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題庫 > 高一語文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享福與吃苦閱讀理解及答案

享福與吃苦閱讀理解及答案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1400字

易優(yōu)語文評測系統(tǒng)
享福與吃苦閱讀理解及答案


享福與吃苦

何仲英

①現(xiàn)在我國人的大毛病,是只圖享福,不愿吃苦。有許多青年人看見人家享福,羨慕得很;勉強他們暫吃辛苦,而他們的欲望,他們的希冀,總是對準享福的方面去進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這種觀念,雖不敢說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腦海當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們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覺悟。

②我們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當盡人的一份責任。沒有農(nóng)夫,哪里有飯吃?沒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沒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沒有效命沙場的戰(zhàn)士,哪里可以克服敵人,保護我們的安全?沒有嘔心絞腦的學人,哪里會有發(fā)明、發(fā)現(xiàn)和著述,安慰我們的精神?我們一時一刻的需要,都有無數(shù)的勞動者無論是勞心或勞力辛辛苦苦地來供給,而我們坐享其福;我們?nèi)舨皇且渤砸稽c苦,也盡一點責,我們非但對不起他們,也何以對得起自己呢?

③我們須知最可敬愛的,是世上最大多數(shù)的平民,他們盡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們的生命,總是完全靠吃苦來撐持的。吃苦的人多,社會國家自然富強;吃苦的人少,社會國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國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終致吃苦而已!

④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古今中外,幾多圣賢豪杰,哪一個不是從吃苦磨煉出來的?孔子一車兩馬,周游天下,寧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終不稍減,奔波之苦,迄未掛懷。這種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們應該崇尚的。再看看晉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過于松散,每天要搬磚頭;英國名相格蘭斯頓,每日午飯后要劈一個鐘頭的柴。難道他們一個要做瓦匠,一個要做火伕嗎?笑話,笑話,他們決不是的。他們不過借此鍛煉吃苦的精神,恐怕身體安逸了,將來不能做事,他們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論語》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大學》又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王陽明解說道:閑居時有何不善可為,只有一種懶散精神,漫無著落,便是萬惡淵藪,便是小人無忌憚處。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個個總靠一份口糧,舒舒服服過日子,個個都是整日地拿著一個雀籠,口里哼著幾句京腔,這種暮氣的現(xiàn)象,哪里還能夠支持得住國家!

⑥我們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價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終。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眾人之苦者,享眾人之福。真正會享福的,先要備嘗艱苦,而后苦盡甜來,始有滋味。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磨煉意志的最好機會,這是鼓勵吃苦的不二法門。

⑦我們雖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氣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蘭斯頓的勤懇不懈的精神。我們雖不見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習慣。做人要從吃苦做起,吃苦要從微處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這是對諸位的一點貢獻。

(有刪改)

1.結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論證思路。(4分)

2.文章④⑤兩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

3. 請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選取一個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論證作者的觀點。(2分)

【答案】

1.(4分)

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圖享福的現(xiàn)狀。(1分)

再分析吃苦的意義。(1分)

接著論證吃苦的好處和危害。(1分)

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1分)

2.(6分)

(1)舉例論證。第四段列舉圣賢豪杰,第五段舉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論證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觀點。

(2)道理(引用)論證。引用了《論語》《孟子》的話,有力地論證了懶散的危害。

(3)對比論證。通過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對比論證,強調(diào)了吃苦的重要性。

(答出1點2分,3點滿分。)

3.(2分)

示例: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憑借勤學苦練,終成一代大書法家。

明朝大學士宋濂,小時候家貧,借書后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堅持抄錄。正是吃得苦中苦,終學有所成,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

更多語文試題請訪問“易優(yōu)語文測評系統(tǒng)”,名著名篇閱讀效果檢測,中小學語文題庫,在線模擬考試。

《享福與吃苦閱讀理解及答案》添加時間:2024-09-23;更新時間:2025-08-11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