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鄧艾滅蜀為何不走大路而取道陰平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鄧艾滅蜀為何不走大路而取道陰平??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學網(wǎng)www.lishi88.cn)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fā)布的內(nèi)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鄧艾不走大路而取道陰平,為滅蜀奠定了基礎。這啟示我們:越是難行的路越暢通,越是通達的路越難走,這是生活的辯證法。> > 一、鄧艾偷渡陰平> > 魏軍伐蜀,蜀輔國大將軍董厥守劍閣,劍閣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他對此很有信心,但真正憂慮的是成都,他對姜維說:“此關雖然可守,爭奈成都無人;倘為敵人所襲,大勢瓦解矣?!苯S說:“成都山險地峻,非可易取,不必憂也?!? > > 其時魏將鐘會取了漢中,鄧艾來鐘會營中商量下一步的策略,鐘會問他有何妙策,鄧艾說:“可引一軍從陰平小路出漢中德陽亭,用奇兵徑取成都,姜維必撤兵來救,將軍乘虛就取劍閣,可獲全功?!睍笙苍?:“將軍此計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專候捷音!”> > 鄧艾走后,鐘會對諸將說:“人皆謂鄧艾有能。今日觀之,乃庸才耳!”眾問其故。會曰:“陰平小路,皆高山峻嶺,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險要,斷其歸路,則鄧艾之兵皆餓死矣。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地不破乎!”遂置云梯炮架,只打劍閣關。> > 鄧艾對鐘會的心思心知肚明,他對諸將說:“鐘會料我不能取成都,我偏欲取之!”乃下令盡拔寨望陰平小路進兵,離劍閣七百里下寨,有人報鐘會說:“鄧艾要去取成都了?!辩姇︵嚢恢?。> > 鄧艾乃先令子鄧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執(zhí)斧鑿器具,凡遇峻危之處,鑿山開路,搭造橋閣,以便軍行。艾選兵三萬,各帶干糧繩索進發(fā)。約行百余里,選下 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選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陰平進兵,至于巔崖峽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無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數(shù)寨,只剩 下二千人馬。前至一嶺,名摩天嶺,鄧艾滅蜀鄧艾偷渡陰平,兵馬突然出現(xiàn)蜀國在中心,劉禪疑魏兵從天而降,君臣出城十里而降。> > 馬不堪 行,艾步行上嶺,正見鄧忠與開路壯士盡皆哭泣。艾問其故。忠告曰:“此嶺西皆是峻壁巔崖,不能開鑿,虛廢前勞,因此哭泣?!卑?:“吾軍到此,已行了七百 余里,過此便是江油,豈可復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北娊詰?:“愿從將軍之命。”艾令先將軍 器攛將下去。艾取氈自裹其身,先滾下去。副將有氈衫者裹身滾下,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鄧艾、鄧忠,并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度了摩 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 > 鄧艾暗度陰平,引兵行時,又見一個大空寨。左右告曰:“聞武侯在日,曾撥一千兵守此險隘。今蜀主劉禪廢 之?!卑笛讲灰?,乃謂眾人曰:“吾等有來路而無歸路矣!前江油城中,糧食足備:汝等前進可活,后退即死,須并力攻之?!北娊詰?:“愿死戰(zhàn)!”于是鄧艾 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來搶江油城。> > 卻說江油城守將馬邈,聞東川已失,雖為準備,只是提防大路;又仗著前面有人守住劍閣關,遂將軍情不以為重。鄧艾突然出兵江油,馬邈大驚,慌出納降。> > 鄧艾取了江油,便攻涪城。部將田續(xù)曰:“我軍涉險而來,甚是勞頓,且當休養(yǎng)數(shù)日,然后進兵。”艾大怒曰:“兵貴神速,汝敢亂我軍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斬之。眾將苦告方免。艾自驅(qū)兵至涪城。城內(nèi)官吏軍民疑魏軍從天而降,盡皆投降。然后得綿竹。勞軍已畢,遂來取成都。> > 魏兵大至。后主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出北門十里而降。> > 二、跳出慣常的思維模式> > 鄧艾滅蜀,全仗魏兵取道陰平,這是敵我雙方都不曾料到的。姜維不曾料到,鄧艾對鐘會說這一策略時,連鐘會也不相信,欺他弱智。原因在于從陰平入川并非用 兵之路,準確地說這里沒有路,一個人行尚且艱難,何況大軍,這是一條無路之路,有誰相信大軍能翻過摩天嶺,就象蔣介石不相信紅軍能翻過大雪山一樣。> >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 1、暢通。> > 越是難行的路越暢通,越是通達的路越難走,這是生活的辯證法。> > 鄧艾軍如果走大道,必然遭遇蜀軍的頑強抵抗,姜維領大軍在劍閣嚴陣以待,這是鐘會一軍沒有多大的進展的原因。軍事上,從來流血最多的乃是大道,是那些兵 家必爭之地,他們在狹路上相逢并狠命爭奪,而更廣闊的地方卻是鳥語花香,空寂異常。而在陰平道上,魏軍路過一個空寨,這個空寨在諸葛亮時期曾經(jīng)派兵把守, 因為諸葛亮是一個心細而謹慎的人,而在劉禪時期已經(jīng)廢棄不用。魏軍過此暢通無阻,這意味著什么?打個比方來說,情形就相當于在入蜀的大道關隘上敵人已經(jīng)出 降。而鐘會一軍在大道上不會有這樣的好事。