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老有所悟
人們都以為老有所樂、老有所學(xué)、老有所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居等生活境遇,是晚年幸福生活的象征。其實,這些幸福指標中最為重要的是心態(tài)精神層面的老有所樂,而其它幾項則是老人的行為和物質(zhì)層面的東西。應(yīng)該強調(diào)的是,老年生活有無幸福感,歸根結(jié)底取決于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樂,即始終保持一個洞明世事、練達人情、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狀態(tài)。否則,即便有再好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也未必會從內(nèi)心感到幸福,而且也沒有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到晚年,也只有樂以忘憂才能保持不知老之將至的生命活力。
有道是,“自許心情猶壯暮,人間最重是晚晴”。欲做到無論何時何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一個脫俗的思想境界和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tài),則又取決于對世態(tài)炎涼和人情冷暖的老有所悟。也就是說,人到晚年對于人生直面的最易引發(fā)老年人產(chǎn)生失落、憂慮、沮喪甚至恐懼感的生死、苦樂、得失等差強人意的生活現(xiàn)實乃至難以割舍的兒孫情結(jié),是該到了看破玄機大徹大悟的時候了。宋人方岳詩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但若能以辯證的思維方式,悟透人生種種不如意之事,則仍可保持一個“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心態(tài)。由此筆者不禁想起已故錢鐘書先生晚年的一首自勉詩:“老牛已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暮年有愿多悲壯,似火豪情暗自燃”。這正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當益壯精神的生動寫照。古往今來還有不少智者賢達對于人生的種種坎坷不幸的大徹大悟,是十分值得我們老年人記取的。 作文培訓(xùn)網(wǎng)站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
一悟生死輪回。古人認為,面對死亡的心情要有如落葉歸根的自然,要有如游子還鄉(xiāng)的喜悅,要有如釋重負的自由,要有如空山明月的清凈。生死只是現(xiàn)象,生命才是永恒。死亡并不代表滅亡,人類除了肉身的生命之外,還有語言的生命、信仰的生命、功德的生命和事業(yè)的生命。洪應(yīng)明《菜根譚》論生死去留,云:“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薄皹淠局翚w根,而后知花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后知功名富貴之虛無?!敝袊糯蕴諟Y明為代表的順其自然的生死觀認為:“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fù)數(shù)。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我生,正宜委運生??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yīng)盡便須盡,無復(fù)獨多慮?!薄肚f子*至樂》載:“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鼻f子的妻子死了,他人為其傷感,而莊子卻認為人固有一死,人死后不應(yīng)該悲傷,應(yīng)該高高興興地送她上路,于是便鼓盆而歌。另如,毛澤東生前談?wù)搶λ劳龅目捶〞r,曾對他的護士長吳旭君說:“我死了,可以開個慶祝會。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顏色鮮艷的紅衣服或花衣服,要興高采烈、滿面春風(fēng)地參加慶祝會,然后你就大大方方地上臺去講話。你就講:同志們,今天我們這個大會是個勝利的大會。毛澤東死了。我們大家來慶祝自然辯證法的勝利?!闭埧?,古今賢達超然物外的生死觀何其相似乃爾!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二悟苦中作樂。竊以為,古往今來把看似清苦的平民生活作一番全面的反向思考,從而感悟知足常樂、自得其樂、自尋其樂的真諦,當數(shù)近代教育家、楊開慧之父楊昌濟《達化齋日記》中表述其苦樂觀的一首五言詩:“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風(fēng)雪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陰雨苦,晴明便是福;思量應(yīng)酬苦,閑居便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異鄉(xiāng)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獄苦,無罪便是福:思量孤獨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足便是福。”其次,如蘇東坡說的“身無病,心無憂,乃人生至樂”以及馬克思說的“一種美好的心境,比十劑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也都是對人生苦樂的大徹大悟。
三悟得失相當。古人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一個人的得與失是守恒的,在一個方面失去了一些,就一定會在另一個方面得到一些補償,就像上帝為你關(guān)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諸如禍福得失、利益得失、功名得失、貧富得失、兒孫得失等,都是人生常見的得失。尤其對老年人而言,更應(yīng)該以一種寬容大度的平和心態(tài)來看待人生不可避免的種種得失。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s://www.euw.net
《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此外,中國還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許多名言俗語,都是對人生禍福得失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zhuǎn)換的辯證關(guān)系的精辟概括。相傳清代畫家鄭板橋晚年客居他鄉(xiāng)為官,某日收到一封家書告之,鄰舍修建圍墻多占了咱家一塊地,讓他回家化解糾紛。不料,鄭板橋卻不為所動地回復(fù)家人一首七言詩云:“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编嵃鍢蚴サ氖亲约业囊稽c用地,得到的則是鄰里之間的和睦共處,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這是對利益得失的大徹大悟。最為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是紅樓夢《好了歌》對功名得失、貧富得失和兒孫得失的大徹大悟:“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此言告誡為人父母者到了晚年,對于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不要干預(yù)過多,操心過度,要懂得順其自然;對于子女未盡的孝道不要耿耿于懷,求全責(zé)備,要注重寬容諒解。唯此,才能避免有損健康的錙銖必較、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綜上所述,要樹立像古今智者賢達那樣超然物外的生死觀、比下知足的苦樂觀、以無為有的得失觀,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顯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還是可能的。作為一個年近耄耋的老人,我經(jīng)常在努力感悟一些如何才能老有所樂的道理。我覺得,人生只有老有所悟才能老有所樂,而老有所樂的源泉就是不斷用心去感悟生活。
——作文培訓(xùn),閱讀寫作培訓(xùn),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
關(guān)鍵詞:散文隨筆作文,散文隨筆作文模板,散文隨筆閱讀,易優(yōu)語文培訓(x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