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滅亡了:大秦帝國只存在了15年!以下書面材料由邊肖為大家收集整理。讓我們快速看看他們!
子嬰設計殺死趙高,夷滅了趙高三族,除掉了亂秦、亡秦的元兇。 > > 按照常理,秦帝國此時完成了最高權力的正確交接,秦國的政壇開始走向穩(wěn)定,帝國的命運應當?shù)玫脚まD了。但是,山東六國如火如茶的反秦戰(zhàn)爭已經使秦帝國徹底喪失了重整山河的良機,歷史沒有再給大秦帝國機會。子嬰僅僅當了四十六天的秦王,劉邦率領的義軍就從武關攻入關中,迅即打到了成陽,駐軍霸上(今西安市東南)。劉邦派人招降秦王子嬰。子嬰白馬素車,身著喪服,捧著皇帝的玉璽、符節(jié),在軹道(亭名,今西安市東北)向劉邦投降。兼并六國、空前強大的大秦帝國就這樣走完了它的歷史征程。子嬰誘殺趙高,除去國賊,顯示了他的氣魄、智慧與膽略,可見,子嬰并非是個無能之輩。為什么這么一個有魄力、有計謀的人最終卻未能保住秦帝國的江山呢? > > 從《秘不發(fā)喪》一章開始,我們的主要精力一直用在講述后秦始皇時代大秦帝國中央政權的殺戮與清洗;但是,在大秦帝國上層中樞的權力之爭熱火朝天的時候,天下的形勢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 >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首舉義旗,攻郡縣,殺秦官,建號“張楚”,一場規(guī)??涨暗姆辞卮笃鹆x迅速發(fā)動,并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形成燎原之勢。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大秦帝國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秦二世對關東的地方起義漠然置之,二是關東形勢已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 > 秦二世為什么對關東大起義漠然置之呢?原因只有一點:不以為然。 > > 秦二世胡亥并非白癡,但他面對這場規(guī)模浩大的全國性反秦大起義不但不以為然,而且竟然采取了鴕鳥政策,不予承認。按照常理,帝國一旦出現(xiàn)嚴重的政治危機,帝國的元首都會在第一時間作出迅速反應并啟動緊急預案,但是秦二世竟然不予承認,這是為什么呢? > > 首先是盲目自信。大秦帝國以武力天下第一的優(yōu)勢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大秦帝國的虎狼之師是六國根本無法匹敵的。陳勝、吳廣起義之時,秦始皇剛剛去世一年,大秦帝國在這之間未經過大的戰(zhàn)爭重創(chuàng),軍事力量完整地保存下來。秦二世繼位之時剛滿二十一歲,雖然他沒有參與大秦帝國的創(chuàng)建,但是,大秦帝國用十年時間橫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的赫赫戰(zhàn)績他還是非常清楚的。帝國軍事力量的強大他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秦二世盲目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是他敢于蔑視反秦武裝的重要原因。 > > 其次是盲目樂觀。秦始皇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之后,收繳天下的武器,全部集中到咸陽,鑄成十二個人形的鐘架兩端的立柱,每一個重千石(shi,實;一石相當于今六十斤),置于宮中(收天下兵,聚之成陽,銷以為鐘鐮,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秦始皇在全國范圍內收繳、銷毀武器是為了“弱天下之民”。這一手確實很見成效:陳勝、吳廣起義之時,也的確沒有像樣的武器可用,他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只能用木棍之類的兵器。