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素材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宋朝歷史)趙構復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宋朝歷史)趙構復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來源:易優(yōu)悅讀  糾錯
2025-05-12

Word格式下載

全文9795字

蘇州小學語文培訓,蘇州中考語文培訓

  趙構復宋 金朝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wǎng)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
  1.偏安一隅 北宋滅亡以后,原來留在相州的康王趙構逃到南京。公元1127年5月,趙構在南京即位,這就是宋高宗。這個偏安的宋王朝,后來定都臨安,歷史上稱做南宋。
  趙構,字德基,生于北宋大觀元年(1107),為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宣和三年(1121)年封為康王。
  趙構的母親韋氏,在徽宗的后宮中地位較低,并不受徽宗的寵愛。因此,趙構在皇子中的威望也不高,本與皇位無緣。欽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時,他還曾以親王身份在金營中做過一段時期的人質。 蘇州易優(yōu)語文閱讀寫作培訓,家長信賴,學生喜歡。 http://www.zequeka.cn
  開封解圍之后,趙構與張邦昌出使金國,代表北宋政府與金國談判,希望能夠割地議和,罷兵休戰(zhàn)。但是,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圍開封,面對強敵入侵,怎么能放棄抵抗呢?全國民眾積極要求武力抗金,不允許任何賣國求和的行為。
  因此,當趙構一行到達磁州(今屬河北)時,磁州的百姓攔住了趙構的隊伍,不讓他到金國去求和。地方官宗澤也對趙構說: 金朝要殿下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求和又有什么用呢?
  趙構自己也回想著自己在金國的歲月,害十白再次被金朝扣留,于是他順應民意留了下來。趙構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駐守相州(今河南安陽)。然而,當朝廷危難之際,他卻沒有率河北宋軍救援京師,而是移屯河北大名府,觀望局勢,保存勢力。隨后,又轉移到山東東平府,以避敵鋒。 蘇州易優(yōu)吳老師中考語文提分班(TEL:181-1815-9898)有趣、有用、提分快
  然而,第二年就發(fā)生了靖康之變,趙構成為人們心目中重整河山的 中興之主 ,作為得到全國上下公認的合法繼承人,被推到了皇帝的寶座之上。
  無論這個皇帝本身的素質如何,他在戰(zhàn)亂中起到了凝結人心的作用,把被戰(zhàn)火打亂的各方力量重新團聚起來,成為人們新的希望的所在。
  靖康二年(1127)五月,眾望所歸的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改元 建炎 ,成為南宋第一代皇帝。此后,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禪位于孝宗,趙構在位36年,對南宋初年國家政局的走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趙構在位初期,年輕氣盛,有意抗金,收復河山。他任命主戰(zhàn)派李綱為相,士氣大振。但是,沒有多久這個眾望所歸的 中興之主 就令大家失望了。他罷免了李綱,面對咄咄逼人的金軍,只會一味地逃跑、求和。 “易優(yōu)閱讀寶”,中小學生語文題庫,語文成績提升就是快。
