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完成10~13小題。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nèi)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笨椭x之。十二,試經(jīng)為童子郎,監(jiān)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nèi)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北O(jiān)試者異之。
后關(guān)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nèi)憂之?!鄙鄄粡?。邊山之民果亂,內(nèi)徙,或為寇抄①。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云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蛴懈胬视油稣?,執(zhí)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②,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yè)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nèi),民不安業(yè),捐棄居產(chǎn),流亡藏竄,雖四關(guān)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崩手勘赝?,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xiāng)里。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fā)之時也??づc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戰(zhàn)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③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xiāng)里舊婚,為監(jiān)營謁者,統(tǒng)兵馬,足以為主。若后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后數(shù)月,關(guān)東諸州郡起兵,眾數(shù)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nèi)。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guān)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于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饑,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yè)。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易優(yōu)作文評分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系統(tǒng)。
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
(節(jié)選自《三國志· 司馬朗傳》)
[注]①抄:掠奪。②陽九之會:指災難之年或厄運。③宗:宗族,宗室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后/遺薨/望子洪嗣。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漢代察舉專設童子科,規(guī)定兒童年齡在12歲至16歲之間,能博通經(jīng)典可以入選,孝廉試經(jīng)者拜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舉童子是一種獎勵天才兒童的方法。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B.關(guān)東,俗稱東北,位于山海關(guān)以東以北,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的三市一盟。關(guān)東地區(qū)是中國北方一個比較完整而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區(qū)域。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風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C.“邑”是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眾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鎮(zhèn)及其附屬田地。陶淵明《桃花源記》亦有“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第五個年號,從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這個時期的東漢朝廷的政治大權(quán)主要由董卓所掌握。這一時期的文學家有“三曹”。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司馬朗小時候就善于應答,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與機智,這種才能在被董卓詰問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B.司馬朗對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難的做法很不贊成,一是因為移家于溫不能真正避開災難,二是因為李邵的離開會引起當?shù)鼐用竦尿}亂,但他的勸阻并未起作用。
C.司馬朗認為,如果董卓能夠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仔細考慮,就能取得蓋世的功業(yè),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
D.司馬朗回到家鄉(xiāng),認為家鄉(xiāng)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議鄉(xiāng)親們跟他一起舉家遷到黎明去,但父老們留戀故土,只有趙咨及家人跟著司馬朗遷走。
13.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
①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6分)
②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咨,將家屬俱與朗往焉。(4分)
參考答案: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10:D【考查點】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解析】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內(nèi)容有整體的感知,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憑借和語境(上下文)的關(guān)系,作出相應調(diào)整。找虛詞、察對話、依總分、據(jù)修辭、對稱 、反復、辨句式。
11:D,東漢末期朝廷由曹操掌控,后來竊取政權(quán)。
12:C【考查點】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司馬朗并不真正認為董卓可以取得蓋世功業(yè),“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屬無中生有。所以選C。
13:(1)①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喻”“豈唯”各1分,句意1分)
②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咨,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
【考查點】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析】(1)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guān)鍵性語句?!坝鳌薄柏M唯”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司馬朗,字伯達,河內(nèi)溫人。司馬朗九歲的時候,有人直呼他的父親的字,他說:“輕慢別人父親的人,也不會尊敬自己的父親?!庇谑悄侨讼蛩狼?。九歲時,司馬朗經(jīng)過考試成為童子郎,監(jiān)考的人看他身材高達健壯,懷疑他虛報了年齡,就審問他。司馬朗說:“我的內(nèi)外親戚,每代都長得高大健壯,我雖稚弱,卻沒有羨慕高官的風氣,折損自己的年齡以求早成,這不是我的志向。”監(jiān)考的人聽罷認為他與眾不同。后來關(guān)東兵起,共討董卓。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在野王,靠近山中險要地勢,想遷往溫縣。司馬朗勸阻,稱敵人未到而先遷徙,會動搖民心導致動亂。李邵不聽,山邊的百姓果然動亂,有的向內(nèi)遷徙,有的成為盜賊進行搶劫。
建安22年,司馬朗被曹操辟為司空屬官,又被任命為成皋令,因病離職,又復出任堂陽長。司馬朗治理寬大仁厚,不施行鞭杖這類的刑法,而百姓也不違背法令。司馬朗又升任兗州刺史,大力推行教化,被百姓稱頌。司馬朗雖在軍旅,也經(jīng)常粗衣惡食,為部下做出簡樸的表率。建安22年,司馬朗與夏侯敦、臧霸等征討吳國,到達居巢。軍隊中流行瘟疫,司馬朗親自去視察,派送醫(yī)藥,因此染病,去世,年僅四十七歲。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