秦始皇大力收繳民問的武器使反秦力量在起義初期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這絕不是左右起義成敗的關鍵。隨著大秦帝國郡縣一個個被攻占,起義軍的武器自然得到改善;此時的秦二世反而成了反秦義軍的軍火運輸與補充的大隊長。但是,秦二世可不這樣看。他認為六國的武力被消滅,天下的武器被收繳,怎么可能還會形成大規(guī)模的反秦武裝呢? > > 一方面是大秦帝國武裝力量雄厚,一方面是天下反秦力量削弱殆盡,秦二世有了這樣兩種根深蒂固的認識,所以不相信關東還會結成大規(guī)模的反秦軍隊,他對使者匯報的關東大亂的消息很不以為然,還將報信者囚禁,因為在他看來使者的話是危言聳聽。 > > 秦二世既然不相信關東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已成氣候,自然也不會把對付關東起義軍放到軍國大事的地位上來抓。那么,他在忙活啥呢? > > 首先是殘害據(jù)實而報的使者。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天下大亂。原六國百姓對大秦帝國的地方官員恨之入骨,所以,陳勝、吳廣一舉義旗,各地的青年人率先行動,紛紛殺了本地的縣令郡守,響應義軍,自立為王。這種義軍,在廣闊的六國土地上數(shù)不勝數(shù),這就叫燎原之火。而且,這些義軍并非只是占地稱王,而是相互聯(lián)合起來,向西進軍,直搗秦帝國的根據(jù)地關中。 > > 出巡東方的使者將全國失控的局面報告給秦二世,二世大怒,將使者投入獄中。自此,誰也不敢把關東反秦大起義的情況如實上報朝廷了。 > > 秦二世不愿承認天下大亂的消息,大臣們不敢說關東義軍之事,而把這場遍及全國的大起義說成是少數(shù)“盜賊”為亂。秦二世的這種鴕鳥心態(tài)只能使大秦帝國面對愈演愈烈的反秦大起義無所作為。 > > 此時的二世遁入深宮盡情享樂。大秦帝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秦二世卻聽信趙高的諂媚之語,隱入后宮,不見大臣,縱情聲色,及時享樂。 > > 這不是在即將爆發(fā)而是在已經爆發(fā)的火山上頂上尋歡作樂。 > > 此外,二世還不斷責難大臣。秦二世自己不愿承認天下大亂的形勢,也不召集朝中大臣全力應對關東義軍的進攻,只是在宮中處理朝政,連坐朝都懶得去。軍國大事僅僅和只懂陰謀不懂朝政的趙高商酌,自己忙于與嬪妃尋歡作樂。一旦得到關東不利的消息,就責難大臣。李斯受到責難,上了《行督責書》;章邯受到責難,率兵投降;趙高受到責難,干脆把秦二世殺掉。 > > 可見,對秦二世的責難,誰都心驚膽寒。因為,秦二世殺人毫無顧忌,誰都怕秦二世遷怒于己。 > > 秦二世身為大秦帝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夜郎自大,對關東局勢漠然置之,對六國的反秦運動采取鴕鳥心態(tài),所有這些都更使大秦帝國危如累卵。更令人扼腕的是,秦朝中央政府在關鍵時刻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重大錯誤:佞臣趙高自毀長城。 > > 秦二世二年(前208)冬,陳勝的部下周文率領大軍殺進關中,進軍到戲(今西安臨潼)。此地離秦都咸陽已近在咫尺,大秦帝國的形勢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周文的大軍有數(shù)十萬人之眾,此時的秦二世才知道事態(tài)的嚴峻。 > > “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日:奈何?”秦二世“大驚”,說明在起義軍殺到關中之前,他對關東的形勢判斷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主觀臆測上,完全不知道國事嚴重到這種程度?!芭c群臣謀”,道出了秦二世并非白癡關鍵時刻他的第一反應是與群臣商議應對之策。 > > 在秦帝國危急存亡之秋,誰能站出來拯救秦帝國呢? > > 章邯。 > > 章邯是秦帝國的“少府”。少府為秦帝國的九卿之一,是專門掌管帝國宮廷制作的宮府長官。