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會之死――劊子手的下場??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學網(wǎng)www.lishi88.cn)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nèi)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歷史上,鐘會被定為因謀反而死,似蓋棺定論,無案可翻。可是,也有一些歷史學者,很動感情地甚至很生氣地為鐘會翻案,比如呂思勉先生。> > 呂先生把鐘會視作曹魏帝國后期的大忠臣,封建正統(tǒng)道德的承傳者,劃歸丘儉、文欽、諸葛誕一類。柏楊先生在他的《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里,敘述到丘儉、文欽、諸葛誕時,情真意切地加了一個小標題:“曹魏最后三忠臣”。> > 什么叫忠臣?什么叫謀反?我們還是先把概念弄清楚。> > 忠臣的“忠”當然是指忠于當時的朝廷和現(xiàn)任皇帝。所謂謀反,是指圖謀推翻當時的朝廷,或/和謀害現(xiàn)任皇帝。反對自己的頂頭上司而不是皇帝,叫犯上或反叛,不叫謀反,謀反是政治性很強的一個詞。> > 我們先來看看,丘儉、文欽、諸葛誕真的是曹魏帝國的大忠臣嗎?> > 公元255年,即司馬師掌權(quán)后四年,鎮(zhèn)東將軍丘儉、揚州刺史文欽,聲稱奉郭太后(的皇后)密詔,在壽春(曹魏帝國的揚州刺史部治所,今安徽壽縣)起兵討伐大將軍司馬師,兵敗,丘儉被夷滅三族,文欽父子逃入?yún)菄?。> > 公元257年,曹魏帝國征東大將軍諸葛誕,殺揚州刺史樂□,遣子向吳國稱臣,起兵討伐大將軍司馬昭,兵敗被殺。> > 毫無疑問,在司馬氏集團的眼里和官方文件中,這三位將軍的兩次起兵,都是謀反。但在起事的三位將軍眼中和討敵檄文中,這是清君側(cè),是忠于曹魏帝國的行為。> > 事實上,站在雙方當事人以外的立場看,丘儉、文欽、諸葛誕的軍事行動,既不是謀反,也不是清君側(cè)。他們的起兵,談不上對朝廷和皇帝忠不忠的問題,他們 只是反對司馬師兄弟而圖存。因為司馬師兄弟是他們的上級,從法律上來說,他們是犯上作亂。尤其是諸葛誕,起兵之前向吳國稱臣,已經(jīng)背叛了魏國,怎么能稱作 曹魏的忠臣呢?> > 這幾個將軍,都是曹氏舊將,手握重兵,與司馬氏夙敵曹爽、夏侯玄、李豐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既不愿老老實實地屈居于司馬氏之下,又是司馬氏集團權(quán)力擴張道路上必須鏟除的對象。他們起兵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很可能被司馬氏集團鏟除,時時懷著一種朝不保夕的恐懼。> > 如此,他們便聲稱奉了郭太后的密詔,起兵清除司馬師兄弟。一句話,他們的起兵,稱之為謀反也好,清君側(cè)也好,實質(zhì)上,這是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派系斗爭。> > 這幾個跋扈將軍,出于忠于皇帝和朝廷而討伐司馬氏,只是說給世人聽聽而已,不必太較真。后世之人,包括一些飽讀史書、號稱大師的歷史學者,硬說他們是曹魏帝國的大忠臣,至少我不愿茍同。> > 似乎,反對司馬氏,就是大大地忠于曹魏,好像忠于與反對之間,是一個利益的真空地帶,一個權(quán)力的斷層空間。這個邏輯未免太過簡單、直觀,用如此直線型的思維看待歷史,說得好聽點,是天真;說得不好聽點,是幼稚。> > 我們分析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首先不能離開當事人生存本能、利益權(quán)力這兩個主題。