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我的周圍,有很多人具有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性天賦,比如我小學時的一個玩伴,會把各種電器上的零件進行組裝,從而讓他的新作品煥然一新,他是我兒時最崇拜的人。但是也僅僅是這樣而已,在之后的年華里他還是過上了和一般人一樣平凡的生活。這種創(chuàng)造性為何不能長久呢?這也就是這種表現(xiàn)癖的、逃避現(xiàn)實的創(chuàng)造性的宿命:有豐富的潛能,但只是為了謀求得到贊許和表揚,在后來的歲月里,創(chuàng)造性停留在設想上,而沒有進行實際性的創(chuàng)造。之后,他們對創(chuàng)造的投入程度和全神貫注程度逐漸降低,從而漸漸地落入平常。
這就是《創(chuàng)造的勇氣》這本書所提出的一個我們周圍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作者羅諾?梅是美國著名的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他以深邃的哲學智慧和心理學洞見,系統(tǒng)闡述了他所處的美國社會中人們的心靈現(xiàn)狀,深刻剖析了美國社會現(xiàn)代人的心靈困境,提出了很多令人深思的存在主義心理學思想和價值觀念,闡發(fā)了他那獨特而又與正統(tǒng)的科學心理學大不相同的“人的心理學”體系?!秳?chuàng)造的勇氣》一書中,作者以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從存在主義立場出發(fā),闡述了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造心理學的新見解。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思想中自然而然地對“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有所顛覆,也對“創(chuàng)造性”這個主題的知識產生了巨大的啟發(fā)。
對于很多事,人們通常的觀點是理性、客觀對待,但是羅諾?梅認為,人們在有情緒參與時,他們才能觀察地更加精確,理性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在這里我覺得一個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證這個結論:中日關系。中日關系僅僅理性、客觀看待是不足夠的,對于我們這個民族來說,必須有情緒的參與。當然,這也是個見仁見智的例子,但從一個平民心態(tài)來說是理所應當?shù)?。憑借這個觀點,作者給了創(chuàng)造性一個最終定義:創(chuàng)造性就是具有強烈意識的人與他或她的世界的交會。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頻繁見到三個詞:焦慮,交會,頓悟。我想我可以利用這三個字提供的思路對這本書進行系統(tǒng)的總結和介紹。
?。ㄒ唬?
生活中的哪一類人容易焦慮呢?作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產階級的子女焦慮少,他們由于生活條件的原因,習慣于被拒絕;中產階級的子女被父母假裝深愛,卻總是受到拒絕,所以焦慮要多一點。從某種程度上說,習慣于被拒絕的人會有兩種分化,要么有諸多焦慮,要么心態(tài)會更加好。在我們的文化中,充滿了疏離和焦慮的象征,所以盡管作者否認“天才是一種疾病,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神經癥”的觀點,但是也沒有否認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性與類似于焦慮、孤獨等“癥狀”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俄狄浦斯破解了怪物斯芬克斯之謎,卻殺死了父親誤娶了自己的母親,在發(fā)現(xiàn)真相之后他痛苦至極,刺瞎雙眼流浪而死。創(chuàng)造即伴隨著毀滅和恐懼。
創(chuàng)造是對不朽的一種渴望,是一種想要使生命超越其死亡的激情。普羅米修斯盜火以及亞當和夏娃的神話都可以作為很好的例證。另外,從蘇格拉底、耶穌和圣女貞德的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受到贊揚的人往往不是諂媚者和忠誠地堅守現(xiàn)狀的人,而是反叛者,圣賢往往和反叛者就是同一個人。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就是一種破壞活動—破壞原先的固有觀念,反叛也許面臨著懲罰甚至死亡,但是偉大的創(chuàng)造往往就從這里面誕生。
意識控制著潛意識的那些狂野的、非邏輯的奇思異想,而潛意識則使意識免于在干枯、空虛和枯燥的理性中失去生機活力。如果我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某一問題的某一方面,我的潛意識就會傾向另一方面。然而我們越是在潛意識中對某種觀點持懷疑態(tài)度,我們就越是固執(zhí)己見地在我們的意識中為此而辯護。比如我在遇到一個數(shù)學難題時,會用盡腦子中的知識進行分析計算。這樣經過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取得進展。在這個時候,我的潛意識可能機會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進行另類探索,但是我依然對那種慣用的計算方法深信不疑。然而,在一個適當?shù)那榫诚?,我的這種被壓抑的潛意識也許就可以奔涌而出,使形勢發(fā)生變化。