章邯建議,敵兵已到,近在咫尺,人數(shù)眾多,調集臨近各縣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修驪山陵墓的刑徒人數(shù)眾多,現(xiàn)在唯一的辦法是立即赦免他們,發(fā)給他們兵器,我率領他們去迎擊。 > > 章邯是唯一一位在秦帝國危急時刻提出切實可行辦法的大臣,秦二世當然立即準奏。并急調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的將軍王離作戰(zhàn)。 > > 章邯統(tǒng)兵之后,不負眾望,首先擊敗了已經進入關中的陳勝大將周文的數(shù)十萬大軍。周文戰(zhàn)敗,退出函谷關,大秦帝國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 > > 秦二世又派官員增援章邯,章邯乘勝追擊,又在澠池大敗周文,周文自殺。陳勝在連續(xù)戰(zhàn)敗之后,被其部下殘害。此后,章邯又殺了南方義軍中勢力最為強大的項梁,滅了魏國,殺了新立的魏王。章邯率領這么一支臨時組織起來的軍隊,擊敗了江南所有的義軍,又渡過黃河攻打趙地,大破趙軍。可以說,章邯出兵,一路凱歌高奏。章邯成為在大秦帝國危亡關頭挽救帝國命運的第一人。 > > 章邯的戰(zhàn)績充分證明他是能夠力挽狂瀾的難得人才。秦國從來不缺乏名將,從昭襄王時期的白起,到秦王贏政之時的王翦、王賁、李信、蒙恬,秦國戰(zhàn)將如云,但是,秦二世繼位之后首先殘殺了蒙恬。此時王翦等老將已相繼故去。章邯就是白起在世,王翦重生。如果重用章邯,再調集大兵,即使不能撲滅關東的熊熊烈火,退保關中應當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章邯是秦帝國危亡關頭的萬里長城。 > > 但是,秦二世三年(前207)冬,趙地反秦武裝退保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王離軍圍困。章邯屯軍巨鹿的南面,供應王離軍糧草。就在章邯與王離率領秦軍主力與項羽在巨鹿進行生死決戰(zhàn)之時,趙高不但不以國事為重,反而在此時謀殺了李斯,折斷了大秦帝國政壇的一條臂膀。這年夏天,前來救趙的諸國軍隊抵達。項羽率領楚軍渡過黃河,切斷王離軍和章邯所部的聯(lián)系,并渡過漳水,破釜沉舟,作必死戰(zhàn)。章邯數(shù)戰(zhàn)不利,秦二世馬上派人責問。章邯擔心秦二世不信任自己,特派長史司馬欣回朝說明情況,希望緩和自己與秦二世的關系。時任中丞相的趙高聽說章邯派司馬欣來了,遲遲不見。司馬欣等了三日,感覺形勢不妙,連夜逃走。趙高果然派人追殺司馬欣,幸虧司馬欣走的不是“故道”,才躲過一劫。逃回大營的司馬欣對章邯說,趙高掌權,將軍若是有功,趙高必然嫉妒,會被殺害,無功更要被殺,愿將軍早做打算(夏,章邯等戰(zhàn)數(shù)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日:趙高用事于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這一番話大大動搖了章邯拱衛(wèi)秦帝國的決心與意志。此時,齊、燕、趙、楚諸軍一起圍殲王離所率的秦軍,總指揮王離被俘,遭殺害,長城軍團潰敗。于是,章邯選擇了投降。 > > 大秦帝國原有兩大主力軍團,一是長城軍團,二是南越軍團。蒙恬死后長城軍團由王翦之孫王離統(tǒng)帥,但是,在巨鹿之戰(zhàn)中長城軍團被項羽殲滅。 > > 大秦帝國征南越的軍團有五十萬人,楚地爆發(fā)大規(guī)模反秦起義之后,南越軍團根本接不到大秦帝國中央政府的指令,只能封鎖五嶺,防止義軍南下,但是,不能擅自做主北上救援。 > > 除了這兩大軍團之外,大秦帝國可以依賴的是臨時組建的章邯軍團。巨鹿之戰(zhàn)中,章邯作戰(zhàn)不利,趙高又從中作祟,使章邯面臨內外交困的險境。最終,他在勝被趙高所殺、敗被項羽所殺的無奈情況下決定率部投降項羽。 > > 章邯是大秦帝國后期最有戰(zhàn)斗力的將領,也是在王翦、王賁、蒙恬離世之后涌現(xiàn)出來的新一代杰出軍事將領。信任、重用章邯是挽救大秦帝國的唯一出路。長城軍團被殲,南越軍團因為楚地烽火連天的起義軍的阻隔,主帥任囂未接到命令不能北上,只有章邯軍團獨撐殘局。