  趙構不顧眾臣的反對,拋棄了中原眾多的百姓和廣大的國土,縱馬越江,南逃而去。在金兵的追擊之下,宋高宗和他的投降派臣子們先后到越州(今浙江紹興)、明州(今浙江寧波)、定海(今浙江鎮(zhèn)海)、溫州避難,甚至還一度漂泊到了海上。直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撤離后,趙構才回到江南。
  紹興元年(1131),驚魂初定的趙構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此后,他偏安一隅,縱情聲色,大興土木,極盡享樂,縱容奸臣秦檜弄權。為了鞏固皇位,趙構殺害岳飛,與金國人屈辱求和,簽訂紹興和議,割讓大量土地。再也不提收復失地的事情了。
  當時有人做詩諷刺道: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2.岳飛抗金 紹興十年(1140),金兵大舉南侵,順昌告急,宋高宗趙構急命淮河流域的駐軍前往增援。岳飛(1103~1142)所部的防區(qū)距離順昌最近,他急命前軍統(tǒng)制張憲和游奕馬軍統(tǒng)制姚政領本部兵馬,率先馳援順昌。宋廷下詔,要他趁機恢復中原,說: 向東爭取收復東京,向西嘗試增援關陜一帶的部隊,北連河北義軍,這是中興的大好時機。
蘇州吳中區(qū)小學生作文培訓,就來易優(yōu)悅讀

  時機確實很好,當時兀術大軍被劉鑄阻擋在順昌城下,張俊部將王德及韓世忠所部英勇殺敵,逼得東線金軍節(jié)節(jié)敗退,而西線完顏呆統(tǒng)率的金軍也被吳蚧擊敗,退守鳳翔。六月初,岳飛從襄陽、鄂州(今湖北武漢東南)出發(fā),派李寶、梁興、趙云、董榮等將率游擊部隊迂回騷擾金軍后方,又派武赳、郝義等將率輕裝步兵西進與吳琦、吳蚧等部取得聯(lián)系,以保障主力側翼,本部兵馬直搗東京。
  然而此時劉錡已在順昌大敗兀術,金軍主力退回開封,南宋朝廷得到這個消息后,認為危機已經解除,立刻要求前線各軍采取守勢,以便和金朝再開和議。六月下旬,司農少卿李若虛趕到德安(今湖北安陸),傳達趙構的旨意: 兵馬不可輕動,應該立刻班師。 岳飛對李若虛說: 我的進軍計劃已經部署好丁,一半軍隊都已經開拔,怎能說退就退?況且現(xiàn)在時機大好,士氣高漲,如果退兵,再想恢復中原就難如登天了!
易優(yōu)語文培訓,蘇州閱讀寫作同步提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李若虛也激于義憤,慷慨陳辭道: 好吧,我來承擔假傳圣旨的罪過,你就說我來到軍中,只是催促你進兵,沒提班師的事情。請你奮勇殺敵,報效國家,恢復中原吧! 兀術從順昌城下敗退后,立刻派大將韓常守備潁昌,翟將軍守備淮寧,三路都統(tǒng)阿魯補守備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構筑起牢固的開封外圍防線。兀術本人則和龍虎大王合兵,作為總預備隊留在開封。
  紹興十年(1140)閏六月十九日,岳家軍驍將張憲推進到距離潁昌40里的地方,韓常統(tǒng)軍來戰(zhàn),被張憲打得大敗,棄穎昌而逃。張憲隨即會合牛皋、徐慶等部,又拿下了淮寧。
  二十五日,韓常得到兀術派來的增援,發(fā)起反攻,想要復奪潁昌,被岳家軍踏白軍(即敢死隊)統(tǒng)制董先、游奕馬軍統(tǒng)制姚政分兵殺敗,再次潰逃。韓常是兀術的愛將,作戰(zhàn)極為勇猛,但至此時,連他都灰心喪氣,悄悄對人說: 岳家軍是不可戰(zhàn)勝的,我是不是投降為好呢?

