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日軍在攻陷中國首都南京后,對南京城內(nèi)手無寸鐵的百姓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這就是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在這場日軍制造的屠殺中,死難的中國人達40萬之多。
在世界現(xiàn)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曾經(jīng)像中國南京這樣,慘遭異族軍隊的殺戮和蹂躪。就在這座城市陷落以后,這里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的景象令世界為之震驚。當我們凝視這段正在漸漸遠去的歷史背影時,我們需要知道公元1937年的南京,究竟都發(fā)生了什么
南京大屠殺是70年前侵華日軍犯下的慘無人道之法西斯暴行,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難以泯滅的傷痛,歷經(jīng)了半個世紀,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陳碼莉,再次的來到紀念碑前,對著碑上慘遭屠殺的大弟名字,哀傷的說: 來一次少一次,我們天堂相會了! ,肉體的傷害是可以被撫平的,但心靈的創(chuàng)痛卻是永遠無法淡忘的。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那么1937年的南京市長是誰呢?馬超俊。
馬超俊(1885 1977),字星樵, 廣東臺山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畢業(yè)于日本明治大學。早年加入同盟會。后投靠蔣介石,發(fā)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曾參加國際勞工大會。歷任廣州特別市國民黨黨部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兼工人部長、國民政府勞工局長、廣東農(nóng)工廳廳長兼建設廳長、南京市長、廣東省黨部整理委員、廣州市黨部指導委員兼宣傳部長、民運部長、中央訓練部民眾訓練處處長、華北黨務特派員、中央訓練部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組織部副部長、農(nóng)工部部長、第六屆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和第一屆 國大代表 。
民國初建,馬超俊任國會議員,黎元洪委任其漢冶礦務督辦以籠絡,馬超俊知其意而堅辭不就。之后,袁世凱稱帝陰謀敗露,他乃復回漢口,參加 鐵血團 組織,被捕入獄8個月,孫中山托伍廷芳、溫宗堯從中活動,馬超俊終于獲釋。
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1914年,馬超俊受命到廣州設立海鷗針織廠,秘密進行倒袁運動,同時組織 暗殺隊 。 二次革命 失敗后,馬超俊避到日本,孫中山遣送其入琴瑟湖八日市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學習飛行,歷時2年。
1916年,馬超俊隨中華革命軍東北總司令居正領導之航空回國參加討袁之役,是年4月率機隊轟炸濟南山東訪府署,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憤怒聲討中死去,反袁運動結(jié)束,馬超俊轉(zhuǎn)赴北平籌設民間航空學校,為創(chuàng)辦航空學校募集資金。
1917年6月,孫中山電召馬超俊南下,參加 護法運動 ,從此離開航空界。
1917年,馬超俊受命擬訂 開展全國勞工運動計劃 ,是年底 全國機器工人聯(lián)合會 于廣州成立。
1920年,孫科任廣州市市長,馬超俊擔任廣州市府特別助理,繼任廣州市政府委員。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1927年歸國后,任國民政府勞工局長兼 勞工立法起草委員會 主任委員。
1928年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整理委員、廣州特別市黨部執(zhí)行委員長兼宣傳部長、廣東省政府委員、農(nóng)工廠廳長、建設廳長等職。
1929年任廣州市黨部執(zhí)行委員,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候補執(zhí)委,同年出席日內(nèi)瓦國際勞工大會,擔任勞方代表。
1931年5月1日,馬超俊膺任歐美各國勞工考察專員,11月任南京市市長。
1935年任國府委員,1937年復任南京市市長。
1938年任中國戰(zhàn)時兒童救濟會副會長、全國慰勞總會副會長、國民黨中央社會部副部長。
1940年任國民黨組織部副部長。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馬超俊第三次出任南京市市長。
1946年12月調(diào)任中央農(nóng)工部長,領導各省、市總工會,及全國性鐵、工、郵、鹽、礦各業(yè)復恢組建工會,綜合成立全國總工會,同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黨代表大會代表。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1937年12月13日,15萬國民黨軍隊沒能抵抗住10萬日軍的攻城,南京淪陷,蔣介石遷都重慶。日軍在南京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后來發(fā)表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這樣寫道: 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似的來污辱這個城市。
歷史不容忽視。如今,那堵被民間稱為 哭墻 的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場地,已延長至27米之多了,那帶血的一堵堵墻上的遇難者名單,以及那尸骨無存的亡魂,已經(jīng)成為一個民族傷口被撕裂的歷史見證
一
歷史將永遠記著那一天:1937年12月13日。
那一天,我們的民族血淚斑斑。那是一個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上最悲慘的日子,那天中國的首都南京淪陷了,那一天,震驚世界的大屠殺發(fā)生了
忘記歷史即意味著背叛。1937年11月上旬,日本軍隊占領上海之后以九個師團20多萬兵力向南京推進。當時攻城日軍有5個師團大約10萬人,守衛(wèi)南京有國民黨軍七個不滿員的軍大概15萬人,但是這個保衛(wèi)戰(zhàn)只打了五天。到12月12日這一天,蔣介石居然下令南京守軍可以相繼撤退。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可之后,在為時六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當中,日本軍隊屠殺了被俘的幾萬軍人還有數(shù)量更多的平民!據(jù)1948年遠東國際法庭的不完全統(tǒng)計是殺害了20萬人。而據(jù)中國方面統(tǒng)計,居民被集體屠殺的就有19萬人,零星屠殺的15萬人,死亡不下35萬人!!