如果章邯軍團投降,大秦帝國將無兵可用。此時章邯作戰(zhàn)不順,上書請援。關東局勢已經非常嚴重,韓、趙、魏、齊、楚、燕都已經復國,整個關東都已造反。各路義軍紛紛派人向西進軍,進攻大秦帝國的腹地。劉邦已經攻入武關,派人和趙高暗中談判滅秦(章邯等軍數(shù)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成率其眾西鄉(xiāng)。沛公將數(shù)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 > 面對這種局勢,只有增援章邯、重用章邯才是大秦帝國的唯一出路。 > > 但是,趙高卻逼得章邯無路可走,導致章邯投降項羽。這是大秦帝國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趙高的自毀長城實在是大秦帝國此時最大的政治敗筆。 > > 章邯投降項羽注定了大秦帝國的最終滅亡,但是,此時趙高卻在秦都成陽宮殿上演他人生中最為經典的“指鹿為馬”大戲,企圖奪取最高權力。 > > 如果不是趙高作祟,章邯豈能投降?章邯統(tǒng)率的二十萬秦軍是此時中原地區(qū)秦軍唯一的主力軍團,加上章邯本人的能征善戰(zhàn),這是一支非常可觀的武裝力量。即使章邯率部投降之后,項羽對這二十萬大軍仍然放心不下,最終在洛陽澠池縣東將此二十萬降兵全部坑殺。這成為人們指責項羽殘暴的最重要的例證。項羽不知道這樣做會留下千古罵名嗎?項羽不知道這會讓關中父老仇恨自己嗎?我想項羽不會不知道,只是項羽實在是對這支善戰(zhàn)之軍不放心啊!項羽的不放心恰恰反證了章邯軍團的作戰(zhàn)能力。 > > 子嬰掌握秦帝國政權之時,大秦帝國的主力軍團已經完全敗亡。這個時候,子嬰還能做些什么? > > 子嬰在做最后的努力?!妒酚洝じ咦姹炯o》載: > > 及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沛公以為詐,乃用張良計,使酈生、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因襲攻武關,破之。又與秦軍戰(zhàn)于藍田南,益張疑兵旗幟,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喜,秦軍解,因大破之。又戰(zhàn)其北,大破之。乘勝,遂破之。 > > 子嬰派兵嚴守蟯關,阻止已經通過武關的劉邦進人關中。此時的劉邦已經有些忘乎所以,打算與子嬰派來的秦軍正面交鋒。但是,精明的張良深知秦兵訓練有素,戰(zhàn)斗力尚強。所以,他建議劉邦先派人在四面的山上到處插上旗幟,造成一種漫山遍野都是重兵的假象;然后派了兩個最能說的人去游說秦將。這兩個人非同小可,一個是酈食其,一個是陸賈。他們兩個后來都為劉邦在關鍵時刻成功地進行了游說。酈食其后來在楚漢戰(zhàn)爭的最后時刻成功地游說了齊王歸降劉邦;陸賈則在劉邦建漢之后千里迢迢來到廣東,拜見了南越王趙佗,成功地游說趙佗歸漢。這都是后話。 > > 這次;劉邦一次性派出了兩位頂級說客,曉以利害,秦將果然想與劉邦聯(lián)合。劉邦當時就想答應,張良再次勸告劉邦,這只是秦將為了自己的利益想和,但是,他們手下的士兵未必想和。不如趁秦軍將領打算聯(lián)合的良機,發(fā)動突然襲擊。劉邦聽從了張良之計,帶兵繞過蟯關,從后面攻擊秦軍,大敗秦軍于藍田。然后,又趁秦軍戰(zhàn)敗之機,再次從北面攻擊,再敗秦軍(子嬰誅滅趙高,遣將將兵距曉關。沛公欲擊之,張良日:秦兵尚強,未可輕,愿先遣人益張旗幟于山上,為疑兵,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啖以利。秦將果欲連和,沛公欲許之,張良日:此獨其將欲叛,恐其士卒不從,不如因其怠懈擊之。沛公引兵繞曉關,瑜蕢山,擊秦軍,大破之藍田南。遂至藍田。又戰(zhàn)其北,秦兵大敗——《漢書·高帝紀》)。 > > 可見,子嬰并非無能之輩,可惜子嬰生不逢時,歷史沒有給他機會。當子嬰真正掌權之時,秦國大勢已去。為什么秦將會聽信酈食其、陸賈的游說,根本原因是大秦帝國的大廈將傾,每一位官員都在思索自己的退路。如果沒有關東巨變,沒有大秦帝國中樞的一系列內耗,秦將怎么可能聽信劉邦的說客呢?