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文言文語段及古詩詞鑒賞練習
一.童趣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余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1.為加點字注音。
怡然稱快: 龐然大物:
癩蝦蟆: 項為之強:
2.上文選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釋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義。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觀之( )
(3)為之怡然稱快( )
(4)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
4.翻譯句子
①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②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
③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敘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現(xiàn)了好幾個成語,請寫出三個來。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表現(xiàn)了作者幼小心靈中怎樣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寫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卻產生了“物外之趣”,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二.《〈論語〉十則》
(一).理解填空
1《論語》中認為能保持君子風格的一句
2 談“學”與“思”辨證關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lián)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4 在全國中學生夏令營大連會場開營儀式上,主持人說“孔子說過 !”對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歡迎大家來大連!“
5孔子認為認識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是 .
6曾子以為治學的人應該重視品德修養(yǎng)的句子
7《論語》中說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的句子
8論述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的句子是
9曾子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認為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是 ,并闡述為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二).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1)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1.把這則語錄譯為現(xiàn)代漢語。
2.解釋下列詞語。
何以: 是以: 下問:
3.孔子從哪兩方面解釋了子貢提出的問題?這樣解釋的目的是什么?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對文中兩個“其”、兩個“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2.對文中四個帶“ ”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提升作文素養(yǎng),尋找作文素材,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suyang/>易優(yōu)作文素養(yǎng)</a>。
A.“三人”指三個人 B.“焉”是語氣助詞,可不譯。
C.“擇”是選擇之意。 D.“從”是跟從,意譯為學習。
(3)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學生),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選自《論語·為政》)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ㄟx自《論語·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給它注音并解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慍( ) ②溫故而知新( )
③誨女知之乎( ) ④知之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兩則語錄哪則是論述學習態(tài)度的?哪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它們表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shù)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shù),樓愈高,則明漸少。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未幾,高垣睥睨(城墻上如齒狀的矮墻) B.城市依稀而已(模糊不清)
C.惟危樓一座(危險的樓) D.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才)
2..句中加點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恒(經常)不一見 相顧(看)驚疑
B.始悟為(成為)山市 以(用)億萬計
C.惟(只有)危樓一座 則明(明顯)漸少
D.或憑(憑借)或立 與世無別(差別)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B.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C.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D.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
4.判斷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 )
(2)數(shù)至八層,裁如星點。( )
(3)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
5本文說明的順序是( )
A.空間順序 B.游蹤順序 C.時間順序 D.邏輯順序
6.從文中依次摘出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加以解釋,然后說明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解釋: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切烏有”中的“烏有”意為________________,有一個含有“烏有”的成語是________________。
8.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最后一句話:
9.將“始悟為山市”改為“始知為山市”可否?為什么?
答
10.為什么那時候的人把“山市”又稱為“鬼市”?
11.山市的出現(xiàn)經歷了三個階段,從 到 為初生階段; 為發(fā)展階段; 是高潮階段。
四.《傷仲永》
細讀下面文言文段,回答文后的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1.解釋加點的字。
(1)未嘗識書具( ) (2) 指物作詩立就( )
(3)不能稱前時之聞(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點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稱前時之聞 D.于舅家見之
3.指出下列加點字詞的詞義或用法。
A.父異焉 ( )
B.稍稍賓客其父 ( )
C.父利其然也 ( )
D.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 )
E.邑人奇之 ( )
4.下列句中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
B.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聞之也/久
5..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釋義。
6.翻譯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7.回答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征?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用原文歸納回答。
(3)開頭介紹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4).作者為什么要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情形?
(5)聯(lián)系全文,說說本文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五.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蛦栐?:“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文中加粗的詞。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顧:________
2.給文中劃線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陳元方不再理會“友人”的原因是因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陳太丘不守信用,約好跟朋友出行,結果不等友人來自己先走了。
B.陳元方小時候傲慢無禮,竟敢教訓長輩,目中無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親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無信”,“對子罵父”是“無禮”,可見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車引之”,是想哄陳元方帶自己去找他的父親。
5. 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6.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于敬詞,哪些屬于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經感到慚愧,元方還是“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這則故事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學家。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 。
六、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選自 ,此書為西漢淮南王 編著。成語“ ”出自于此。
2.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⑴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 )⑵馬無故亡而入胡( )
⑶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 ⑷此獨以跛之故(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⑴此何遽不為福乎?