悲乎!試問:在世界現(xiàn)代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城市曾經(jīng)像中國南京這樣慘遭異族軍隊的殺戮和蹂躪?75年過去了,仍然有人妄圖掩蓋這段歷史的真相,而每一個中國人都更有理由知道,公元1937年的南京,究竟都發(fā)生了什么?
發(fā)生了什么?發(fā)生了第一幕:殺戮之前日本僑民居然被中國政府護送離開南京!
南京!南京!在《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里,收錄了日本海軍航空隊1937年8月14日23時30分下達的一道緊急作戰(zhàn)命令。這道命令要求20架轟炸機第二天從本土長崎基地起飛,襲擊中國首都南京!
我們不愿意相信這樣的史實,即:就在南京首次被日軍空襲的當天,這座城市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件鮮為人知的事情:日軍的轟炸機是8月15日上午9點10分起飛的。就在這時候,為了讓最后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人員和日本僑民團成員安全撤離,蔣介石政府為他們準備了特別列車,并派出40名憲兵一路隨同護衛(wèi),還特意從外交部派出兩人隨行!
同時一起撤離的日本僑民團參事莊司得二在他撰寫的《南京日本僑民志》里,記述了當時的情景: 列車附近不允許任何人靠近,可見警戒之嚴密。開車后每次停車,我都注意觀察,連一些小站都一樣,真是非常周全。
真是關懷備至!關愛之下,日本人給了蔣介石政府的 禮遇 是:日軍轟炸機穿過低垂的云層,對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彈!也就是說在中日關系不斷走向戰(zhàn)爭、惡化的這種情況之下,中國還是用人道的、寬容的方式來對待日本。這是咄咄怪事,匪夷所思!
之后,日軍不斷向淞滬地區(qū)增兵,至10月中旬,其總兵力已達6個師團20萬人,其兵力調(diào)動規(guī)模是空前的。
南京!南京!悲情的南京平民,厄運來臨!從那一天開始,日軍對南京實行了不分青紅皂白、殘酷野蠻的轟炸。機場、政府機關、學校、醫(yī)院、廣播電臺、火車站、自來水廠、發(fā)電廠,甚至連市民居住密集的新街口等地都遭到了轟炸
二
再接著:1937年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杭州灣實施登陸作戰(zhàn);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還是在松井石根剛剛被任命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時,這位身患肺病、一度被日本軍部冷落的日本軍人便狂妄地宣稱: 別無他途,只有拿下南京,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而此時蔣介石的思考些什么呢?呵呵,他就在南京中山門外的官邸,連續(xù)主持召開了3次最高國防會議,商討撤退南京的方案!甚至連國民政府聘請的德國軍事顧問也同樣不主張防守南京。
當然,反對退守的熱血將領們義憤填膺,會議頓時陷入僵局,蔣介石左右為難,羞于言表
此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執(zhí)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最終站出來,他說: 南京不僅是我國的首都,而且是國父之陵墓所在地。如果我們不戰(zhàn)就放棄南京,怎么對得起國父的在天之靈? 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何能畏難以求茍安?我愿意勉為其難,一定堅決死守,與南京共存亡。
蔣介石只好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wèi)戍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其實,中國最高軍事當局早就預感到,如果中日戰(zhàn)事一旦爆發(fā),日軍占領上海之后,必然會沿著京杭國道,由東向西血洗南京!
隨后,日軍向南京方向快速推進,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被迫宣布遷都重慶。
10 天以后,12月1日,日軍大本營正式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xié)同攻占中國首都南京。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以唐生智為司令長官的南京衛(wèi)戍部隊陸續(xù) 匯集了13個建制師和15個建制團,共15萬人保衛(wèi)首都。這其中,守衛(wèi)南京的主力是剛從上海前線撤退下來的當時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87師、88師和 36師,以及由陸軍學校35000余名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
由于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zhàn)中打得十分慘烈,以至于元氣大傷,戰(zhàn)斗力受到嚴重削弱。而用唐生智這位出身于湖南的地方將領,來指揮中央嫡系和其他地方部隊,實在令人擔憂
果如所料,中國人往往敗于窩內(nèi)斗。12月7日,日軍攻擊部隊已經(jīng)逐漸突破了南京的外圍防線。這天凌晨,蔣介石夫婦乘坐飛機離開南京飛往江西了
一兩天后,國民政府的軍政要員、南京市政府達官貴人們,聞訊后,也全部從南京撤離。
12月10日午后,占領了湯山的日軍第16師團,突破第66軍的防線,向教導總隊駐守的馬群、孝陵衛(wèi)一帶高地攻擊,直逼紫金山主峰;而日軍第6師團則突破58師防線由正南方猛攻88師防守的雨花臺陣地。
三
戰(zhàn)事最為慘烈的,要數(shù)雨花臺、紫金山和光華門了。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中國部分有良知的軍人為了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與日軍作了最后殊死的拼殺。堅守紫金山的教導總隊,在日軍施放燃燒彈時巋然不動,一位軍官在熊熊烈火中迸發(fā)出最后的怒吼:
紫金山就是紫金山,決不是富士山!
