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馮太后主持孝文帝改革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鮮卑族拓跋氏入主中原建立北魏以后,進行了一次全面徹底的 政治經(jīng)濟改革,人們稱這次改革為“孝文帝改革”。改革是孝文帝在 位期間完成的,但實際上改革的決策者、主持者首先卻是孝文帝的祖母馮太后,然后才是孝文帝拓跋宏。
馮太后也稱文明太后,祖上是建立過北燕的漢族人馮跋。出生 不久,父親因事被殺,她被充入后宮,14歲的時候被即位不久的文成帝拓跋浚選為貴人,第二年被立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26歲的 文成帝死去,長子拓跋弘即位,是為獻文帝。按北魏的制度,只要被立為太子,其生母就要自盡,以免將來干預國家政治。馮太后沒有生兒子,所以逃過了這一劫。獻文帝的生母早已自殺,馮太后坦然地登上了太后的寶座。當時拓跋弘12歲,沒有能力處理政務,誰來掌握朝廷大權(quán)呢?
車騎大將軍乙渾以為太后年輕,沒有政治經(jīng)驗,全不把她放到眼里,專橫跋扈,殺戮異己,想奪取朝廷大權(quán)。豈知這馮太后并非等閑女子,她秘密部署籌劃,天安元年(466年)二月,突然指示拔跋丕告發(fā)乙渾謀反,出其不意,拘捕乙渾,隨即將其處死。馮太后的做法深得人心,朝廷大臣對她都刮目相看,沒人再敢打?qū)?quán)的主意,于是大權(quán)歸入她的手中。
又過了一年,獻文帝的長子拔跋宏降生了,馮太后對他倍加呵 護,親自撫養(yǎng)。拓跋宏3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獻文帝既然有了兒子,馮太后不便直接當政,便還政于他。
馮太后畢竟才二十幾歲, 忍受不住宮中的寂寞,就養(yǎng)了幾個情人。獻文帝為人剛毅聰慧,怎能容下這樣的事情,于是殺死了馮太后最喜歡的一個內(nèi)寵。馮太后大為惱火,皇興五年(471年),以刑罰殘酷、施政不當為由逼獻文帝退位。獻文帝當時18歲,年紀輕輕,不是太后的對手,只好把皇位讓給兒子,自己做了太上皇。這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了。
獻文帝年僅5歲的兒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孝文帝。年輕的太上皇手中還有一定的軍權(quán),時常干預朝政。延興六年(476年),馮太后將獻文帝毒死,以太皇太后的名義,臨朝聽政。當年馮太后對拓跋宏管教甚嚴,曾經(jīng)用棍子錘打過他,又曾經(jīng)在一個冬天把他關(guān)在空屋中,三天沒給飯吃。孝文帝對這個嚴厲的祖母十分敬畏,但又十分孝順,小心翼翼服侍她,事無大小,都由她來決斷。
馮太后性情猜忌殘忍,但為人卻精明果斷,有膽有識。她重用宦官,讓他們掌握朝中大權(quán);同時她駕馭君臣,執(zhí)法甚嚴,內(nèi)寵犯法,也不寬貸,左右之人有了小錯,也會受到錘打,有時一打就是上百下。 朝廷官員及宮中內(nèi)侍都懼她三分,所以人人都能盡心供職。太后又是個性情大度的人,犯錯之人只要改過,便待之如初,因此有才能的人愿意在她手下做官,左右也樂于為她效力。
當時,北方連年戰(zhàn)爭,大量難民流離失所,地方豪強乘機兼并土地,官吏貪腐成風,北魏國庫空虛。面對這種狀況,馮太后廣開言路,重用賢才,接受大臣李沖等人的建議,突破重重阻力,于太和八年 (484年)到太和十年相繼推行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北魏國力迅速增強,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
太和十四年(490年),執(zhí)政30多年的馮太后死去,24歲的孝文 帝開始親理朝政。孝文帝雖然沒有馮太后的血統(tǒng),但在執(zhí)政風格上 卻與她一脈相承。他認為要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一定要繼續(xù)改革,除去 鮮卑族落后的習俗,吸收先進的中原文化。
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 帝突然召集群臣,宣布集合軍隊,大舉南征。任城王拓跋澄覺得沒做任何準備就出征大國,過于倉促,帶領文武百官一齊勸阻。退朝之后,孝文帝單獨把他留下,將自己的意圖告說了他,拓跋澄這才猛然醒悟,
表示支持他的決定。于是孝文帝親率步騎兵30萬南右,文武百官,全部隨駕前往。一行人馬渡過黃河,進駐洛陽。
那么,孝文帝真的是要南征嗎?如果南征,為什么要帶文官們同行?原來南征只是他搞的一個小計謀。他認為,要擺脫舊貴族守舊勢力的影響,加強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必須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遷到南方黃河流域。但鮮卑族世代居住北方,定都平城也有了好幾代,要他們遷往南方,那些貴族高官肯定不同意。幾十年前,他的祖上有幾次想遷都到南方,都因遭到反對而未果。于是,他便假借南征為由,把文武百官及軍隊都帶到洛陽去。
轉(zhuǎn)眼已是九月了,秋雨連綿,道路泥濘,無法行軍,大臣們決定全力勸諫孝文帝撤軍??尚⑽牡鄄坏怀奋?,反而披掛上馬,下令大軍即刻向南進發(fā)。大臣穆泰急忙趕上前去,跪在孝文帝馬前,叩頭諫止,文武大臣們顧不上滿地泥水,紛紛跟著跪下,清求皇帝回軍。孝文帝故作憤怒道我們大舉出兵,天下皆知,你們勸我無功而返,豈不是故意讓天下人恥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