蘇州吳中區(qū)小學生作文培訓,就來易優(yōu)悅讀


  兀術聽聞此事,嚇得肝膽俱裂。開封外圍的三個據(jù)點轉瞬間就被岳家軍奪取了兩個,剩下一個應天府原屬張俊的戰(zhàn)區(qū),岳飛就幾次寫信給張俊、劉錆,要兩軍北上,協(xié)同進攻。然而順昌之戰(zhàn)后,張浚已經奉詔班師,劉錆雖未退兵,卻也停在順昌,不敢違命前進。岳飛分路進兵,二十五日攻克鄭州,七月一日再取洛陽,雖然屢戰(zhàn)屢勝,戰(zhàn)線卻越拉越長,側翼也沒有友軍保護,這就給了兀術以可趁之機。
  七月初八,兀術得到蓋天大王賽里等率領的生力軍的增援后,召集諸將開會,說: 南朝各部都好打,只有岳家軍勇不可當。為今之計,只有直搗其腹心,消滅其統(tǒng)帥部,那么岳家軍自然也就潰散了。 他探聽到岳飛本人駐扎在郾城,就挑選精銳騎兵一萬五千,直撲郾城。
找中小學生語文題庫,就搜微信“易優(yōu)閱讀寶”

  兀術大軍來到郾城,宋金雙方都擺開戰(zhàn)場。岳飛先派他兒子岳云領著一支精銳騎兵打先鋒,他對岳云說: 這次出戰(zhàn),只能打勝仗;如果不能打勝,回來就先砍你的頭 岳云答應了一聲,就帶頭沖上陣去,奮勇拼殺。宋軍隨著岳云,殺得金兵丟下了遍野的尸首。兀術敗了一陣,就調用他的 鐵浮圖 進攻。 鐵浮圖 是經過兀術專門訓練的一支騎兵,這支人馬都披上厚厚的鐵甲,以三個騎兵編成一隊,居中沖鋒;又用兩支騎兵從左右兩翼包抄,叫做 拐子馬 。岳飛看準了拐子馬的弱點,命令將士上陣時候,帶著刀斧。等敵人沖來,彎著身子,專砍馬腳。馬砍倒了,金兵跌下馬來,岳飛就命令兵士出擊,把鐵浮圖、拐子馬打得落花流水。兀術聽到這消息,哭得挺傷心,說: 自從起兵以來,全靠拐子馬打勝仗,這下全完了 但他不肯認輸,過了幾天,又親自率領12萬大軍進攻宋軍。岳飛部將楊再興帶領300名騎兵在前哨巡視,見到金兵,立即投入戰(zhàn)斗,殺傷敵人兩干多人。楊再興也中箭犧 牲。宋將張憲從后面趕上,殺散金兵,兀術才不得不逃走。 易優(yōu)語文培訓,(TeL:181-1815-9898)蘇州閱讀寫作同步提升
  兀術在郾城失敗,又改攻潁昌。岳飛早料到這一著,派岳云帶兵救援潁昌。岳云帶領八百騎兵往來沖殺,金兵竟沒人能抵擋。后來宋軍步兵和義軍分左右兩翼包圍,金兵又打了個大敗仗。這時候,由梁興率領的太行山義軍和黃河兩岸的各路義軍,也紛紛響應。他們打起岳家軍的旗幟,到處打擊金軍,截斷金軍的運糧線。金兵看了嚇得心驚膽戰(zhàn)。岳家軍節(jié)節(jié)勝利,一直打到距離東京只有四十五里的朱仙鎮(zhèn)。河北的義軍聽到岳家軍打到朱仙鎮(zhèn),都歡欣鼓舞,渡過黃河來同岳家軍會合。老百姓用牛車拉著糧食慰勞岳家軍,有的還頂著香盆來歡迎,個個興奮得直流眼淚。岳飛眼看這個勝利的形勢,也止不住心里的興奮。他鼓勵部下說:
  大家努力殺敵吧。等我們直搗黃龍府的時候,再跟各路弟兄痛痛快快喝酒慶祝勝利吧!
  經過潁昌大捷,兀術主力已不堪再戰(zhàn),但岳家軍也傷亡不小,短期內無法再孤軍深入。
  如果此時其他各路宋軍能夠前來協(xié)助,相信開封指日可下。然而南宋朝廷卻依舊嚴令各軍班師,甚至把駐扎在順昌的劉椅也調回鎮(zhèn)江。岳飛上奏說: 現(xiàn)在河東、河北各地義軍蜂起,而我本部兵馬也土氣高漲,天時、人和都對我有利,敵弱我強之勢已逐漸顯現(xiàn),如果退兵,則功敗垂成,時不再來,機不可失。 然而趙構仍然下詔,嚴令 不得深入 。
  岳飛眼見友軍紛紛后撤,并且后方的糧草也逐漸停止供應,他仰天長嘆道: 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遂將主力撤離灑下無數(shù)鮮血才得以收復的郾城、潁昌等地,退守淮中防區(qū)。