⑵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4.本文是一則 (文體),其蘊含的道理是是:
七、古詩詞閱讀
(一)、選擇下列詩句朗讀節(jié)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C.枯藤/老樹/昏鴉 D.明月別/枝驚鵲
(二)、結合自己的閱讀感悟,回答下列問題。
1.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繪了什么樣的畫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下列相關的內容連在一起。
篇名 作者 出處 體裁
《觀滄?!?白居易 《全元散曲》 元曲
《西江月》 馬致遠 《樂府詩集》 古體詩
《天凈沙 秋思》 王灣 《稼軒長短句》 五律
《錢塘湖春行》 曹操 《白氏長慶集》 詞
《次北固山下》 辛棄疾 《全唐詩》
(四)、選出下面內容中理解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錢塘湖春行》這首詩先寫遠景,后寫近景,景中有情,描寫了西湖早春的動人景色,又將作者盡興游春的喜悅感情表達得酣暢淋漓。
B.《西江月》這首詞的上闋最后兩句倒裝,有力地表現(xiàn)了詞人對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下闋最后兩句也是倒裝句,突出了茅店的意外出現(xiàn)和作者的驚喜。
C.“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六種景物都是秋天所特有的,美麗的秋景襯托著“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的描寫,更加突出了秋意的蕭瑟和作者悲愴凄楚的心情。
D.《次北固山下》這首詩雖通篇寫景,但懷鄉(xiāng)之情卻貫穿始終。
(五)、閱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從詩的體裁看,它是一首________體________詩,從表達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___寫景詩。
2.詩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兩句與詩的正文內容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詩以________字統(tǒng)領全篇,先寫________景,然后寫________景,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5.全詩四句共兩層意思,前兩句為第一層,側重寫天門山的________景色,后兩句為第二層,側重寫天門山的________景色?!皟砂肚嗌较鄬Τ觥?,一個“________”字,逼真地寫出東西兩山從江岸伸向江心的態(tài)勢,給人以________態(tài)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邊來”寫________由遠而近,由小而大,暗切題中的“________”字。
6.選出下面內容中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碧水東流至此回”意思是長江流往此處因天門山的阻擋被迫改變了流向,折而向東。
B.這首詩的整個畫面顯得色彩繽紛,最能表現(xiàn)色彩的詞語有“碧水”中的“碧”,“青山”中的“青”,另外“日”和“帆”雖不直接表現(xiàn)色彩,但也隱含了這一方面的內容。
C.這首詩描繪了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D.這是一首寫景詩,作者沒有直接闡發(fā)哲理或抒寫情懷,但從其呈現(xiàn)出來的山水意境中,我們能感受到他那豪邁奔放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7.這是________朝詩人王灣的代表作,體例上屬于________詩,內容上屬________之作。
8.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詩中哪兩句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詩人對旅途的感覺是順利的,還是不順利的?從詩中哪個地方可以表現(xiàn)出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殘夜將盡未盡之時遙望東海,一輪紅日正在升起,舊年將盡未盡之時,春天的氣息已經來到江上,這寫出怎樣的生活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漢代蘇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讓南飛的大雁把書信帶回故國,后來人們用“鴻雁傳書”或“歸雁”代指書信或信使,詩人的家書是從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個方向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日思歸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12.詩題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從詩文中找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選出對“思發(fā)在花前”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是說自己在花叢前面萌生了回鄉(xiāng)的想法。
B.是說自己在花開以前就萌發(fā)了回鄉(xiāng)的想法。
C.是說自己思鄉(xiāng)之情隨春天到來而萌生了。
D.是說自己回鄉(xiāng)的心愿在春天里變得強烈起來了。
14.從詩的內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處又在何方?簡要說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七年級(上)語文詩詞名句背誦
資料積累:
1、《論語》:
①闡述學習與思考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們要表示應當向有長處的人學習,常用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來表示;
⑤闡述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的句子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⑥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⑦ 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詩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這兩句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3、王灣的《次北固山下》:詩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4、辛棄疾的《西江月》詩中,暢談豐收,歡快之情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的詩句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5杜牧的《泊秦淮》:抨擊統(tǒng)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現(xiàn)詩人憂患意識的詩句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6、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超越時空,想象日后重逢時的情景的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7、曹操的《龜雖壽》:最能體現(xiàn)詩人曹操慷慨激昂,壯懷激烈的情感的詩句(含比喻)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自本文的成語:老驥伏櫪
