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的“變”與“?!?
呂進
新詩是中國詩歌的現(xiàn)代形態(tài)。幾千年的中國古典詩歌到了現(xiàn)代發(fā)生了巨變,所以“變”是新詩的根本。對新詩的“新”的誤讀,造成了新詩百年發(fā)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學中充當先鋒和旗幟的新詩至今還處在現(xiàn)代文學的邊緣,還在大多數(shù)國人的藝術(shù)鑒賞視野之外。在一些論者那里,新詩似乎是一種沒有根基、不拘形式、隨意涂鴉、自由放任的藝術(shù)。
其實,“變”中還有一個“常”的問題。“變”就是“?!?,而且是一種永恒的“?!?。中國新詩的繁榮程度取決于它對新的時代精神和審美精神的適應程度,新詩的“變”又和中國詩歌的“?!甭?lián)系在一起。詩既然是詩,就有它的一些“常態(tài)”的美學元素。無論怎么變,這些“常”總是存在的,它是新詩之為詩的資格證書。重新認領這些“?!?,是當下新詩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國詩歌的“?!眮碓从谟滞庠谟诠诺湓姼?,活躍于又隱形于現(xiàn)代詩歌當中。也就是說,“?!辈皇窃婓w,不是古典詩歌本身,“?!笔窃姼杈?,是審美精神。
在詩歌精神上,中國詩歌從來崇尚家國為上。氣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頓挫的杜甫,雖然他們的藝術(shù)個性相距甚遠,但是他們的詩詞總是以家國為本位的。他們對個人命運的詠嘆和同情,常常是和對家國的興衰的關注聯(lián)系在一起的?!皣也恍以娂倚?,賦到滄桑句便工”,是古詩發(fā)展的一個規(guī)律。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必然尋求審美靜觀,他走出世界以觀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觀照人生。沒有“走出”,沒有審美距離,就沒有詩美體驗,也就沒有詩。但這是創(chuàng)作狀態(tài)。玩世玩詩、個人哀愁之作在中國不被看重,中國詩歌的評價標準從來講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詩”,以匡時濟世、同情草根的詩人為大手筆。這是中國詩歌的一種“常”。
新詩可以不都寫現(xiàn)代格律詩。但是,中國古典詩歌是格律詩傳統(tǒng),而格律詩的要義就是詩對形式和音樂性的尋求。注重聽覺,注重吟誦,因而注重格律,這是中國古詩的“?!?。用心從詩質(zhì)上去捕捉詩情的音樂性,用耳從形式上去捕捉詩的音樂性,這是中國詩歌為讀者造就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標準。許多新詩人對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創(chuàng)作中加強了音樂性,聞一多說,這是徐詩“一個絕大的進步”。從“感情泛濫”到“情感羈勒”,說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樂感的加強。沒有形式感和音樂感的人絕對稱不上是詩人。
中國詩歌在傳播上也有“?!?。在詩歌創(chuàng)作尋言的時候,總是盡量用最淺顯的語言來構(gòu)成詩的言說方式?!按睬懊髟鹿?,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諸如此類的詩章在我們民族中流傳千年,和言說方式非常有關。重建寫詩的難度,重建讀詩的易度,這是新詩必須注意的我們民族詩歌之“?!?。
新詩,新其形式需是詩。新詩在“變”中就有時時回望“故鄉(xiāng)”的必要。在 “變”中繼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選自《人民日報》2010年3月15日)
1.下列關于中國詩歌的“常”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詩歌在精神上從來崇尚家國為上,以匡時濟世、同情草根的詩人為大手筆。
B.新詩無論怎么變,“?!倍际谴嬖诘?,它是新詩之為詩的資格證書,所以新詩有的時候要在“變”中繼承“?!?。
C. 在傳播上,盡量用最清晰的語言來構(gòu)成詩的言說方式,并且要注重聽覺,注重吟誦。
D. 中國詩歌的“?!?來源于又隱形于古典詩歌,活躍于又外在于現(xiàn)代詩歌當中?!俺!笔窃姼璧木?,是審美精神。
2.下列對本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詩歌一直講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詩”為評價標準,而玩世玩詩,個人哀愁之作在中國不被看重。
B. 中國詩歌為讀者造就的審美習慣和審美標準是用心從詩質(zhì)上去捕捉詩情的音樂性,用耳從形式上去捕捉詩的音樂性。
C.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詩人必然尋求審美靜觀,他走出世界以觀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觀照人生。這便是創(chuàng)作的境界。
D.當徐志摩的詩從“情感泛濫”到“情感羈勒”時,證明了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形式感和音樂感的加強。
3.根據(jù)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合理的一項是( )
A.變是新詩的根本,作者認為新詩似乎是一種沒有根基,不拘形式,隨意涂鴉、自由放任的藝術(shù)。
B.重建寫詩的難度,重建讀詩的易度是民族詩歌之“常”,在新詩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同樣值得我們重視。
C.現(xiàn)今中國新詩的繁榮程度彰顯了新詩對新時代精神和審美精神的適應程度。
D.在“變”中繼承“?!?,在“變”中時時回望“故鄉(xiāng)”,新詩就會在未來文學中充任先鋒和旗幟的作用,就一定可以進入國人藝術(shù)鑒賞的視野之內(nèi)了。
【答案解析】
1.A(B.強加因果 C文中是“最淺顯的語言” D 文中是“來自于又外在于。。。。)
2.C(“創(chuàng)作狀態(tài)”)
3.B(A“理論者那里” C“取決于”而非彰顯 D 無中生有)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