到了此時,劉邦已進兵至秦都咸陽,子嬰最后的努力宣告失敗。 > > 他還能做什么?只能請降。 > > 任何英雄都是時勢英雄。沒有時勢。就沒有英雄施展才華的舞臺,也就沒有英雄成其為英雄的平臺。所以,僅僅具有成為英雄的潛質而沒有機遇,永遠都不會產生英雄。 > > 子嬰再有能力,再有魄力,再有智慧,也都無從施展了。他就像被他哥哥秦王贏政滅掉的六國的亡君一樣,除了投降,無路可走。 > > 在大秦帝國中央政權、軍事力量江河日下的時候,關東正在發(fā)生著巨變。 > > 陳勝、吳廣首義之后,關東形勢陡轉。這場巨變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兩點: > > 一是響應者眾多;二是山東六國紛紛復國。 > > 陳勝、吳廣的起義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強烈回應。 > > 當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史記·陳涉世家》)。各地郡縣的百姓深受秦朝苛法之苦,一聽說陳勝起兵反秦,紛紛起義;殺了本地的縣令郡守,響應陳勝。這股力量來勢洶洶,非常巨大。這就是我們前面屢次講過的燎原之火。 > > 如何知道關東義軍力量強大呢?《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說,當時楚地數(shù)千人一股的反秦武裝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當此時,楚兵數(shù)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shù))。 > > “數(shù)千人”是大股武裝,尚“不可勝數(shù)”?!皵?shù)千人”以下者豈不更多?可以說整個楚地全部動員起來了。這不是因為陳勝、吳廣有多么大的號召力,他們只是燃起民眾壓抑已久的憤懣的導火索。秦朝各地郡縣的武裝根本應付不了四處生起的狼煙。這就叫勢不可當!楚地是義旗首舉之地,反秦力量最多最強。 > > 除了楚地之外,天下還有兩個地區(qū),一是齊地,二是趙地,反秦力量也十分強大。 > > 陳勝、吳廣首義之后不是割地為王,而是迅速派兵進攻關中,意圖一舉消滅大秦帝國。關中之地是大秦帝國的發(fā)祥之地,是大秦帝國中央政權的核心地區(qū)。此時,當年楚國最后戰(zhàn)死的大將項燕手下的周文,毛遂自薦,主動要求進攻關中。陳勝、吳廣剛剛起事,他們手中親自掌握的軍隊數(shù)量并不多,只給了周文一個將軍印,讓他自己招募軍隊。周文一面進兵,一面招兵,到達關中之時,已經有了幾千輛戰(zhàn)車,數(shù)十萬大軍,而且一直打到戲水之西(周文,陳之賢人也,嘗為項燕軍視日,事春申君。自言習兵,陳王與之將軍印,西擊秦。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shù)十萬,至戲,軍焉——《史記·陳涉世家》)??梢哉f,周文率領的義軍一路上浩浩蕩蕩,殺進了關中。 > > 周文進軍關中說明了三點:一是周文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大力響應,二是周文大軍進軍十分順利,三是秦軍的戰(zhàn)斗力大為衰退。周文并非名將,只是當年項燕手下一名普通軍官,但是,由于有了陳勝的將軍印,一路上就得到了眾多百姓的擁戴,軍力迅速擴張。函谷關是秦兵重兵把守之地,當年六國聯(lián)軍數(shù)次合縱攻秦,都很少能夠打入函谷關,甚至只敢在函谷關逡巡,不敢進擊?,F(xiàn)在周文邊打邊組織起來的大軍竟然迅速攻入函谷關,而且《史記》根本未記載秦軍在函谷關與起義軍有什么大仗惡戰(zhàn),這說明義軍攻入函谷關極其順利。周文的軍隊無論是數(shù)量、戰(zhàn)斗力、將領素質、武器裝備都無法與過去的六國軍隊相比,但是,此時卻能輕而易舉地攻人函谷關,只能說明此時大秦帝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已在短暫的十幾年里變得不堪一擊。 > > 這是關東形勢巨變的第一點。 > > 第二點是六國的復國運動。 > > 六國為秦所兼并,但是,六國王族的后裔尚在,他們復國之心始終未死。陳勝、吳廣的起義,天下百姓的紛紛響應,對六國舊貴族來說當然是一種福音。他們紛紛借著天下離亂的大勢,開展各自的復國運動。 > > 六國的復國分三種情況:一是反秦力量需要借助六國國君的名義動員百姓;二是義軍首領據(jù)六國之地稱王;三是六國后裔借反秦大勢復辟。 > > 第一種情況如楚國。從秦兼并六國到陳勝、吳廣起兵反秦只有十三年,盡管秦始皇對六國貴族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但是,六國王族并未完全被消滅。 > > 楚懷王的孫子竟然活了下來,在民間為人牧羊。這說明六國后裔尚在。這位放羊娃當然不會有復國之心。但是,楚地反秦領袖項梁聽從了范增的意見,義軍需要一位楚國王族后裔作為一面旗幟,因此他們找到了為人放牧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封他為楚王,而且用了楚懷王的稱號。因為楚懷王當年被騙人秦而客死秦地,所以,楚國的百姓懷念楚懷王。這樣,立一個“楚懷王心”,楚國就重新立國了。 > > 第二種情況如趙國、燕國。陳勝派手下大將武臣到趙地擴兵,武臣到了趙地之后,在手下將領的“勸說”下,自稱趙王。結果惹得陳勝十分惱火,但又怕逼反了武臣,只好封武臣為趙王。武臣接著又派手下的韓廣去燕地擴兵,韓廣到了燕地,又被手下“勸說”自立為燕王。武臣也不敢殺韓廣的家室,于是封韓廣為燕王。趙國、燕國就這樣“復活”了。 > > 第三種情況如齊國。齊國滅亡是不戰(zhàn)而降,當年齊王田建降秦之后被活活餓死。但是,齊國王族田氏的后裔尚在。王族后裔田儋,首先舉兵,殺回齊地,自立為齊王,齊國從此復國成功。田儋與他的堂弟田榮、田橫,都是極得民心之人。所以,田儋的復國迅速成了氣候。田儋戰(zhàn)死之后,田榮又立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 > > 這場聲勢浩大的復國運動促成了六國的重生。 > > 六國復辟大大加劇了大秦帝國的危機,章邯不得不疲于奔命地四處用兵。 > > 這就是秦二世對天下大事不以為然的必然結果,也是趙高自毀長城的必然結果。 > > 到了秦王子嬰殺死趙高繼位為王之時,天下的形勢對大秦帝國更為不利:一是整個關東已非大秦帝國所有,二是大秦帝國的主力兵團完全被殲,三是劉邦已從武關攻入關中。大秦帝國已是千瘡百孔,朝不保夕。 > >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認為,子嬰如有“庸主之才”,也足以退人關中自保(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這只是賈誼的想象之辭。此時,子嬰統(tǒng)治的地區(qū)只有關中一帶,而且無兵可用。子嬰絕非庸主,只是一位生不逢時之主。 > > 大秦帝國的滅亡最不能怪罪的就是子嬰。如果我們用幾句話概括大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只能說老班子難辭其咎(秦始皇埋下禍根),新班子無所作為(秦二世養(yǎng)虎遺患)。國亡在子嬰手上,但是,根子卻不在子嬰身上。子嬰已經盡了他作為末代秦王的責任,但是,積重難返的局面使他有心殺賊卻無力回天了。 > > 子嬰投降兩個月后,項羽人關。項羽得到劉邦手下曹無傷的告密,說劉邦要封子嬰為相國,自己做關中王,非常惱火。本來項羽與大秦帝國就有世仇,所以,入關之后掌握了天下大權的項羽,最終還是殺了秦降王子嬰,并在咸陽城大開殺戒,放火燒毀宮室,珍寶財貨搶掠殆盡,與諸侯分之,秦地分為三,號日三秦。秦始皇夢想的萬世永傳的帝國,僅僅經過了不到十五年,就在血腥的刀光劍影和連綿不絕的火海之中,化為滾滾的濃煙,灰飛煙滅了。以上內容由(歷史新知網)整理發(fā)布,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學作文,學閱讀,就來易優(yōu)作文。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www.zequeka.cn) 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