> > 2、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當蜀軍邊關密不透風,而魏軍卻突然從天而降 出現(xiàn)在蜀國的土地上,誰也不曾料到。江油、涪城、綿竹三城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丟失的,取成都也就水到渠成。孫子兵法也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雙方在準備充分的情 況下,對壘將是一場惡戰(zhàn),哪怕斬敵一千也會自損八百,唯有在出乎對方的意料之外打他個措手不及,才能既增加勝算,又能減少自身能量的損耗,這是兵法上最常 用的手段之一。這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栽倒于暗箭之下的原因。陳勝是怎么死的,是他在睡覺時被車夫暗殺的。張飛是怎么死的,是在喝醉時被部將殺 的。呂布那么驍勇,誰能將他捆綁?但他的確是被捆綁起來送到曹操面前的,因為他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的兩個部將用繩子捆了他。韓信帶了一千軍,縱橫于北 方,走一國滅一國,在齊國的時候,擁兵達數(shù)十萬,威勢沖天,但劉邦只帶了一個人,就把他的兵權奪過來了,他是怎么做的?他一大早就闖入韓信的營寨,那時韓 信還在睡覺,劉邦就從他帳壁上取走了兵符,一符在手就可號令眾兵,劉邦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把所有將領全部換掉時,韓信仍然鼾聲如雷,等他醒來時一切都變了樣。> > 只要對方不曾料及,不作準備,再高強的對手都不足為懼。> > 這一招的核心在于出奇致勝,孫子曰:“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于天地,不竭如江河?!背銎嬖谟诔鋈艘饬?,出人意料源于擺脫陳舊的思維 模式,擺脫陳舊的思維模式就意味著的創(chuàng)新,意味著你將富有創(chuàng)造性,具有創(chuàng)造性使你整個人具有靈性,它使你在各種的復雜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奇思妙想,意味著好的策 略將層出不窮。> > 陳舊的思維模式是一個人最終的陷井,他人一旦了解你的過去,也就掌握著你的將來。> > 列子曾說過歧路 亡羊的故事,講的是羊丟了,許多人去找卻找不到,因為岔路太多,人們只在路上尋找,但羊不受人類思維的影響,不會被人類的道路所困,他只走在自己的路上。 而人們在人的路上尋找一條羊的軌跡,怎么可能呢?羊不會有人類這種困境,盡管人類比羊更高級。人類在獲得思維的同時就在編織著思維的困境,很多人徘徊在人 生的十字街頭,迷茫又徘徊,預料著任何一條路上都有危機而感到無所適從,但他們從來沒想到去開辟道路,他們有這個能力,但沒有這個意識,因為他們從來都是 走別人開創(chuàng)的路。為什么那么多人沒有創(chuàng)造力,原因盡在于此。> > 魯迅先生說得很好:“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彼械穆范际侨俗叱鰜淼?,只有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只有敢于承受常人無法承受的孤寂,你才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藍天。> >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 “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是整部《三國演義》謀略的精髓之一,是戰(zhàn)術選擇的總則。其基本方法是:在對手失去戒備的情況下,以對手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方式,實施突然打擊,以期在短時間里取得大效果。> > 路是走出來的> >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心理學依據(jù)是:實施突然打擊,使對方在心理慌亂中作出錯誤判斷,采取不周全的或錯誤的行動,使形勢不利于他自身而有利于我方, 然后我方順勢出擊,致使對方連連失敗。一旦有個失敗的開端,對方要扭轉(zhuǎn)危局就得付出重大代價,因為他的信心將受挫,就我們的生活而言,我們某天要去辦一件 重要的事情,那么必然希望早晨會有個好兆頭,我們相信好的開局會給我們帶來一天的好運,我不是從迷信的角度來討論它,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好的開局會使整 個事情變得順利,并充滿朝陽一般的美好感覺。在足球賽場上,人們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規(guī)律:在開場幾分鐘或十幾分鐘進球的概率很高,這是為什么?因為這是開局階 段,攻破對方的球門就是對對方信心的一種摧毀,對自己的一種鼓勵,一支隊伍一旦喪失了信心,必敗無疑,敗給誰?敗給了自己,沒有誰能摧毀你,除非你自己放 棄。> > 同時,“出其不意,攻其無備”也包含著另外一種戰(zhàn)略戰(zhàn)術:避實就虛。避開敵人的鋒芒,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尤其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可以指導人們攻擊對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曹操破袁紹就是這樣的,周瑜赤壁破曹操也是這樣的。> > 孫子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原則之后,歷代兵家都把它視為珍寶,推祟備至。其核心在“奇”字,料人之所料,想人之未想,別出心裁。利用對方慣性思維的弱點,捕捉對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們思維的常規(guī)、常法和常識,反常用兵,出奇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