  3.秦檜弄權 秦檜(1090 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曾任北宋密外I教授、監(jiān)察御史、御史,十,丞。 靖康之難 發(fā)生時,秦檜夫婦也同時被俘虜?shù)奖狈?,做了金人的階下之囚。
  為了獲取自由,秦檜在金太宗面前竭力鼓吹和議,自然得到了金太宗的賞識。秦檜被派到金太宗的弟弟、大將撻懶手下當軍事參謀。建炎四年(1130),在撻懶的默許下,秦檜和他的妻子回到南宋。
  南歸后,秦檜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樣子,聲稱自己是殺死了金兵的看守才逃了出來的。雖然朝中很多大臣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但高宗卻深信不疑,他正需要一個像秦檜這樣了解金朝內情的人幫助推行和談,再加上宰相范宗尹的極力推薦,秦檜于紹興元年(1131)出任參政知事。
  秦檜入朝后,立刻反戈一擊,不到半年,就把范宗尹排擠出朝,自己出任右相兼知樞密院事,掌握了南宋軍政大權。范宗尹也算是用人失察,養(yǎng)虎為患,自食惡果了。
  秦檜當了宰相之后,就干起賣國求和的勾當來。因為遭到許多朝臣的激烈反對,曾經被罷免了宰相職位。但是昏庸的宋高宗還是把秦檜當做心腹看待,過了幾年,又重新任秦檜為宰相。秦檜利用他的權力和地位,勾結金朝,千方百計破壞抗金將領的活動。這回聽到岳飛連戰(zhàn)連勝,準備直搗黃龍府,大起恐慌。因為金朝是他的后臺,金朝一敗,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腳。于是,他就唆使宋高宗發(fā)出命令,要岳飛從前線撤兵。
  岳飛派人送奏章給高宗說:金兵已經喪盡士氣,我軍士氣高漲,勝利就在眼前,時機不能錯過。他請求高宗取消撤兵命令,允許他繼續(xù)進軍。秦檜接到岳飛奏章,又想了一個惡毒的手段,先命令張俊、劉光世等大將的人馬從淮北前線撤兵,然后對高宗說,岳飛的軍隊在中原已經成為孤軍,不能再留,叫宋高宗發(fā)出緊急金牌,叫岳飛撤軍。岳飛在前線等待高宗的進軍詔令,沒想到接到的卻是朝廷催促退兵的緊急金牌。岳飛接到第一道金牌,正在猶豫,送金牌的快馬又到了。從早到晚,快馬一個接一個,一連接到十二道金牌。岳飛知道要改變高宗的決定已經沒有希望,氣憤得淚流滿面,說: 十年之功,廢于一旦 。兀術打聽到岳家軍已走,馬上重整旗鼓,向南進攻。本來被岳飛收復的河南許多州縣,一下子又全部丟失。
  秦檜和宋高宗決心向金朝求和。他們恐怕受岳飛、韓世忠等人的阻撓,把他們召回京城,讓韓世忠做樞密使,岳飛做樞密副使,名義上是提升,實際上是解除了他們的兵權。秦檜奪了岳飛的兵權,就派人向金朝求和。公元1141年11月,金朝派使者到臨安,談判議和條件。談判結果:宋、金之間,東面以淮河為界,西面以大散關為界;南宋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銀絹各25萬。
  朝廷的做法當然令岳飛心寒,于是岳飛一怒之下辭職,徑直回到廬山,給母親掃墓守孝。這樣的做法在政治上顯然是幼稚的,這就給后來岳飛遭到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岳飛辭職之后,張浚立刻上書說岳飛: 一門心思地就想兼并別人的部隊;此次辭職,真實的意圖是想要要挾皇帝而已。 而岳飛的辭職加上皇帝原本內心的猜忌便坐實了這個說法。
  南宋朝廷猜忌岳飛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淮西兵變的爆發(fā),這次兵變更加深了高宗原先的武人不可信的觀念,岳飛也就更加在劫難逃。
  此時岳飛的聲望如日中天,他文武雙全,不貪財,不好色,不喜物質享受,又甚得軍心民心,簡直就是一個完人,這樣的人如何不被當時的統(tǒng)治者所猜忌?