可惜,一天之后,雨花臺失守,紫金山主峰被攻占。日軍正在形成對南京的四面合圍。唐生智自感大勢已去,于是,于12月12日下午5時召開師以上將領緊急會議,宣布放棄南京,實行突圍。
中國軍隊撤退開始了。起初還是較有秩序的撤退,但在日落時分就變成了潰逃。潰逃的軍隊想到日軍在后面追擊,把多余的裝備全扔掉。不一會,馬路上到處是被中國軍隊扔掉的背包、彈藥袋、手榴彈和軍服。
在撤離南京的江輪上,唐生智沉默無語,痛苦不堪。因為,在他身后的對岸,就是正遭受日軍轟炸和炮擊,四處起火,槍聲、慘叫聲不絕于耳的南京城。直到1937年12月13日凌晨,城垣四周的槍炮聲方漸漸沉寂下去。
一夜之間,日本軍隊蜂擁入城!
在中山門城門的鐵扉上,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二十聯(lián)隊用白漆寫著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午前三時十分大野部隊占領。 這個帝王之都有史以來第一次被真正意義上的外國軍隊所占領。
當 時日軍殺人的手段令人發(fā)指,這些中國人大多很清楚,不過如今的中國人回顧這段慘痛的歷史不能僅僅陷入一種訴說苦情的悲情心態(tài),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反思。如果 從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雙方的兵力和武器看,國民黨軍隊的兵力還略多于日軍,而且這些部隊大部分是德國訓練的精銳部隊,武器裝備也不差,為什么只守了五天就全面崩 潰?這只能說明指揮者極其腐敗無能,結(jié)果造成了眾多的下級官兵戰(zhàn)斗意志喪失。
反思南京出現(xiàn)的這一場民族悲劇,國人更應該認識到落后加腐敗注定要挨打,想強國強軍不僅要提升武器裝備的水平更要有昂揚奮斗的民族精神,這樣才能免遭侵略者屠殺,并最終打敗侵略者,一血整個民族的恥辱!
誰該為抗戰(zhàn)南京的慘劇負責?引言:淞滬會戰(zhàn)結(jié)束后,中國軍隊的主力嚴重受創(chuàng),隨之而來的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也很快失敗。日寇隨之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數(shù)十萬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和聚集在南京的無辜市民罹難。在憤怒譴責和永志不忘屠城日軍的兇殘的同時,在中國方面,誰應該為發(fā)生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和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慘劇負責呢?
孫中山陵墓在南京也是蔣介石不敢輕易棄守南京的原因之一。
蔣介石寄望國際調(diào)停產(chǎn)生誤判
對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態(tài)度,國府上層分為兩大派。蔣介石曾多次召開高級幕僚會議,并個別征求過一些高級將領的意見,研究南京之守與不守問題。在高級官員中,主張不守的呼聲甚眾,李宗仁、徐永昌、白崇禧、陳誠、張群等都持這種主張。其主要理由:第一,部隊殘破,無力防守。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認為: 我軍新敗之余,士氣頗受打擊,又無生力軍增援 。大本營作戰(zhàn)組組長劉斐雖主張應作象征性防守,但也認為初敗之軍,已無力再戰(zhàn)。他說: 我軍在上海會戰(zhàn)中損失太大,又經(jīng)過混亂的長途退卻,已無戰(zhàn)斗力,非在遠后方經(jīng)過相當長時間的補充整訓,不能恢復戰(zhàn)斗能力。 第二,地形不利,易攻難守。李宗仁分析: 在戰(zhàn)術上說,南京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包圍,而北面又阻于長江,無路可退。 專管作戰(zhàn)的劉斐也向蔣介石力陳南京不易防守的見解。他說: 南京在長江彎曲部內(nèi),地形上背水,故可由江面用海軍封鎖和炮擊南京,從陸上也可由蕪湖截斷我后方交通線,然后以海陸空軍協(xié)同攻擊,則南京將處在立體包圍的形勢下,守是守不住的。 第三,免遭破壞,爭取主動。李宗仁認為:與其在無勝算可能的情況下硬撞, 倒不如我們自己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藉口燒殺平民。 軍事委員會常委白崇禧也主張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理由為: 南京是總理指定之首都,總理陵寢之所在地,不忍為軍事破壞,應宣布為不設防之城市,以主力退出城之西部、西南部一帶,一部集結(jié)于浦口,監(jiān)視南京,掩護徐州,保留實力,以便機動打擊敵人。 軍事委員會秘書長張群還持有一種新的見解,即: 如果我軍自動退出南京,日軍不是以武力攻占的,萬一將來和談時,它就不能以戰(zhàn)勝者自居而對我進行要挾。
但蔣介石自己是主守的,蔣介石曾在日記中寫道: 南京孤城不能不守,對上、對下,對國、對民,殊難懷也。 他決定守衛(wèi)首都南京,更多考量的是外交戰(zhàn)略。
隨著淞滬會戰(zhàn)的失敗,國民政府做了兩手準備。一是于11月20日正式公布遷移政府于重慶,以示持久抗戰(zhàn)。二是緊急制訂南京守衛(wèi)計劃。南京是守是棄,面對多數(shù)將領主張放棄,蔣介石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他更多的從外交角度寄希望于世界列強介入調(diào)停。他注意到, 敵以意德共同防共之盟對于蘇俄與英國有所牽制,故得對華任意侵略,為所欲為。
11月17日,蔣介石記錄 本日為南京固守與放棄問題躊躇再四 。考慮再三,蔣還是決定堅守, 期以3個月乃至1年 。
