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董卓緩計坐山觀虎斗:乘亂入朝,操縱朝政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董卓 《郁離子》中有個故事。說鄭國有個人住在邊遠的地區(qū),三年中學(xué)習(xí)做雨具,好不容易學(xué)成。天大旱,無雨;雨傘沒有用,自然沒人買。于是他就放棄了做雨具 改學(xué)做汲水的工具,用了三年手藝又學(xué)成了。逢天雨不斷,汲水工具沒什么用,只好又回去干做雨具的老本行??墒谴藭r盜賊四起,人們都急需軍服兵器,他又想改 行去做兵器。
商場如戰(zhàn)場,這樣的人做生意十有八九要輸?shù)镁?。因為他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對于人事、商務(wù)和戰(zhàn)爭,是緩是急,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實時處理?!秾O子兵法》提出了兵貴神速的觀點:兵貴勝,不貴久。所謂 其疾如風(fēng) , 動如脫兔 。
何進與宦官的斗爭,因為緩慢而致失敗。而董卓應(yīng)詔入朝,因其緩而篡政,陰謀得逞。同是緩,何進的下場又與之天壤之別。
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矛盾極其尖銳,或為立嗣,或為爭權(quán),彼此爭斗不已。何進與十常侍內(nèi)訌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靈帝病重,欲立皇子協(xié)繼位,聽中常侍蹇碩之計,擬先召大將軍何進入宮殺之。何進知其謀,拒不入宮,即先扶立其妹何后之子為太子。
奸在君側(cè),除之貴速貴密。 何進不懂此理,卻不速不密。
本來,盡殺宦官并非明智之策,但既決意殺之,即要迅速行事,使其措手不及,而何進因何后一再阻撓而猶豫不決,及召外兵入朝,其謀更加暴露無遺。因其緩, 使宦官有時間得以反撲;因其謀泄,宦官與之勢不兩立,不殺何進,宦官則必將被何進所殺。這是你死我活的斗爭。何進應(yīng)密而不密,應(yīng)急而不急,這便是其致死之 由。
董卓奉詔入朝除奸卻不密不速,同是緩,卻與何進的緩有所不同。
何進是暗發(fā)密詔召董卓,董卓卻偏偏上表把除張讓之事公布于天下?口口聲聲要 鳴鐘鼓入洛陽,清除讓等 ,卻又在海澠按兵不動?其中大有陰謀。
董卓上表使除張讓等之事公開,意在告知宦官等,使其有所準(zhǔn)備,對何進進行反撲,促使宦官與外戚內(nèi)訌;他帶大兵在澠池按兵不動,其實是 坐山觀虎斗 ,然后乘亂入朝,操縱朝政,為所欲為。
這便是董卓以緩而其陰謀得逞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