真正為了崇高理想而獻出生命的,并不是太多。很多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被后人描繪成冠冕堂皇、崇高偉大。其實,背后的真正動機,只不過是生存、貪欲、虛榮。> > 丘儉、文欽討伐司馬師的時候,曾經(jīng)派使者與諸葛誕聯(lián)絡,相約一同起兵。諸葛誕喝斬來使,布告天下,揭露丘儉、文欽的陰謀,隨即跟隨司馬師鎮(zhèn)壓“叛軍”。> > 此時的諸葛誕為鎮(zhèn)南將軍,駐軍豫州(今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北部,靠近首都洛陽),手握重兵。如果諸葛誕此時與東方的丘儉、文欽同時起兵,三員大將的兵力加起來,足有十余萬人,真夠司馬師喝一壺的。> > 如果諸葛誕真的一向忠于朝廷而立志鏟除司馬氏集團,為什么不趁這個大好時機,與貫丘儉、文欽聯(lián)手,而要等到丘儉、文欽敗亡之后,勢孤力單時起兵?> > 實際上,諸葛誕起兵的導火線,是公元257年夏,朝廷(實際上是司馬昭)為解除他的兵權(quán),征他回朝任司空。本已疑慮重重的諸葛誕,決心鋌而走險。> > 再者,如果郭太后真的給了他們什么密詔,要他們鏟除司馬氏集團,她能壽終正寢嗎?早就會被司馬師或司馬昭撕個粉碎。> > 所以說,沒有必要自作多情地把他們當什么曹魏帝國的大忠臣,他們的起兵與司馬氏的鎮(zhèn)壓,只是黑狗跳起來咬白狗;白狗把黑狗撲倒在地,咬死、撕碎,如此而已。> > 現(xiàn)在來看看,鐘會的“謀反”又是怎么一回事。> > 上文說過,鐘會(225—264)是高干子弟,少有才名,文壇新秀,30多歲便做了司隸校尉這樣的高官,可謂是少年得志。鐘會這個人,可以說,是個奇才,被當時之人視為一類的人物。> > 公元249年,發(fā)動洛陽政變,朝政大權(quán)歸于司馬氏。鐘會開始追隨司馬氏兄弟,出謀劃策,屢建奇功。雖然官為司隸校尉,卻參與朝政機密,是司馬氏兄弟的左膀右臂。> > 公元262年,鐘會為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關(guān)中諸軍事,籌備伐蜀。公元263年,率十余萬大軍,繼、諸葛緒之后,作為伐蜀的第二梯隊,經(jīng)子午谷、褒斜谷、儻駱谷三路進入漢中。該年十月,鄧艾占領成都,鐘會吞并諸葛緒的部隊,接受投降,向成都推進。> > 鄧艾占領成都之后,為了穩(wěn)定政局,以中央政府的名義任命官員,并建議將已投降的留在關(guān)中。鄧艾的本意,留劉禪在成都,是為穩(wěn)定人心,但這有很大的政治嫌疑,別人也可以說鄧艾擁躉劉禪,意在造反。> > 鐘會抓住鄧艾的這個把柄,向中央政府密告鄧艾有謀反嫌疑,鄧艾遂于當年十二月被司馬昭的特使衛(wèi)逮捕,解押回京。> > 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鐘會率大軍進入成都?!白灾^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名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 元月十六日,在前蜀漢帝國蜀郡政府內(nèi)召集高級將領會議,宣布奉郭太后(魏明帝曹睿的皇后,此時剛剛?cè)ナ溃┻z詔,討伐司馬昭,并將原鄧艾手下的一些高級將領關(guān)押在益州州政府各衙門,使自己親信代領其兵。> > 正月十八日,將軍胡烈等的部下得知鐘會謀亂的消息,群起攻打鐘會,鐘會和姜維死于亂刀之下。> > 鐘會起兵,出于什么動機?恐怕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陳壽在鐘會本傳里,說他是“矯太后遺詔”,也就是捏造太后遺詔。陳壽在蜀漢亡國后,歸順司馬氏,忠于司馬氏,寫史書的時候,說鐘會“矯太后遺詔”,不排除誣陷鐘會。