  之后高宗完全放棄了北伐,時時不忘北伐的主戰(zhàn)派岳飛、韓世忠等武將就成為了趙構欲除之而后快的人物。此時主力打手秦檜粉墨登場,當時的中興四將之一張俊也與秦檜合謀。秦檜以岳飛的心腹王貴為突破口,親自操刀,一手主持編造出了岳飛的 莫須有 罪名,從而釀成這起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冤案。
  岳飛含冤而死,而他的死也徹底滅絕了南宋恢復中原的希望。
  4.厓山之戰(zhàn) 元世祖看到南宋的腐敗,決定一鼓作氣消滅南宋。他派左丞相伯顏率領元兵二十萬,分兩路進軍,一路從西面攻鄂州,另一路從東面攻揚州。這時候,宋度宗病死了,賈似道擁立了一個四歲的幼兒趙顯做皇帝。伯顏攻下鄂州,沿江東下,直取臨安。四歲的皇帝趙顯,只是掛個名的。他祖母謝太后和大臣們一商量,趕緊下詔書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朝廷。詔書發(fā)到各地,響應的人很少。只有贛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守將張世杰兩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防守。這時候,元朝統(tǒng)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fā),越過平江,直取獨松關。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松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松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杰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拼個死戰(zhàn)。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么也不同意。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只有三十里的皋亭山。朝廷里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后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杰不愿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謝太后沒辦法,只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他帶著大臣吳堅、賈余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了伯顏一番。隨同文天祥到元營的吳堅、賈余慶回到臨安,把文天祥拒絕投降的事回奏謝太后。謝太后一心投降,改任賈余慶做右丞相,到元營去求降。伯顏接受降表后,再請文天祥進營帳,告訴他朝廷已另外派人來投降。文天祥氣得把賈余慶痛罵一頓,但是投降的事已無法挽回了。
  最后,南宋終于在德祐二年(1276)正月,向伯顏獻傳國璽,宣布向元朝投降,要求成為元朝的藩屬。南宋這樣的投降不為元朝所接受。二月間,元兵逼近臨安。三月,伯顏率軍進入臨安。宋恭帝、全太后以及官僚和太學士被俘,押送到大都(今北京)。恭帝被元世祖廢為瀛國公,后來入寺為僧。太皇太后謝氏因病暫留臨安,不久也被押往大都。
  張世杰、劉師勇及蘇劉義等將領以朝廷不戰(zhàn)而降為恥,各自領本部兵馬撤出。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jié)的護衛(wèi)下,帶著自己的兒子益王趙呈、廣王趙員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重整兵馬,封趙呈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咼為副元帥。元軍統(tǒng)帥伯顏率大兵窮追不合,二王一路逃到福州。不久剛滿7歲的趙呈登基,是為端宗,改元 景炎 ,尊生母、楊淑妃為楊太后,加封弟弟趙昺為衛(wèi)王,張世杰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并組織抗元工作。
  趙昺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緊了消滅南宋殘余勢力的步伐。景炎二年(1277),福州終于被攻陷,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與張世杰不和,張世杰要求借船,可是蒲壽庚陽奉陰違,導致船只不足。張世杰于是沒收蒲壽庚所屬的船只和貨物出海,蒲壽庚大怒,殺盡留在泉州的南宋諸宗室及士大夫,南宋流亡小朝廷逃往廣東。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臺風,帝舟傾覆,端宗差點溺死并因此得病。
  左丞相陳宜中建議帶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最后逃到暹羅(今泰國)并死在那里。端宗死后,他7歲的弟弟衛(wèi)王趙昺登基,年號 祥興 。 趙昺登基以后,南宋小朝廷想占領雷州(今屬廣東)卻失敗,于是在陸上已無立足之地,因此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杰護衛(wèi)著趙昺逃到厓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上),建立基地,準備繼續(xù)抗元。
  不久,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孤軍奮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被元將張弘范部將王惟義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勢力終于覆滅。