24日,蔣介石正式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同時,為了加強南京的防守力量,從正向浙、皖、贛邊區(qū)轉(zhuǎn)移的第三戰(zhàn)區(qū)部隊中留下9個師,并從武漢調(diào)來第七戰(zhàn)區(qū)部隊中的2個師,加上留在南京的守備部隊,總計兵力約15個師、10余萬人。
從蔣介石11月下旬的調(diào)兵遣將不難看出他對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還是抱有一定的幻想的,至少他希望能像淞滬抗戰(zhàn)那樣堅持數(shù)月,以待國際形勢發(fā)生有利于中國的轉(zhuǎn)變。但接下來的戰(zhàn)事發(fā)展卻使他的希望化為泡影。
蔣介石在12月6日的日記分析對比中日兩軍的作戰(zhàn)特點: 敵軍用奇襲與包抄戰(zhàn)術 ,而我方卻 士氣不振 、 兵力薄弱 , 本日敵攻句容與醇(淳)化鎮(zhèn),見我士氣與兵力,彼已熟視無睹矣 。
由此可知,蔣介石是知道雙方戰(zhàn)力與士氣的巨大差距的,但最終仍決定固守南京,絕非純出于軍事角度,除了因為南京是首都,若不戰(zhàn)而退,有失體面;以及蔣介石對自己花十年之功一手締造的首都充滿了難以割舍的感情以外,更多的還是出于外交的需要。蔣介石始終沒有放棄尋求列強的國際干預調(diào)停中日沖突的努力。
蔣介石選擇固守南京時,布魯塞爾會議正在召開中,蔣介石指示參加《九國公約》會議的中國代表顧維鈞 以坦白告英美法俄代表,以我國之實力如此,若會議無堅決制裁之表示,決無效力 。此后在得到 九國公約會議已消極無結(jié)果 , 九國公約會議無形停頓 的消息后,蔣又安慰自己 靜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慮 。
至11月24日,蔣得知 英美問我需要 、 美已允借款 ,他寫道,正所謂 慮而后能得 , 國際形勢轉(zhuǎn)佳而戰(zhàn)局日壞 , 吳興失陷戰(zhàn)局不受影響 , 欲挽此頹勢以冀轉(zhuǎn)敗為勝也 。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開始通過其他渠道探索中日 和平 的可能。早在淞滬會戰(zhàn)呈膠著狀態(tài)時,為了盡快結(jié)束戰(zhàn)事,也為了應付即將召開的布魯塞爾會議,日本一改過去反對第三國干預、堅持中日兩國直接交涉的態(tài)度,于10月下旬表示 特別歡迎 與日本有友好條約關系的德國出面斡旋。11月5日,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接受日本政府委托,向蔣介石提出了日本的七項和平條件,被蔣介石 嚴詞拒絕 。但11月中旬后,隨著布魯塞爾會議上傳來的消息越來越不利于中國,蔣介石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在 接德大使轉(zhuǎn)達敵國要求言和之報 后, 特約其來京面談。為緩兵計,亦不得不如此耳 。12月2日下午,蔣介石會見陶德曼,表示中國已經(jīng)準備接受德國調(diào)停。在陶德曼證實了 日本最初的條件雖然只是幾條基本原則,但是原則一直沒有變化 之后,他提出了中國的四項和談基本原則。蔣并補充說,日本政府必須對前期談判、特別是和平條件保密,否則他本人地位不保,被迫下野,中國政權就會落到親蘇派手里。這天的日記中他記道, 聯(lián)俄本為威脅倭寇,如倭果有覺悟則幾(已)矣。
一方面聯(lián)絡與日和談,另一方面,蔣介石對蘇聯(lián)援華也有所期待。當時蘇聯(lián)是唯一表示愿積極支持中國的國家。從11月下旬起,特別是布魯塞爾會議宣布無限期休會后,蔣介石特別關注蘇聯(lián)對華態(tài)度,11月24日日記中,蔣介石提醒自己蘇聯(lián)曾有 待我生死關頭必出兵攻倭之諾言 ;26日、28日、29日連發(fā)三電給時在莫斯科擔任聯(lián)絡工作的外交部次長楊杰,令其盡速向蘇求援:盡管國民政府絕不與日媾和, 至不得已時當固守南京,決不放棄長期抗戰(zhàn)之主旨 , 但南京防御工事殊嫌屬弱,恐難久持,未知友邦究能何日出兵,十日內(nèi)能否實現(xiàn),盼立復。
29日,蔣介石直接致電斯大林和伏洛希洛夫請求蘇俄派兵。28日蔣介石接見楊杰特使張沖后,對蘇俄出兵援助充滿期待,他在日記中寫道, 俄機已到,尚可圖挽戰(zhàn)局 。在30日致龍云函中也稱, 最近期間俄必出兵助我,國際形勢亦將大變,此乃確有把握也。望兄力促永衡(漢)率部兼程赴京增援,公私皆感。中仍在京策劃一切,軍心以固。 直到12月5日, 接史大林覆電,與楊張所報者完全相反 ,蔣介石才對 蘇俄出兵已絕望 ,而 德國調(diào)停似亦無望 。
然而,蔣介石在同日致李宗仁及閻錫山的電報中卻聲稱: 南京決守城抗戰(zhàn),圖挽戰(zhàn)局。一月以后,國際形勢必大變,中國當可轉(zhuǎn)危為安。 12月11日晚,蔣介石已給唐生智連發(fā)兩電, 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 但第二天卻又改變主意,致電唐生智等: 經(jīng)此激戰(zhàn)后,若敵不敢猛攻,則只要我城中無恙,我軍仍以在京持久堅守為要。當不惜任何犧牲,以提高我國家與軍隊之地位與聲譽,亦為我革命轉(zhuǎn)敗為勝惟一之樞機 ,他指示: 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nèi)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zhàn)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這里所說的 大變 ,仍指蘇俄出兵, 蘇俄無望而又不能絕望 。
可見,蔣介石選擇固守南京,真實因為他判斷對日談和與蘇聯(lián)出兵雙管齊下,兩者有一條實現(xiàn),都是局勢的巨大轉(zhuǎn)折。而這兩條的實現(xiàn),都依賴于守住南京表現(xiàn)出中國還有相當?shù)膶嵙?,南京也可以得以保住。因此蔣介石一直不放棄國際干預的希望。固守南京甚至已成贏得國際干預的唯一希望。
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失敗是必然的,唐生智根本挽回不了局面。