> > 如果鐘會真的是捏造太后遺詔,那鐘會的起兵,就沒有政治上的合法性(針對曹魏帝國而言)。> > 鐘會手里,有沒有郭太后的遺詔,誰也說不清楚。我認為,大半是沒有的。倒是鐘會自己的一句話道出了天機。> > 鐘會接近成都的時候,司馬昭派人給鐘會送來一封親筆信,說,怕衛(wèi)和你去收拾鄧艾,力量不夠,我已派中護軍賈充帶步騎混合部隊一萬人進入褒斜谷,駐扎在漢中的樂城(擋住了鐘會反攻長安的大道,并隨時可以進攻鐘會),我親自率十萬大軍,已到長安,我們很快就要見面了。> > 鐘會讀信,大吃一驚,對左右親信說:“但取鄧艾,相國(指司馬昭)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便當速發(fā)。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也。”鐘會的這句話,道出了他的“司馬昭之心”:謀反奪天下,或割據(jù)稱王。> > 說明鐘會的起兵,是他個人野心膨脹的結(jié)果。對曹魏,是謀反;對司馬昭,是犯上。鐘會誰的忠臣也不是,只是他自己狼子野心的忠臣。> > 鐘會為什么造反,不去多說,反正總有他自己的一百個理由。我始終搞不懂的是,鐘會是個絕頂聰明的人,這樣的一個聰明人,竟然會把身家性命視同兒戲;竟然把造反這樣危險的活計,玩得像小孩子過家家。> > 鐘會死后,無論在朝中,還是在他原來的部隊里,都沒有株連什么人,說明他和姜維及幾個親信單干,并沒有什么內(nèi)應、盟友之類。就是姜維,認識也不過兩個月,與一個身懷國恨家仇的昔日敵手竟然成為莫逆之交,一起干白刀進紅刀出的活計。> > 做個房子,也得畫張草圖,準備一點磚頭瓦塊。造反這樣復雜而危險的干活,怎么會沒有組織架構(gòu)和組織計劃?> > 鐘會是文官出身,在軍隊里無任何根基。他的征西大軍,是從各軍區(qū)臨時抽調(diào),于半年前組建而成的;鄧艾、諸葛緒的軍兵,是剛奪過來的。他的下屬中,有多少 官兵會忠于這個臨時統(tǒng)帥?這些軍人的父老妻兒都在各自的家鄉(xiāng),有多少人會死心塌地地為鐘會賣命?囚禁高級軍官,又讓他們的親兵進出自如,向他們外面的部隊 傳遞消息,怎么一點保密措施都沒有?事前,沒有任何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突然讓自己的親信去統(tǒng)帥失去首領的部隊,這種指揮是否能夠生效?> > 一句話,在鐘會看來,造反是如此輕松和美妙,如此的簡單和容易。鐘會這個絕頂聰明的人,怎么會如此糊涂?只能用一個規(guī)律——物極必反——來解釋。極端聰明的對面,就是愚蠢。> > 憑著鐘會的聰明,他肯定知道,這樣造反,必死無疑。他還是地行動了??梢哉f,鐘會也是死于自殺——假借敵人手中的戰(zhàn)刀。> > 其實,司馬昭對鐘會不薄。鐘會死前的一個月,即公元263年的十二月,朝廷就任命鐘會為司徒,已位極人臣。在他死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已是曹魏帝國的宰相;也不知道自己的哥哥鐘毓,在自己被任命為司徒的當月離世。> > 他對人臣之極不滿意,硬是要突破人臣這個極限,便伸出手要皇位,結(jié)果,手縮不回來,腦袋被咔嚓。> > 鐘會的起兵,是實實在在的謀反兼犯上,鐘會的死,是自殺。別人自殺,是因為活得不好,鐘會自殺,是因為他活得太好。> > 世間一些不幸的人,活得不好,活得不幸,活得了無意趣,想要自殺,這是可以理解的。> > 有些活得太好的人,還覺得自己活得不好,還要活得更好。那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是這個“更進一步”,讓自己墜入萬丈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