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歷史)西周學校制度及主要教育內(nèi)容簡介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射御教育不僅僅是一種體力或技藝的練習,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內(nèi)心志向的培養(yǎng)。在射御二教中,以射最受重視,在西周銘文中屢有王室貴族子弟在辟雍、學宮習射的記載。
如:周康王時的《麥尊》:“若日竭,在壁,王乘于舟為大豐,王射大奔禽。”穆王時的《靜嗣》:“王命靜嗣射學宮……射于大池。”射藝的高下常作為士子被獎勵、提升的標準,諸侯貢士也要經(jīng)過射禮的考核,以定優(yōu)劣。
六藝中的書數(shù)是有關讀寫算的知識教育。書是識字教育,分作“六書”:象形、會意、轉(zhuǎn)注、指事、假借、諧聲;數(shù)是數(shù)術知識教育,分為九數(shù):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盈不足、方程、勾股。
數(shù)術教育具有明顯的實用實效特征,并放置于小學講授,因而稱為“小藝”,是學習禮樂的基礎;射御在大學階段學習,故而稱作“大藝”,也是修習禮樂的必要準備;禮樂之教,則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學問,是學為人君、治理天下所必備的修養(yǎng),故稱為“大道”、“大德”,而射御書數(shù)雖不可少,卻畢竟是“器”,所謂“君子大道不器”,中國古代教育重德輕技的傳統(tǒng)大抵發(fā)源于此。
總括西周的學校教育,“學在官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這一特征體現(xiàn)在教師方面,是“官師合一”,教師既行教事,又兼管國家的日常事務;體現(xiàn)在教學場所方面,學校的設置同時是舉行祭祀、朝覲、養(yǎng)老、饗射、獻浮、治歷、望氣、告朔、布政等日常國事活動的場所;體現(xiàn)在學校習禮樂所必需的禮樂重器及典漠訓誥簡冊方面,則基本秘藏于官府之內(nèi),民間自然無力購置;在知識技能的傳授方面,則是“官守其業(yè),而有官族”,奴隸主貴族世代壟斷著知識學問,視之為私己的財產(chǎn),秘不外傳。就這些特征而言,西周的學校教育與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截然不同,后者多為私立學校,教師地位很低,多被視作賣藝者流,如雅典的文法、弦琴學校多為殘廢軍人或贖身奴辦理。西周的學校則均為官辦,執(zhí)教育也均為現(xiàn)任官吏。這種“官”與“私”的兩種類型,反映了東西方兩種教育形態(tài)最初的歷史淵源。
西周學校制度的特點
西周學校制度是典型的官師合一類型,其教育內(nèi)容主要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的六藝知識。與商代相比,西周學校有較大的發(fā)展,其官學已有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國學之中已有大學與小學之分,這在先秦文獻及銘文中均有具體的記錄。
西周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設立,國學中之“大學”,“天子曰辟雍,諸侯日泮宮”。辟雍又分作“五學”,居中為明堂,外雍以水,故也稱為“澤宮”、“大池”。環(huán)水四周為“四學”,南學為“成均”,北學為上庠,東學為“東序”、“東膠”,西學為瞽宗、西雍。
四學與森林水澤相擁,魚游鳥棲、野獸集居,故成為貴族子弟御車圍攻射獵野獸的場所,同時也進行射御方面的軍事技術訓練。
辟雍雖承大學之名,并有天子承師問道,“行禮樂,宣德化,教導天下之人”等職,但同時也是王室舉行稀嘗大祭、朝覲、養(yǎng)老、饗射、獻俘、治歷望氣、告朔、布政等國事活動的場所。這是西周國家“官師合一”在學校設置及其職能方面的典型例證。
辟雍中之“四學”,成均習樂,上庠學書,東序習干戈羽龠,瞽宗習禮。四學之制,也有分科設教的含義。但四學中的教師仍是政府官吏兼教導之責,而非專門意義上的教師職責。
諸侯泮宮取辟雍半制,東西南方有水,形如半璧。泮宮的性質(zhì)職能與辟雍相同,是諸侯國政教活動的中心?!对姟旐灐ゃ酚涺斮夜凹茸縻鷮m”,在那里觀飲酒,宣講治國善道,獻馘獻囚,并宣揚明德,處理政務。這是有關周代泮宮最詳實的記載。
西周小學或稱“外傅”、“幼學”,《禮記·曲禮》及《內(nèi)則》記小學就學年齡是10歲。俞正燮《癸已存稿·學解》考《內(nèi)則》“十年出就外傅”,即出居門塾之學,因其居于門學,故稱“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