唐生智:附和迎合蔣介石卻又擔不起守城重任
如上文所述,蔣介石出于外交的考慮試圖固守南京。而幾乎所有高級軍事將領都從軍事的角度反對。如果全部反對的話,蔣介石未必能堅持自己守城的計劃。
但是,蔣介石還是成功地擁有了一名高級將領支持者,他就是后來在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出任司令的唐生智。
多年后,李宗仁如此回憶唐生智如何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跳出來支持沒人贊同的蔣介石的:
上海會戰(zhàn)失敗后,委員長乃約在京高級將領和德國顧問商討南京應否固守的問題。應召到會的,計有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徐永昌和我等多人。
委員長首先便問我說: 敵人很快就要進攻南京了,德鄰兄,對南京守城有什么意見?
我回答說,我不主張守南京。我的理由是:在戰(zhàn)術上說,南京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于長江,無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隊來坐困孤城,實難望久守。歷史沒有攻不破的堡壘,何況我軍新敗之余,士氣頗受打擊,又無生力軍增援;而敵人則奪標在望,士氣正盛,南京必被攻破。與其如此,倒不如我們自己宣布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借口燒殺平民。而我們可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一面可阻止敵人向津浦線北進,同時可拒止敵人的西上,讓他徒得南京,對戰(zhàn)爭大局無關宏旨。
委員長再問白崇禧,白說,他極同意我的主張--放棄南京。蔣先生說,在他看來,南京為國府和國父陵寢所在地,斷不能不戰(zhàn)而退,他個人是主張死守的。
接著,他便問總參謀長何應欽和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二人皆異口同聲說,他們沒有意見,一切以委員長的意旨為意旨。詢及德國首席顧問,他也竭力主張放棄南京,不作無謂的犧牲。
最后,委員長問到唐生智,唐忽然起立,大聲疾呼道: 現(xiàn)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特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tǒng)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唐氏說時,聲色俱厲,大義凜然,大有張睢陽嚼齒流血之概。
委員長聞言大喜,說孟瀟兄既有這樣的義憤,我看我們應死守南京,就請孟瀟兄籌劃防務,擔任城防總司令。唐生智慨然允諾,誓以血肉之軀,與南京城共存亡。死守南京便這樣決定了。
當唐生智在會上發(fā)此豪語時,我就揣測他是靜極思動,想乘此機會掌握一部兵權,所謂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空頭支票罷了。會后,我便向唐生智蹺起大拇指道: 孟瀟,你了不起啊!
唐說: 德公,戰(zhàn)事演變至此,我們還不肯干一下,也太對不起國家了! 生智此時意態(tài)鷹揚,滿腹豪氣躍然臉上。我們遂互道珍重而別。
在李宗仁的回憶中,大家都勸蔣放棄南京時,是唐生智主動跳出來唱高調(diào)要死守南京的。
但在唐生智本人的回憶中卻又不同,據(jù)唐生智回憶。1937年11月中旬,蔣介石在南京召開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守南京的問題。蔣問大家說: 守不守? 蔣說: 南京一定要守。 接著,蔣問: 哪一個守呢? 當時,沒有一個人作聲,蔣說: 如果沒人守,我自己守。 這時,唐生智挺身出來,報名愿守南京。唐說: 現(xiàn)在敵人已迫近首都,首都是國父陵寢所在地,值此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二員大將,我們不僅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更對不起我們的最高統(tǒng)帥。本人主張死守南京,和敵人拼到底! 唐還主張以有力部隊堅守南京,方能 掩護前方部隊的休整和后方部隊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 。蔣聽到唐的表態(tài),點頭稱贊: 孟瀟(唐生智字孟瀟),很好! 當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wèi)戍司令長官。
在唐的回憶中,變成了蔣介石先確定要守南京,沒人敢挑這個擔子,唐自告奮勇勇挑重擔。
問題是,唐生智 并非不知道南京是不可守的 。唐生智本人的回憶,他說 南京我明知不可守,這是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 。因為當時局勢 很緊迫,沒有充足的時間布置,民眾的工作和軍隊工作都沒有基礎。 他還說,在上海戰(zhàn)役開始時,對蔣介石不惜調(diào)動大量部隊在上海拚,他是 不贊成的 ,對蔣介石曾經(jīng)說過 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 這句話 很有反感 。而且在上海戰(zhàn)事開始后不久,當劉湘問他對上海、南京戰(zhàn)事的看法時,雖然他認為 守是要守的 ,但依他的看法,只 可以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率領幾個師來守衛(wèi)南京 ,以阻止敵人速向我軍進逼,從而 贏得時間,調(diào)整部隊,以后再撤出南京。可見,唐生智當時并沒有真正 堅主死守 南京的思想基礎,其內(nèi)心想法實際上和劉斐一派基本一致。