  祥興二年(1279),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朝廷。雙方兵力對比為張弘范統(tǒng)領的元朝水軍僅有戰(zhàn)船500艘,這時只到達300艘。而張世杰有戰(zhàn)船1000艘,兵民20余萬,兩軍在海上對陣。但是宋軍沒有大陸的依靠,孤立無援,得不到補充,而元軍已經占領了整個大陸,軍需 給養(yǎng)源源不斷。
  宋軍縱然能打敗一次兩次的進攻,可是在大海之上后勤斷絕,后援也無,失敗是必然的。宋軍有強大的海軍,卻不實行流動作戰(zhàn),反而將千多艘船只以 連環(huán)船 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并立起樓棚如城堞,并且安排趙昺的 龍舟 放在軍隊中間。這時宋軍中有建議認為應該先占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張世杰為防止士兵逃亡,否決建議,并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和據(jù)點。
  元軍以大軍猛攻,可是宋軍防御嚴密,元軍攻不進去。于是又乘風以小船載茅草和火油,縱火沖向宋船。可是宋船上均涂滿了泥,并用長木防御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就封鎖海灣,斷絕宋軍給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水道斷絕,無淡水可用,士兵們吃干糧只能 飲用海水,多嘔吐肚瀉,戰(zhàn)斗力和士氣頓挫。張弘范趁機三次派人到張世杰處招降,均被嚴辭拒絕。
  二月六日,張弘范發(fā)起總攻,第二天,張弘范將軍隊分成四部,乘著潮水正面進攻,同時元軍南北夾攻,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杰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余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此時天色已晚,風雨交加迷霧大起,咫尺之間不能辨認,而元軍又殺至,43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先讓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后對趙昺說: 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指宋恭帝)已經受盡屈辱,陛下不可再受俘虜之辱了。 言畢背起9歲的趙昺,一起投海身亡。不少后宮和大臣亦相繼跳海自殺,宋軍民十余萬投水殉國。
  張世杰希望以楊太后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后人為主,以圖后舉;但楊太后在聽到宋帝趙昺的死訊后亦赴海自殺。張世杰收太后尸,葬于海濱。幾天后,海上颶風驟起,部下們都勸張世杰上岸避風,以圖再戰(zhàn)。滿心悲涼的張世杰卻嘆息說: 此時此刻,還用避風嗎?我為大宋江山已經盡了全力,一位皇帝去世,我再立一位,現(xiàn)在新皇帝又死,這是天要亡我大宋吧。 不久風浪越來越大,座船傾覆,張世杰溺于海上,這位抗元名將飲恨于大海之中,宋朝正式滅亡。
  從銳意變法走向落寞蒼涼的大宋帝國
  得國由小兒,失國由小兒 。這是蒙古大軍前敵總指揮、后來當了元王朝宰相的伯顏,在拒絕南宋議和使臣的口頭語。簡簡單單一句話,點破了宋帝國的來去之道。
  宋朝從 陳橋兵變 而 黃袍加身 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宋太祖),到由陸秀夫背負投海而死的末代皇帝7歲的趙昺(因無廟號而習稱 帝昺 ),前后共經歷了18個皇帝,北宋、南宋恰好各占九個。
  北宋共歷九帝,前后一百六十八年。這長達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階段中,可劃分為前、中、后三個時期。
  前期(960~997)即宋太祖、宋太宗統(tǒng)治時期。這一時期,北宋統(tǒng)治者除了致力于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之外,著重在政治、軍事和經濟制度方面進行改革,以確保宋朝統(tǒng)治長治久安。經過改革,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強化。這對政治穩(wěn)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權也帶來 強干弱枝 ,軍隊戰(zhàn)斗力削弱等消極后果。
  中期(998~1099)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統(tǒng)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fā)展階段。由于實施兩稅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經濟制度,從而激發(fā)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加、墾田面積的擴大、鐵制工具制作進步、耕作技術的提高、農作物的種類和產量倍增等等。農業(yè)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手工業(yè)、商業(yè)的發(fā)展。北宋的造船、礦冶、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yè),在生產規(guī)模和技術上都超過了前代。商業(yè)市場打破了舊的格局,大小城鎮(zhèn)貿易盛況空前,紙幣的出現(xiàn)及廣泛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一時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時期。尤其是聞名于世的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三大發(fā)明、開發(fā)和應用主要是在這個階段。