意識的緊張、意識的專注得到放松時,通常能夠產生這種頓悟。如果我們想要體驗到來自我們潛意識的頓悟,我們就必須能夠使我們自己孤獨。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會讓自己產生更多的靈感。
(二)
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就是藝術家的自由,沒有自由必然缺少交會。藝術作品就是從交會中產生出來的。羅諾?梅引用克爾凱郭爾的一句話:在一個人們?yōu)榱藢W習而消除了激情的年代,在一個想要擁有讀者的作者必須小心翼翼地進行寫作,以使他的書能在人們下午小睡時得到仔細閱讀的年代,現(xiàn)在的作家能夠輕易地預見到他的命運。所以,無論是在蘇聯(lián)大清洗時期,還是在中國的文革時期,對藝術家的禁錮使得創(chuàng)造性被掩埋起來。另外,我想對如今的中國舉一個例子,這樣便于讀到這篇文章的人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正如上面所說的,學生“為了學習而消除了激情”,這樣創(chuàng)造性也是會被附上枷鎖,創(chuàng)造的活力難以實質性得到突破。所以中國的學生一直缺乏創(chuàng)造性,缺少那種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種詩歌和創(chuàng)造性的頓悟是在放松的時刻降臨到我們心頭的。但是,他們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在我們強烈地投身于其中和在我們醒覺的意識體驗里我們的集中注意的那些領域中才會出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狀,就是缺少給人放松心態(tài)并且依舊可以進行認真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浮躁成為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對創(chuàng)造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理論甚至是簡單的意識上,沒有真正放松心態(tài)并全神貫注的實踐,自然沒有創(chuàng)造。
(三)
希臘的菲德爾神殿,供奉著太陽神阿波羅。在古代長期的生活中,阿波羅不僅僅作為太陽之神而存在,他亦是形式之神、理性之神、邏輯之神、光之神。類似于德爾菲神殿的象征、神話給人的頓悟,來自于個體的主觀成分與神殿的客觀事實之間辯證的相互作用。對真正的信奉者者絕不僅僅是心理學的,它也包括啟示的某個成分。所以在古代,占卜和預言有時候確實也會讓一個國家贏得一場戰(zhàn)爭。
與預言一樣,夢的價值并不在于他們能給出具體的回答,而是在于他們開辟了精神現(xiàn)實的新領域,使我們擺脫了常規(guī),照亮了我們生活的一個新的部分。自我創(chuàng)造是通過我們的希望、我們的理想、我們的想象以及我們的高度集中注意時經常表現(xiàn)出來的所有想象構思而得到的。而這種預言和夢,就是讓人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的潛能,對自己及其人際關系等方面產生啟示。我們的頓悟,往往來自于這種平時我們并不太認同但不得不承認的暗示。所以,就創(chuàng)造性來說,我們不能忽視德爾菲神殿中蘊含的作用。
?。ㄋ模?
創(chuàng)造性本身需要有局限性,因為創(chuàng)造性活動起源于人類對限制他們的事物的抗爭。比如,從封建思想到現(xiàn)在的開放思想,都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對限制和禁錮的抗爭的結果。
這種創(chuàng)造性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呢?當然不是,要不然圣人也就不會只有那么幾個了。我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超越我們的家庭背景和我們歷史情境的局限性,但是這種超越只能在那些從一開始就承認其局限性的人身上出現(xiàn)。一些有價值的優(yōu)良品質也從這種反叛的體驗中產生出來—個人責任感及人的終極潛能,都是從孤獨中、人類之愛中產生出來的。面對人的局限性,人格實際上反而得到了擴展。這樣一來,限制的擴展便走到了一起。所以,蘇格拉底、盧梭會成為他們那個時代打破限制的典型代表,而中國的諸如辜鴻銘之類的人,雖有學識才華和不凡的見解,但終究不能成為圣人。
?。ㄎ澹?
說了這么多關于“創(chuàng)造性”的話題,似乎少了“勇氣”。
勇氣并不是沒有絕望,相反,它是一種盡管有絕望,但是依然奮力前進的能力,勇氣需要的并不是純粹的固執(zhí),而必須和別人一起創(chuàng)造。
很喜歡作者的兩句話句話:
若沒有勇氣,我們的愛就會因為只成為依賴而變得黯然失色;若沒有勇氣,我們的忠誠就會成為遵奉。
有人宣稱他們絕對相信,他們的立場是唯一正確的立場,宣稱這一點的人是危險的。這種深信不僅具有教條主義的性質,而且具有它的那位更具毀滅性的同伴(即狂熱)的性質。它阻礙使用者學習心的真理,而且是對無意識懷疑的一種完全泄露。
喜歡讀書的朋友歡迎加群:237260218讀書經驗、讀書心得、讀書筆記,讓我們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吧吧
——作文培訓,閱讀寫作培訓,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作文。
關鍵詞:經典散文作文,經典散文作文模板,經典散文閱讀,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