程中,他在均田制的同時又頒布了與之相聯(lián)系的三長制和租調制。均田制使農民分得了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將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成為朝廷的編戶,保證了地主們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三長制是立鄰、里、黨三長,控制人口,征發(fā)賦役。而租調制則相對減輕了農民的租調負擔,改善了農民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從另一方面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