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是一位重視書學的皇帝。經余康寧先生研究,蕭衍在書學上的貢獻可概括為三個方面。第一,正本清源,發(fā)揚傳統(tǒng),倡導書藝。梁朝政權建立以后,繼承魏晉崇尚書法遺風,大力倡導書學。梁武帝首先從正本清源著手,號召人們學習將要被遺忘了的魏晉朝代的著名書法家鐘縣、王羲之書法,糾正當時人們學書“愛附近習”的風氣,達到返樸歸真。
他從內府收藏的王羲之真跡中揀出一個字,每字一紙,打散之后交散騎侍郎周興嗣編成韻語以資推廣。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王羲之書千字文》。又將它摹成拓本,因而他是我國書法集字帖的首創(chuàng)者。他在反復研究鐘繇書法之后,寫出了重要論文《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總結出鐘繇用筆、結字、變化、救應等12個特點,引起了人們對鐘繇書法的重視。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梁武帝與“山中宰相”陶弘景私交甚厚,陶弘景也是一位造請很深的書法家,因此梁武帝經常和他切磋書藝。陶弘景曾向梁武帝索要鐘、王書跡,本來只要幾卷,不料梁武帝一次就給他送去270卷,使他“惋訝無已”,可見梁武帝為了倡導書藝,是不惜代價的。梁武帝不但提倡書藝,他自己也愛好書法、善寫草書、楷書和蟲篆?!洞净w帖》、《大觀帖》、《戲鴻掌帖》等叢帖都收有他的草書《腳氣帖》和楷書《眾軍帖》,《三希堂法帖》也收有他的草書一帖。
第二,收藏歷代書畫,認真考證鑒別。梁武帝廣泛收集天下遺墨,命侍中朱異、秘書郎徐僧權將收藏的周、秦、漢、魏晉書畫整理裝裱,凡78帙,767卷,以及各類圖書14萬卷,用珊瑚軸,織成帶,金題玉躞,藏于內府,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免遭散失。
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優(yōu)秀作文網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a>。
對于后世來說,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這些書跡都經過梁武帝親自鑒定,再由徐僧權、唐懷充、姚懷珍、滿塞等人押署。鑒定歷代書畫,不但需要高超的鑒賞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還要有嚴肅認真的鑒定態(tài)度。如王羲之手書的《樂毅論》,當時已被尊為“秘寶”,經梁武帝鑒賞后認為:“逸少(王義之字)無甚板細書,《樂毅論》乃微粗修,恐非真跡”。他又將這個意見告訴陶弘景,請他作進一步鑒定,陶弘景仔細觀摩后也“疑是模本”。
后來,經過考證,王羲之的《樂毅論》是直接定在石上書丹,并未寫在紙上,而傳世的寫本為后人所,證實了他們鑒定的可靠性。他與陶弘景在研究王羲之書法時,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即王羲之不仕之后,一般不再作書,多由人代筆,而這個代書人是誰?他們沒有輕易作出結論。這個發(fā)現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自隋唐以來,凡有梁朝內府押署的書跡,至今無人提出過異議,由此可見,梁武帝是歷史上最權威的書畫鑒賞家之一。 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
第三,提倡書學理論研究,提高書法藝術水平。從漢末至魏晉,書法創(chuàng)作已成為一獨立的藝術,并產生了一批著名書法家。但對書法和書法家的分析,則顯簡略和抽象。針對這種情況,梁武帝提倡書學理論研究,親自撰寫書法評論文章,除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外,又把從漢末至梁34位書法家的作品逐一加以評論,寫出了《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又名《書評》)。
他在書中喻鐘繇的書法如“云鶴游天,群鷗戲?!?,對王羲之書法評為“龍?zhí)扉T,虎臥風闕”,這些評論,成為千古定論。又如他對蕭子云的書法贊為“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荊軻背劍,壯士彎弓,雄人射虎,心胸猛烈,鋒刃難擋”。評王僧虔書法“如王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種風流骨氣”。對羊欣書法的評語:“奴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舉止羞澀,終不擬真”。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這些評語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為后世所稱道。他還在《蕓陶隱居論書》中談到作書技法時說:“運筆斜則無芒角,執(zhí)手寬則書緩弱,點撤短則法臃腫;拘則乏勢,放則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彼仁菚▌?chuàng)作經驗的總結,又是一篇極有用的書學教材。他的書學理論著作還有《草書狀》、《論書》等,后人輯有《梁武帝集》。在他的推動下,不少人潛心書學理論,提高了書藝水平。
南朝受魏晉禁碑余威的影響,碑刻不多,到了梁,已逐漸增多,且所有碑刻書寫水平極高。丹陽城東三城巷梁文帝蕭順之(梁武帝父)的建陵,有神道石額一對一,一正書,一反書,文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個大字,隸書而含篆意,筆法凝重,古樸渾厚,氣勢磅礴,決非一般手筆,書者失考。鎮(zhèn)江焦山的《瘞鶴銘》,自宋朝以來,書家贊譽不絕,有“大字無過《瘞鶴銘》”、“大字之祖”之稱。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宋朝書家曹士冕認為其“筆法之妙,為書家冠冕”。歷代臨寫《瘞鶴銘》者不乏其人,能夠得其氣勢神韻的,有唐顏真卿和宋黃庭堅,顏真卿的《八關齋會報德記》,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全從此銘脫出。貝義淵所書的《始興忠武王蕭澹碑》被康有為奉為“峻美嚴整之宗”,“極品”中之“上品”,評其筆法“如長槍大戟,實啟率更(歐陽詢)”。
認為此碑乃歐派之源清朝莫友芝亦認為此碑“上承鐘、王遺風、下開歐、褚(遂良)門戶”,由此可見梁朝書法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地說一句,如果沒有梁武帝全力提倡鐘、王,可能唐朝以后就不知道有鐘繇、王羲之,更不會出現全面鼎盛的唐朝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