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盈
去過倉頡廟多少次了?我記不清楚。
老家離倉頡廟十多公里,兒時,就跟著父母逛倉頡廟,每年都去,從不間斷。
后來,我為人母,就領(lǐng)著孩子逛倉頡廟,每年都去,從不間斷。再后來,孩子長大上了大學(xué),也由于工作的原因,就去的少了。
前幾天,一位同事,也是文友打電話邀我,說要和幾個文友一起去倉頡廟,我欣然答應(yīng)。又要去倉頡廟了,我非常興奮,就像孩子去見久別的母親。
同去的有蒲城的作家楊海信老師,白水作家郭學(xué)謙老師,還有遠(yuǎn)道而來未曾見過面的《九龍》文學(xué)期刊主編高自珍老師。他們幾個在文學(xué)方面都已經(jīng)頗有成就,有長篇小說、短片小說集、散文集、詩歌集等出版。而我在他們面前簡直就是一個小學(xué)生。正因為如此,我深感榮幸。這次旅行將是一次學(xué)習(xí)和探討的機會,所以,萬般期待。
11月23日下午,楊老師打電話說,他明天將和高老師來白水。新華中學(xué)的馬千里老師將開車帶大家去倉頡廟。我沒有見過總編,我以各種假設(shè)想象著,總編會是什么樣子。
第二天,當(dāng)大家在白水南站相聚的時候,我終于見到了高主編。他個子不高,又黑又瘦,穿著一件灰色上衣和一條牛仔褲,背著一個小包。如果不是楊老師介紹,很難相信他會是一個赫赫有名的文學(xué)期刊的主編。如果說,楊老師樸實的像山澗一棵白楊,那么高主編則像一棵高粱。
郭學(xué)謙老師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西安,不能一同前往。所以,要我們到史官以后聯(lián)系郭會楨老師,要她在史官接待我們。
于是,我們四人便從白水南站出發(fā),去了倉頡廟。
一路上,高主編不太說話,不失時機的搶拍著一路的風(fēng)景。我在翻閱著令人耳目一新的《九龍》期刊。楊老師少言寡語,時不時的應(yīng)上兩句。只有馬千里老師風(fēng)趣幽默,他駕著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滔滔不絕的講述著,給旅途增添了愉快的氣氛。
車子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翻過了洛河。
一個小時之后,我們來到了史官倉頡廟。下了車,巍巍的黃龍山近在眼前,從東向西就像一個屏障擋在倉頡廟的北邊。盡管陽光燦爛,還是感覺到了渭北高原的寒冷。楊老師在打電話聯(lián)系郭會楨老師,高主編則忙著拍倉頡廟外景。郭會楨老師到來之后,我們一起進(jìn)了倉頡廟。
這天,游客很多,大家隨著導(dǎo)游,聽她講述著每一個景點的故事。
我很喜歡古柏。感受這古老深邃的盎然之意。每到一顆松柏前,我都要站上很久,那壯觀蓊郁的四十八棵柏樹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在門口那棵柏樹“二龍戲珠”前,看著樹上那僅有的一條龍,再看看樹下那通石碑,上面刻著“倉頡廟是國家文物,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全體指戰(zhàn)員均須切實保護(hù)文物古跡,嚴(yán)格禁止攀折樹木,不得隨意破壞。切切此令!彭德懷于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彭德懷的這個禁令豈止是阻止了西北野戰(zhàn)軍,他提醒了更多的游客和當(dāng)?shù)厝嗣窀玫谋Wo(hù)這一偉大的文化遺產(chǎn)。在倉頡墓東門上方,我看到了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磚雕,(以前我從沒看到)這種磚雕能在文革中得以保存,令人十分驚嘆。據(jù)說在文革中,當(dāng)?shù)厝嗽谶@塊磚雕上面涂上白灰泥,在白灰泥上面畫上了毛主席畫像,這塊磚雕才得以保護(hù)。
在中殿的前檐上,懸掛著于右任的題詞“文化之祖”,兩邊的柱子上寫有對聯(lián)“宇宙間天象地宜咸啟中華出書契,廟堂內(nèi)柏魂槐韻共謳倉聖創(chuàng)文明”。中央立著著名的“倉頡鳥蟲書”碑,碑文是倉頡創(chuàng)造的二十八個象形文字原型,“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這二十八個字看起來毫不相干,但是,它卻記載了一段歷史過程。它說的是黃帝和炎帝聯(lián)合各個部落首領(lǐng)共同商議攻打蚩尤一事,一舉打倒蚩尤,才把天下一。導(dǎo)游一遍又一遍的給游客講述著每一個字所代表的含義。
這通碑也稱為智慧碑。長期以來,人們認(rèn)為,摸過這塊碑,會讓人變得聰明,經(jīng)過幾百年的觸摸,這塊石碑光滑無比,黑光油亮好似一通黑色的明鏡。那天,只顧聽導(dǎo)游的講說,竟忘了摸摸這塊智慧碑,難怪回來一句詩詞都寫不出來。
最忙碌的人要數(shù)高主編,拿著相機不停拍攝,看樣子簡直恨不得把倉頡廟搬回甘肅。
后殿的前檐題詞是“文字初祖”,兩邊的柱子也有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察鳥獸紋跡而作書契仰承天地靈氣,下聯(lián)是:從甲骨刻痕衍生鐘鼎始載人文精華。里面供著倉頡塑像,龍顏四目,神態(tài)安詳。我們站在倉頡像前深深的鞠躬,默默祈福。
