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生於大歷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漢族,河南新鄭(今河南省鄭州新鄭)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有 詩魔 和 詩王 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與元稹共同發(fā)起了 新樂府運動 。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 文 ,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 老嫗能解 。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白居易貞元二十六年(800)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zhèn)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疏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東宮官,搶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僭越行為;于是被貶謫為州刺史。
貶官江州給白居易以沉重打擊,他說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長。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幫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暴死在長安,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后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他極力請求外放,穆宗長慶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滿后任蘇州刺史。晚年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七十歲致仕。他畢竟是一個曾經(jīng)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詩人,此時的一些詩,仍然流露了他憂國憂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經(jīng)疏浚李泌所鑿的六井,解決人民的飲水問題;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并寫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錢塘湖石記》,刻在石上,告訴人們?nèi)绾涡钏顾?,這就是有名的 白堤 。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閑適詩和諷諭詩是特別看重的兩類詩作,二者都具有尚實、尚俗、務盡的特點,但在內(nèi)容和情調(diào)上卻很不相同。諷諭詩志在 兼濟 ,與社會政治緊相關聯(lián),多寫得意激氣烈;閑適詩則意在 獨善 , 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與元九書》),從而表現(xiàn)出淡泊平和、閑逸悠然的情調(diào)。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極可注意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chuàng)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diào)和全力表現(xiàn),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 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 這里的 質(zhì)而徑 、 直而切 、 核而實 、 順而肆 ,分別強調(diào)了語言須質(zhì)樸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于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 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fā)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xiàn)著他 奉而始終之 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chuàng)作而發(fā)的。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及清代吳偉業(yè)、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