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漢字會說話
樂琦
假如漢字會說話,它會告訴你:漢字,蘊藏著中國人對天地萬物的體驗與認知,蘊藏著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智慧。
漢字,是人類偉大的發(fā)明?!痘茨献印防镉幸痪浞浅尤说脑?: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的出現(xiàn),就像一場暴風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開啟了一個新的文明。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視之其象可見,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會。一個方塊字就是一方天地,這是只有漢字才能傳達的意境。當我們吟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時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這種穿越時空的心靈交流是很多發(fā)明難以比擬的。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將小篆作為全國的標準字體。自此,漢字從最初的象形意義系統(tǒng)逐漸發(fā)展為成熟的文字體系。
以往的漢字學習,大家更關注漢字怎么讀、怎么寫,至于字的本源意義,卻甚少涉及。為什么我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為水龍頭?相傳龍會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龍吐水成為古人對龍的一種形象表達,而水龍頭的噴水功能也正好與龍吐水不謀而合。為什么我們把新年的第一天稱作元旦?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元和旦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今天,我們在迎接新年第一輪朝陽時,依然可以想見,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時分看到日出時畫出旦的情景。傳承五千余年的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悠長而有活力的記憶。
中國人對漢字的敬畏從漢字產生的那一天就開始了。古代,讀書人敬惜字紙。直到現(xiàn)在,每逢過年,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會貼春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此時的漢字,正通過一種特殊的儀式,傳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今天,漢字已經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愛上漢字,迷戀漢字。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在瑞典教漢字,每教一個字,都會解釋這個字的來龍去脈。他的學生林西莉寫了一本風靡全球的《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漢字的故事。美國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時間研究漢字的字源,創(chuàng)辦了漢字字源網,被稱為漢字叔叔。
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獨具特色,內涵豐富。漢字的古今同脈是民族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讓我們一起追溯漢字的根與源,領悟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選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報》,有刪改)
1.閱讀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3分)
答:____________
2.甲骨文的雨( )、山( )視之其象可見。請用簡短的文字分別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4分)
答: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下面這段話作為本文第段的論據,你覺得可以嗎?請簡述理由。(4分)
美回總統(tǒng)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十八個月時就開始學習中文。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經》和古詩的視頻在互聯(lián)網上廣為流傳,讓世界見識到了中文這一語言的獨特魅力。
答:____________
4.有人認為,學習漢字只要知道怎么讀、怎么寫就足夠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義。請聯(lián)系自己學習漢字的經歷,結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談談你的認識。(6分)
【甲】我們的漢字集形體、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它的獨特魅力,是永遠不可能改變,也是無可替代的。即使是漢語拼音,可以作為學習發(fā)語的輔助工具,但是絕不可能代替漢字本身,因為它沒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種魅力。
(選自袁鷹《漢字的魅力》》
【乙】現(xiàn)看《開學第一課》,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寧老師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行不離軌是正,目不斜視為直。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標。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書寫的漢字,竟這么富有哲理。
(選自網絡:某中學生《《開學第一課》觀后感》)。
答:____________
【答案】
1.漢字蘊藏著中國人對天地萬物的體驗與認知,蘊藏著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智慧。追溯漢字的根與源,可以領悟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2.看到甲骨文的雨:云層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地平線上的群峰起伏連綿。
3.示例:我認為可以。這段文字的觀點是如今漢字已經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愛上漢字,迷戀漢字。特朗普的外孫女從小就學中文,能用中文背誦《三字經》和古詩,足以證明這一論點。如果認為不可以作為論據,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4.示例:我認為,學習漢字不僅僅要知道怎么讀,怎么寫,還應該探究字的本源意義。因為漢字集形體、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備的。在自己的日常學習中,追溯漢字的根與源,領悟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華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