倉頡,姓侯剛,名吉,號史皇氏,皇帝時史官。那時,沒有文字,就用繩結(jié)記事,大事,用大繩結(jié),小事,就用小繩結(jié),年久月深,難以辨認(rèn)。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jié)記錄的史書給皇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皇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后,他愧而辭官回到故鄉(xiāng)。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得到各種素材,創(chuàng)造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這就是最初的文字。
皇帝知道倉頡首創(chuàng)了文字,大為感動,于是賜他姓“倉”。意思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上天也知道了這件事,像下雨一樣下了一場谷子。這便是人間谷雨節(jié)的由來。
故《淮南子》:“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所謂驚天地而泣鬼神者也。
倉吉死后,皇帝命人將其懸棺葬在史官,后人為了紀(jì)念他,給他修了這座廟。與百里之外的橋山黃帝陵遙遙相對。同時給他寫了這樣一幅對聯(lián):雨粟當(dāng)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橋陵。
皇帝賜姓后,倉頡給自己的姓加上草字頭,以示自己是草民,他在自己親手栽植的柏樹上變成長頸鹿,口銜小草,向著皇帝長眠的西方,永久的感激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走進(jìn)新建的中華倉頡碑林,別有一番風(fēng)味。倘佯在碑林叢中,感受著文字從遠(yuǎn)古至今的演化歷程,無不驚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其中,天干地支二十四個石碑很引人注目,還有很多漢字的演變石碑。這里有很多名人的題詞碑文,其中,有胡耀邦總書記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一日為倉頡故里題寫的校名“振華小學(xué)”,有著名書法家啟功為倉頡廟碑林題詞“倉頡碑林”,王光英為倉頡廟的題詞石碑“華夏文祖,光照千秋”,于右任的石碑碑文“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著名書法家雷珍民的題詞碑文“字祖獨具兩雙目,俯仰天地盡為圖,造形多現(xiàn)星坐象,花木鳥獸合盤蟲"。
高主編拿著相機在碑林中走來繞去,忙不迭的不知道該拍哪一個。又不時的把相機塞進(jìn)楊老師手里,自己倚在石碑旁邊,讓楊老師為他拍照留念,就差沒有擁抱每一個石碑。
楊老師則不同,他邁著穩(wěn)健的步子在碑林中穿行,用欣賞的目光看著每一個石碑,有時,還能說上一些石碑的來歷,似乎這個碑林是他建的。我問楊老師來過倉頡廟幾次,他驕傲的說,來過好幾次了。
下午,我們戀戀不舍的走出倉頡廟。在倉頡廟門外,我們合影留念。
郭會楨老師把我們帶進(jìn)一家干凈別致的農(nóng)家小院,在那里,請我們吃了一頓有名的地方風(fēng)味的“河北辣子湯泡饃”。這個“河北”指的是白水洛河北邊,即:北原、縱目、史官。
這個“辣子湯泡饃”很是有吃頭的。里面的辣子要用豬油熗,油不能太熱,也不能太涼,太熱了會把辣子熗焦,看上去是黑的。太涼了,熗出的辣子太辣無法下口。火候掌握好了,熗出的辣子又紅又油又香,吃起來又不感覺辣。里面的調(diào)料以生姜和八角出頭。主菜是豆腐、涼粉、豬血板,瘦肉(一般不用肥肉),還有其他一些青菜,胡蘿卜等等一起煎在湯里面。端上桌來又紅又油的,看似冰冷一點熱氣都沒有,吃的時候可要小心,吃不好會燙嘴的。通常桌子上要放四碟涼小菜,真的燙了嘴還可以吃點涼菜解解圍。一般用小碗,一邊吃著,一邊往桌上端。不管你吃完吃不完都可以把桌子上的再往你碗里添。遞飯的人會不停地喊著“滿上”,“再添”,“你吃好”,再寒冷的冬天,你吃著這種飯會從頭暖到腳,不等你吃完已經(jīng)滿頭大汗,心里更是暖融融的。覺得想吃,還可以自己做,不過你永遠(yuǎn)都做不出白水河北這特有的味道。
握別了郭會楨老師,我們返回白水縣城。那天,高主編詩興大發(fā),一連寫了三首詩。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在倉頡墓前
我不知道說什么
只有眼淚
在冬日的寒風(fēng)里簌簌而下
有了文字
我感恩母親
有了文字
我表達(dá)愛情
就像今夜
我在熒屏這端
你在那端
我們用心靈感應(yīng)
文字啊
你只為了記年記事而誕生嗎
不
你將人與動物從此奠定了本質(zhì)不同。
楊老師也寫了一首詩:與友人再謁倉頡廟
古柏參天
我來到五千年前
一個書寫歷史的官員
讓一個民族走出了荒蠻
一串像鳥像蟲的符號
讓一尊古碑熠熠生輝
一座傳遞祝福的古墓
讓所有的炎黃子孫融為一體
古廟深深
冷風(fēng)凜凜
最依戀的總是
中華文化的根
倉頡廟,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無論去過多少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和不同的感受。那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一想起倉頡廟,我就禁不住想去。
——作文培訓(xùn),閱讀寫作培訓(xùn),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
關(guān)鍵詞:經(jīng)典散文作文,經(jīng)典散文作文模板,經(jīng)典散文閱讀,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