8、朱熹的《觀書有感》:借景喻理,說明只有思想永遠活躍,接受種種不同新思想、新知識,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表現(xiàn)作者這種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本文的成語:源頭活水
9、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本詩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0、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詩,寫出了禪院幽靜的環(huán)境,以及這幽景給人生的啟示
11、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描寫景物的氛圍是蕭條、冷落、凄涼的詩句是: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表明游子飄泊在外思鄉(xiāng)心情(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用富有特征的9個景物描繪了一幅秋原黃昏行施圖,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12、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詩中著重寫今日的感傷、被譽為"千古奇偶"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在《浣溪沙》中說明季節(jié)的變換,年華的交替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的詩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13、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直接描寫動物(鶯燕報春)的兩句詩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體現(xiàn)花草茂盛的句子: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14、孟浩然的《過故人莊》:①詩中描繪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句子是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表現(xiàn)對朋友、對鄉(xiāng)村的依戀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二) 檢測練習
1.《〈論語〉十則》中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從正面學習,也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我們常引用《論語》中的話: , 。
3.《論語》中有談學習態(tài)度的,也有談學習方法的,請簡要回答。
談學習態(tài)度的:
談學習方法的:
4.《論語》的"論"讀 ,它是 的書。
5.AAPP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 , 。”
6.張紅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覺得其他同學的許多想法對自己很有啟發(fā),這使她對孔子所說的“ ”這句話體會更深了。
7.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要虛心向發(fā)達國家學習,但發(fā)達國家有長處,也有短處,那么我們所持的正確態(tài)度應該是:“ , ”(用《〈論語〉十則》中的語句填寫)
8.小明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但他剛轉到這個班,不為同學了解,因此在班干部競選中落選了。李老師引述《論語》十則中的兩句話
幫他解開了心中的疙瘩。
9.《觀滄?!愤@首詩是一首 。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這兩句詩是:“ , ”;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是是 。
10.《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個對偶句,蘊含新事物孕育于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這兩句詩是:“ , ”。
11.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描繪漲潮時水面寬闊、帆船順風而行的句子是“ , ”。
11.《次北固山下》中即景抒情又蘊含自然理趣的兩句詩是“ , ”。
12.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表現(xiàn)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guī)律的詩句是: , 。
15.《錢塘湖春行》中直接描寫動物的兩句詩是: 。
體現(xiàn)花草茂盛的句子: , 。
16.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一詩中描寫了“鶯歌燕舞”的初春景色的詩句是
, 。
17.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借助鶯燕的活動傳達了春天來臨的信息,也透露著詩人的喜悅之情,這兩句詩是 , 。
18.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以小鳥的活動寫出早春特色的詩句是:
19.《天凈沙秋思》中表明游子飄泊在外思鄉(xiāng)心情(點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仍在勤奮著書。如果要送他一幅書法作品,用曹操的詩句“ , ”作為內容就很合適。
23..孟浩然《過故人莊》一詩中描繪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生活的句子是
, 。
24.《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 , 的兩句詩,寫出了禪院幽靜的環(huán)境,以及這幽景給人生的啟示。
25.大自然美麗的湖光山色滌蕩了我們的心胸,讓我們心清如水;愉悅了百鳥的性情,使它們在山林間盡情歌唱。這真 , 。”(填寫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的詩句)
27.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中有兩句詩各含有一個成語,這兩句詩是:“ ”、“ ”。
28.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本詩中,正面寫詩人的愁緒,表達對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詩句是 , 。
29.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唐代詩人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 , 兩句,把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托付給明月。
30.友情,歷來為人所珍重?!崩钌屉[在《夜雨寄北》中,則想象了與友人剪燭夜談的情景“ , ?!?
31.《泊秦淮》一詩中,表現(xiàn)詩人的憂患意識的詩句是: 。
32.朱熹在《觀書有感》表現(xiàn)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
33.晏殊《浣溪沙》中的" , 。"的對偶句,被譽為"千古奇偶"。
答案:
童趣
1.y¨ chēnɡ p¨nɡ l¨i h¨ ma jiānɡ?
