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諫說之難洪邁
韓非作《說難》,而死于說難,蓋諫說之難,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聽而 計從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執(zhí)晉侯,晉陰飴甥往會盟,其為晉游說無可疑者。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小人曰 必報仇,君子曰必報德。秦伯曰:“國謂君何?”曰:“小人謂之不免,君子以為必歸;以德為怨,秦不其 然。,’秦遂歸晉侯。
秦伐趙,趙求救于齊,齊欲長安君為質(zhì)。太后不肯,曰:“復言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愿見,后 盛氣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來也。左師徐坐,問后體所苦,繼乞以少子補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愛憐少子乎?”曰:“甚于婦人?!比缓蠹捌渑嗪竽藰O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遍L安君遂出質(zhì)。
范雎見疏于秦,蔡澤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澤,天下辯士也。彼一見秦王,必奪君位。,’ 雎曰:“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事皆摧之,是惡能奪我位乎?”使人召澤,謂之曰:“子宣言欲 代我相,有之乎?”對曰:“然。,’即引商君、吳起、大夫種之事。雎知澤欲困己以說,謬曰:“殺身成名, 何為不可?,,澤以身名俱全之說誘之,極之以閎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 雎之功不若三子,勸其歸相印以讓賢。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卒之代為奏相 者澤也。
秦始皇遷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殺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請諫,王召鑊將烹之。焦數(shù) 以桀、紂狂悖之行,言未絕口,王母子如初。
呂甥之言出于義,左師之計伸于愛,蔡澤之說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謂劇虎牙者矣。范雎親困穰侯而 奪其位,何遽不如澤哉丨彼此一時也。
節(jié)選自《容齋隨筆》
1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會盟,古代諸侯間會面和結(jié)盟的儀式。春秋戰(zhàn)國時,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曾舉行 過多次會盟。
B. 質(zhì),本義抵押。先秦時諸侯之間結(jié)盟,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對方作為保證,叫做‘質(zhì)’或‘質(zhì)子’。
C. 黑衣,春秋戰(zhàn)國時王宮衛(wèi)士常穿黑衣,故此處以黑衣借指王宮衛(wèi)士。“補黑衣之缺”即為充當宮中衛(wèi)士。
D. 烹,即烹刑,將犯人投入鍋中烹煮,又稱鑊烹、湯鑊,與大辟、髡刑、黥刑、凌遲、戮刑等同為死刑。
14.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于 趙?
B.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于 趙?
C.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于 趙?
D.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極論趙王三世之子孫/無功而為侯者禍及其身后/既寤/則言/長安君何以自托于 趙?
15.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陰飴甥在與秦王談判時,以守為攻。他沒有直斥秦王的無禮,而是擺出晉國國內(nèi)君子與小人對秦王是 否放歸晉侯的爭論,讓秦王自作決斷。
B. 左師觸龍勸說太后時,采取了迂回策略。他先從為兒子謀差事談起,迂回指出愛兒子就要讓他有功于 國,從而說服太后讓長安君作人質(zhì)。
C. 蔡澤想代范雎為相,先有意散布自己想取而代之的消息,來激怒范雎,再借商君、吳起、閎夭等人的 事例進一步威脅他,使其拱手讓出相位。
D. 茅焦勸阻秦王放逐母親時,大義凜然,不懼秦王的湯鑊之刑,列數(shù)夏桀、商紂的狂妄脖理行為來責備 秦王,最后使秦王母子和好如初。
16.把文中的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至于知其所欲說,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聽而計從者,又為難而可喜者也。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辯,敬受命,延入為上客。
13.D
14.C
15.C
16.(1)至于為國君的知道了臣下所要勸諫的內(nèi)容,雖然接見了來勸諫的臣子,而又拒絕接受他的意見, 然而最終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這又是很困難且可喜可賀的事了。
(2)范雎肅然起敬,沒有了原先的惱怒,失去了自己昔日的雄辯,恭敬地接受了他的意見,并請蔡澤入 室(把他)當作上等賓客。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