唐生智自己說,他承擔這次任務是蔣介石 將他的軍 ,在當時情況下 不得不 承擔的任務。他還說 我自從九一八事變回到南京之后,始終是主張抗日的。同時,擔任的工作也是籌劃抗日的工作。上海戰(zhàn)事開始時,我又兼任軍法執(zhí)行總監(jiān)部總監(jiān),我能違抗命令,不守南京嗎? 于是,守南京成了蔣介石逼著唐生智接受的任務。
而據(jù)當時首都電話局 軍話專線臺 話務領班王正元回憶,當時兩位參加會議負責搞作戰(zhàn)計劃的軍官對他說:唐生智在 那次重要會議上精神狀態(tài)不太正常,他不是坐在椅子上,而是蹲在椅子上,一會跳下來,一會又蹲上去。 就在這次會上,唐生智承擔了保衛(wèi)南京的重任,并表示 堅決死守,誓與南京共存亡。
這一來,唐生智如何接受了守城的任務成了一個眾說紛紜的迷了。
可是,據(jù)當時在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警衛(wèi)執(zhí)行部工作、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第一科科長,主要 整理戰(zhàn)事會報的意見要領 的譚道平回憶,11月8日淞滬會戰(zhàn)尚未結(jié)束,唐生智就向蔣介石表示愿守南京,然后11月13日南京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討論南京防守問題,唐生智沒有參加會議(不知何故)。主將包括徐永昌、白崇禧、劉斐等人均不主張守衛(wèi)南京城。11月16日和11月18日唐生智參加了會議,與會者中持固守主張者唯蔣與唐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蔣介石只能責成唐生智負責南京的城防事宜,舍此無人。
可見,唐生智的回憶有自我回護之嫌,如果不是只有他主動附和并一早就向蔣積極要求守南京,蔣介石未必能堅持固守南京,而蔣逼迫誰出任南京守將也逼不到他唐生智頭上。
對于守衛(wèi)南京,唐生智的自我期許很高,他斬釘載鐵地向蔣介石表示:在大難當頭,他將 做到 臨危不亂,臨難不茍 ,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 。他是個自信心很強的人,曾表示守衛(wèi)南京 六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
然而,事實證明唐生智只是志大才疏,根本擔不起這個責任。
一直遠離實戰(zhàn)指揮的唐生智對于日軍沒有多少認識,對于淞滬會戰(zhàn)戰(zhàn)敗后的中國軍隊的現(xiàn)狀也沒有認識,現(xiàn)實是如李、白、徐、劉等描述的那樣,南京根本沒法守。事實上,12月1日,日軍發(fā)布攻占南京的作戰(zhàn)命令,10天后的12月10日,日軍攻至南京近郊,3天后,南京陷落。唐生智的 守六個月 翻作畫餅。在此期間,唐一籌莫展。
問題在于,守守不住,連撤退,唐生智都安排不好。
12月11日上午及同日晚間,唐生智先后兩次接到蔣介石關于棄守南京并渡江向津浦路撤退的電令(真電),內(nèi)稱: 如情勢不能持久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 。下午5時,戰(zhàn)事極其緊急,唐生智召開師以上將領軍事會議,下達 衛(wèi)戍作命待字第一號 分頭突圍的撤退命令,交與各部長官執(zhí)行。
考慮到人多船少的實際情況,確定了 大部突圍,一部渡江 的原則,規(guī)定只有衛(wèi)戍司令部各機關及直屬部隊、第36師由下關渡江,并以佘念慈、邵百昌、肖山令為一、二、三次渡江司令,其余各部隊由正面突圍(包括第2軍團渡江至六合)。這是正確的。但到正式宣布撤退令時,唐生智又畫蛇添足,補充了口授命令要者: 87D、78D、74A、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jié) 。
這一補充,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其一,當時衛(wèi)戍司令部手中一共只掌握了幾艘小火輪和為數(shù)不多的民船,一夜之間,運送原定約兩個師部隊過江,已屬不易;一下子將送量陡增五個師,形成 大部渡江,一部突圍 的局面,則是運輸力量根本無法承受的。其二,撤退令既下,南京城已危在旦夕,混亂方狀,衛(wèi)戍司令部與各部隊之間聯(lián)絡阻滯,即 有輪渡時 如何通知?事實上,補充令一下,許多原定突圍部隊,均蜂擁至江邊,其數(shù)量近九個師。挹江門前, 人馬愈停愈多,堵塞無隙地,不獨車輛不能進退,人與人之間已無法轉(zhuǎn)動。 而渡江時,由于人多船少,秩序毫無, 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因爭奪船只,互相開槍斃傷者有之;將船擊毀者亦有之 。不少求船而不得的官兵,拆取商戶門板,作成木筏以泅,冒險渡江,其被淹沒江中者,數(shù)以千百計,狀極悲慘。 遙聞隔江嚎慟之慘,惟有相向唏噓,默然淚下也。 在一片緊張而慌亂之中,衛(wèi)戍司令部機關的官兵5百余人, 現(xiàn)已渡江會集者僅約百人 。又第88師官兵6千余人,幾全部壯烈犧牲,而 渡江之官兵總計不過四五百人耳 。負責維持秩序及掩護機關和直屬部隊渡江之第78軍,也只有4千余人渡過江,其余約千名滯留江邊。數(shù)萬未及渡江的官兵,后來均慘遭日軍殺害。還有一些無法逃離南京的士兵紛紛扔掉武器換上便衣躲進了南京安全區(qū)委員會成立的難民區(qū)內(nèi)。日軍入城后則以掃蕩敗殘兵為口舌濫殺無辜。由于撤退轉(zhuǎn)移指揮不當,所損失的部隊,遠遠超過在守城戰(zhàn)斗中的傷亡數(shù)字。
而一直高呼口號與南京共存亡的唐生智自己,卻早早準備了后路。
據(jù)駐守徐州五戰(zhàn)區(qū)的李宗仁回憶:
到12月上旬,敵軍前鋒已逼近南京城郊,發(fā)生零星的戰(zhàn)斗。
此時,駐在蚌埠、職司保衛(wèi)津浦路南段的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忽有長途電話給我,說: 唐孟公要我在浦口車站替他預備一列車,這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南京淪陷就在旦夕了!