2.《閑情記趣》 沈復?
3.(1)的 (2)它 (3)此
4、①心里想像的是鶴,那么呈現(xiàn)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飛舞著的蚊子便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 ②時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與花臺一樣齊,定睛仔細地看。③看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
5、第一段總述物外之趣,起著總領全文的作用。
6、觀蚊如鶴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7、龐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8、反映了作者嚴懲強暴、同情弱小的純真的童心。
9、作者觀察細致,想象奇特。
《論語》十則
(一). 理解填空
1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3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4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5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7 三人行 必有我?guī)?
8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10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1)1.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且又喜歡學習,(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辱,因此稱他為‘文’?!?2.憑什么;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學,二是虛心求教。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題發(fā)揮,教育弟子要勤奮好學,虛心求教。(2)1.C 2.A
(3)1.“女”通“汝”,讀rǔ,作“你、你們”講;“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聰明”講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記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問題而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③不能舉一反三 4.第一則是論述學習態(tài)度的,第二則是論述學習方法的。第一則中,孔子認為要以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去對待知識,不可不懂裝懂。這是一句很好的治學格言。第二則中,孔子認為教育學生時要及時開導啟發(fā),特別強調要舉一反三,即善于類推,觸類旁通。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
三、山市
1. C(“危樓”即高樓)2.A 3. C 4.(2)夸張 (2)比喻 (3)排比5.C 6.①無何:不一會兒 ②未幾:不一會兒 ③既而:不久 ④逾時:過些時候 ⑤倏忽:轉眼之間 作用:表現(xiàn)山市景象瞬息變幻的特點 7.沒有 子虛烏有 8.我聽說,起早趕路的人,曾經看到山上有居住的人家,集市和商店,與人間毫無差別,所以山市又叫做“鬼市” 9.不可改?!笆嘉颉庇小盎腥弧敝?,此“悟”照應開頭的“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恒不一見”。用“知”則無醒悟的意味10.回答抓住山市變幻莫測這一特征即可。11.孤塔高聳;宮殿出現(xiàn);城郭的出現(xiàn);危樓的出現(xiàn)
四、傷仲永
1.( l)曾經 (2)完成( 3)相當( 4)漸漸 2. C
3. 對……感到詫異 名作動 當作賓客 以……為利 意動用法 同“攀”,牽引 通假字 以……為奇 意動用法 4.B 5.“扳”通“攀”,pān,牽,引
6(1)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2)他的父親以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7.(1)第一階段是他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是十二三歲時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是又過七年后,他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2)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3)表明其家庭絕無詩禮的熏陶。(4)為后文議論鋪設了充分的基礎。
(5) 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變,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是十分重要的。
五 1.①中午 ②通“否” ③拉 ④回頭看 2.友 太丘 友 3.無信無禮 4.C 5.B 6.敬詞③④⑥⑦⑨ 謙詞①②⑤⑧ 7略. 8.世說新語 劉義慶 南朝宋
六、1.《淮南子?人間訓》 劉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擅長、善于。 逃跑。 帶領。 因為。3.(1)這一損失怎么就不會變成好事呢?(2)靠近邊塞的人家,戰(zhàn)死的青壯年占十分之九。4.寓言 禍與福和可互相轉化,看待事物要持辯證的態(tài)度,要懂得努力將壞事變成好事的工作與生活方法。
七、(一)D (二)、1.這兩句詩描繪的畫面是,潮水上漲,與堤岸齊平,江面更顯寬闊,正是順風行船,一頁白帆好似掛在江天之上。 2.這兩句詩,表現(xiàn)了作者為農 家豐收而歡欣喜悅的心情。(三)、略(四)C (五)1.樂府 四言 感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最后兩句是樂章結尾時的套話,與正文內容無直接關系。4.觀 實 虛 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 5.雄奇 秀麗 出動 孤帆 望 6. A 7.唐 律 思鄉(xiāng) 8.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9.順利。從3、4句可見 10.新的東西是擋不住的,人應對生活樂觀,積極向上 11.從北固山往洛陽寄,向北方寄 12.正月初七 13.B 14.作者人在南方,所思之處在北方。理由:春天雁由南向北飛,由“入春才七日”和“人歸落雁后”兩句可推知
八略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