我說: 孟瀟大概預備逃走了吧?
當南京城郊尚在激戰(zhàn)時,李品仙又來電話說,唐孟公已乘車經(jīng)蚌埠北上,將過徐州轉(zhuǎn)隴海路去武漢。我聞訊乃親到徐州車站迎接。見面之下,真使我大吃一驚,唐氏神情沮喪,面色蒼白,狼狽之狀,和在南京開會時判若兩人。我們在徐州列車上傾談二十分鐘,握手欷歔。
孟瀟說: 德公,這次南京淪陷之速,出乎意外,實在對不起人。 言罷嘆息不已。
我說: 孟公不必介意,勝敗乃是兵家常事,我們抗戰(zhàn)是長期的,一城一地的得失,無關宏旨。
我們談了片刻,唐生智便垂頭喪氣,轉(zhuǎn)隴海路駛向武漢而去。
事實上,唐生智于12日晚7時渡江,當夜住六合,次(13日)晨策車抵滁縣。在滁州,唐嘆道: 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打過這樣糟的仗 ,又說: 我對不起國人,也對不起自己 。
唐生智的主動請纓常被認為是攬權爭名的投機之舉。
這是唐自1931年進入蔣介石政府以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統(tǒng)兵作戰(zhàn)經(jīng)歷。如前所述,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前后中日和談一直在暗中進行,盡管唐生智在其自述中一再否認參與汪精衛(wèi)與陶德曼等人的議和活動,但他也承認知道議和的事。
據(jù)宋希廉的回憶,蔣介石的侍從秘書蕭自誠曾告訴他:12月2日蔣介石就日方所提條件向白崇禧、唐生智、顧祝同、徐永昌等人征詢意見,他們均表示可以接受。可見唐生智并不反對和談。蕭自誠且有 日軍在這期間大約不會進攻南京 的話反映出最高決策層的某種心態(tài),可能對唐發(fā)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劉斐言唐生智是 幻想日本侵略者不會真正進攻南京 那么他死守南京就可以功成名就,坐享其成 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生智在戰(zhàn)斗進行當中也有通過在南京的外國人與日軍溝通進行議和的休戰(zhàn)議和活動,為他行為的動機留下了一點參照。
唐生智對于守南京時有自信的,但有自信并不意味著成功。兵臨城下走馬上任的唐生智不論對敵還是對己都缺乏足夠的了解。
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說:唐生智的長官部是臨時湊合而成的,所指揮的部隊是臨時調(diào)撥的,這些部隊他過去沒有指揮過,他不了解這個部隊的情況,也不了解敵人的情況。他也不曾有過與日軍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對日方的軍力、作戰(zhàn)特點都欠缺了解。他的全部設想在南京戰(zhàn)役打響前均停留在與蔣百里紙上談兵的階段。不知己也不知彼,這仗如何打的贏?
所以白崇禧在回憶錄里不無同情地說:南京失守后,曾有人紛紛責難唐氏,平心而論,已殘缺疲敗之師是不能與優(yōu)勢敵人相抗的。唐之錯誤在于事前未能知己知彼,謹慎考慮,詳細計劃,貿(mào)然承擔守城重任,雖勇氣可嘉,終不免受全國輿論之指責,則殊為不值矣。
南京大屠殺罹難者中本有很多可以不死于南京。
蔣介石和唐生智的錯誤造成慘重后果
蔣介石下決心堅守根本不可守的南京是基于對日講和與蘇聯(lián)出兵兩個虛無縹緲的外交希望。而唐生智自信滿滿的 死守 南京源自不知己也不知彼。但他們的錯誤選擇給中國軍民造成了慘痛的損失。
國民政府在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之初曾有疏散南京市民的打算,但出于穩(wěn)定民心的需要,又考慮到南京是中國的首都, 國際觀瞻所系 ,遲遲沒有做出周密的計劃。隨著戰(zhàn)火臨近南京,國民政府倉促西遷,來不及疏散市民及其財產(chǎn),致使大批市民滯留南京,留下嚴重的居民安全隱患。也為后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埋下伏筆。
37年7月29日,統(tǒng)帥部從軍事角度出發(fā),討論有關沿江各重鎮(zhèn)居民之疏散,其中特別會商了首都南京的人口疏散計劃。會議強調(diào) 南京市百萬余人口,戰(zhàn)時甚感不便 ,提出 可先將婦孺遷移他處 ,這樣做 雖不免使人民稍有恐慌,但終久必歸實現(xiàn),故可著手辦理 ;對于機關職員眷屬, 尤宜先秘密移動 ,以免妨害公務。該項計劃中透出國民政府準備疏散南京普通民眾的端倪及其傾向性。但此后軍政部考慮到此事關系重大,認為 應由軍委會召集各院部會開秘密會商討 ,俟方案擬定妥善,并交蔣介石核示后,再逐漸實施。從后來實際施行情況看,出于穩(wěn)固民心、防止恐慌、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考慮,疏散計劃并未優(yōu)先考慮市民,而只是優(yōu)先疏散了機關職員眷屬。
11月20日,國民政府正式公布遷都重慶。在西遷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政府大量檔案文件和相關物資及公務人員的輸送,為保證國民政府各部門的安全遷移,國民政府所統(tǒng)制的全市交通工具包括600輛汽車和220余只民船都用在了軍事和國民政府西遷上, 國府西遷后,各項交通器材隨之俱行。 11月26日馬超俊市長曾專電交通部,希望 西遷各船抵達后,即續(xù)回遷送難民。 但以當時的交通狀況,至南京淪陷前,這些船只根本無望返回。因此,盡管江邊 人山人海 、車站 人多如鯽 ,但真正有能力離開南京的普通市民為數(shù)很少。
而自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蔣介石及國民政府表現(xiàn)出堅決抗戰(zhàn)的高調(diào)姿態(tài)及此后的舉措和宣傳,卻都給民眾留下了堅守南京、堅持抗戰(zhàn)的印象。
在上海失守的當日,《中央日報》發(fā)表社論《告京市民眾》,文中稱對于南京地方,政府 已設立了南京衛(wèi)戍司令長官,統(tǒng)帥文武機關及全市民眾作守土自衛(wèi)的打算。這個給我們?nèi)腥嗣褚阅蟮陌参颗c興奮 , 抗戰(zhàn)已到了這個關頭,國力的支持全靠民力作后盾 , 是我們民眾報國的最好機會 。 現(xiàn)在,全首都的市民應該把自己感覺到的責任和如何盡責的辦法,做出一個榜樣來,給全國人民看看。 此后《大公報》、《申報》等也相繼報道了蔣介石、唐生智等表示堅守南京抗戰(zhàn)到底的言論。受此安慰,南京市面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蔣介石10月10日的日記中曾有如下的記載, 下午與妻同乘車視察市中,戶戶掛旗慶祝,為之一慰。
唐生智出任南京衛(wèi)戍司令后,他對中外記者表示: 本人奉命保衛(wèi)南京,至少有兩件事有把握:第一,即本人及所屬部隊誓與南京共存亡,不惜犧牲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第二,此種犧牲定將使敵人付出莫大之代價。
蔣介石在鐵道部召集守衛(wèi)南京的高級將領講話,要求各將領服從唐生智指揮,抱著 不成功便成仁 的決心;唐也表示: 本人誓與南京共存亡,希望各伍將領患難與共,同心協(xié)力,完成固守南京的光榮任務 。
直到12月7日,蔣介石才離開南京。作為最高領導人,他可以說是一直堅持到了最后關頭。但從另一方面來看,蔣遲遲不離京,對民眾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暗示,使他們認為留在首都將是安全的。
在堅守的表象之下,面對日軍的步步緊逼,對于如何安置和保護在寧市民,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等并沒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嚴重失職。
自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 各地難民紛紛來京,每日千數(shù)百人不等 。有調(diào)查顯示,南京人口在1937年6月時超過100萬,8、9月份曾急劇減少,到11月初又回升到50萬以上。在日軍攻占南京前夕,滯留于南京的總?cè)藬?shù)約高達53.5-63.5萬。
防守南京原本已無精銳部隊,只能以唐生智為總指揮,更是用人不當。蔣介石作為國民政府的最高決策者,明知南京難以堅守,依然幻想據(jù)此圖挽戰(zhàn)局,等待國際形勢的改變,唐生智指揮不力,撤退混亂致使十萬敗軍和數(shù)十萬百姓滯留城內(nèi)。
日軍占領南京后,除在城內(nèi)外掃蕩敗殘兵外,并于12月14日開始在安全區(qū)內(nèi)有系統(tǒng)地搜尋中國士兵。 為了削弱我們的人力與兵源,不惜違反人道和國際法,來進行集體屠殺。 蔣介石及國民政府上述政戰(zhàn)略選擇的失誤,以及唐生智的指揮錯誤,不僅契合了日軍殲滅戰(zhàn)的戰(zhàn)略企圖,也間接擴大了日軍南京暴行中遇難者的規(guī)模。
對于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失利,唐生智事后也自認其咎, 竊職等奉令衛(wèi)戍南京,既不能為持久之守備,又不克為從容之撤退,以致失我首都,喪我士卒 。
而直到到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必敗和國際干預落空后,蔣介石痛定思痛,方真正皈依于長期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