然而,這一時期也是社會矛盾日益嚴重的時期。軍隊數(shù)量猛增,官僚機構龐大,土地兼并加劇,使國家財政連年虧空,出現(xiàn)積貧積弱的局面。對此,宋朝政府也試圖進行改革,北宋改革影響最大的是宋仁宗時期的慶歷新政和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結果,兩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后期(1100 1127)即宋徽宗、宋欽宗統(tǒng)治時期。這一時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階段。由于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眾多的農民傾家蕩產,無以為生,紛紛起事,反抗暴政。其間以方臘、宋江先后領導的起義影響最大。內憂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長期與遼、夏、金爭戰(zhàn)不休。與西夏戰(zhàn)事剛止,金軍又大舉南下。靖康元年 (1126),金軍攻占開封。次年二月六日,廢宋徽、欽二帝,北宋滅亡。
  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馬大元帥的皇族康王趙構,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南宋新立,當務之急是革新軍政,然而,宋高宗昏聵無能,任用佞人,改積極抗戰(zhàn)方針為消極防御。結果導致宗澤經營的開封基地前功盡棄,中原抗金義軍的活動遭受打擊。隨后,宋廷采用棄淮守江的戰(zhàn)略,放棄兩淮,南逃臨安。金軍乘機南下,南宋險些亡國。金軍窮追宋高宗不獲,由江南北撤,被韓世忠部攔截在黃天蕩,金軍險遭滅頂之災。此后,金軍不敢輕易渡江,南宋朝廷得以立足江南。
  南宋在江南的統(tǒng)治穩(wěn)固之后,實施了幾項戰(zhàn)略舉措是較為成功的。一是加強川陜防御,阻擋金軍入川之舉;二是建立以長江中游地區(qū)為重點連結淮東的江淮防御體系,以阻止金軍進攻;三是實施以荊襄為基地,聯(lián)絡河朔,乘隙而進,直搗中原的戰(zhàn)略方針。同時,南宋還重視發(fā)展軍事技術,改革軍事制度,使國防力量有所增強,從屢戰(zhàn)屢敗到勝多敗少,戰(zhàn)略形勢逐漸向有利于南宋方面轉化。但南宋以妥協(xié)求和,偏安自保為基本方針,極大地抑制了領兵將帥才能的發(fā)揮。尤其在紹興十一年(1114)采取的解除三大將兵權、殺害抗金名將岳飛、縮編軍隊等錯誤措施,無疑是自毀長城。結果,南宋在偏安中逐步走向衰弱。
  蒙古興起之后,蒙古、西夏、金三國在北方激戰(zhàn),此時是南宋向外發(fā)展的最佳時機。但是,南宋統(tǒng)治者在消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指導下,沒有任何積極的行動。待西夏滅亡,金北方盡失,南宋才被迫應戰(zhàn)。南宋雖能阻止金軍南下,但兵力受損,蒙古勢力也進入黃河以北。金垂亡之際,南宋不知唇亡齒寒,竟作出聯(lián)蒙滅金的決策,結果寸土未得,實力暴露,最終走向滅亡。
  南宋德祜二年(1276),元軍攻克臨安,宋廷投降。部分大臣南下福建、廣東重建小朝廷,祥興二年(1279),新朝在厓山敗亡。
  國運維艱的宋王朝,從開封到臨安,前后持續(xù)了320年,兩度亡于外族之手。
  后世許多論者,往往把兩宋軍事孱弱,對外族入侵屢戰(zhàn)屢敗,最后亡于外族,簡單地歸咎于宋初強干弱枝、右文抑武等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國策。上述看法有其一定的理由,但問題在于,中央集權的強化與國勢的孱弱并無必然聯(lián)系。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稱得上武功顯赫、使周邊民族臣服的時代,往往都是中央集權統(tǒng)治十分鞏固之時,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當政時期。所以,對兩宋軍事之弱,我們不能僅僅把眼睛盯住漢族政權的一方,同時還應該認真地考察與宋政權對峙的諸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特點和力量。
  在我國古代,內地農耕社會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 主要是西部、北部的游牧或狩獵民族,我們一般稱之為 騎馬民族 之間時有沖突。這種沖突,固然不乏中原王朝為炫耀上國的武威、開拓更大的疆域而引起的,但更多的卻是 騎馬民族 的軍事力量侵入中原農耕文化圈所造成的,這與這些民族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之逼迫、內地農耕社會巨大財富之吸引、落后社會制度所固有的掠奪性和野蠻性,這一切驅使著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南侵。此外,這些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起來的民族特性、社會組織形式等因素,使他們在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往往處于軍事上的優(yōu)勢。這一切,都為其南侵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另外,兩宋時期,政治上的弊病雖然不少,但也并非一無是處。如當時的中央集權統(tǒng)治還是比較開明的,如宋太祖曾立有 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的 祖宗家法. ,后來嗣君基本都能遵循。所以,宋代的士大夫以敢說話而聞名于史,尤其是敢于批評現(xiàn)實政治,批評皇帝。在兩宋300多年里,沒有出現(xiàn)過如漢、唐、元、明、清那樣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也沒有出現(xiàn)過如漢、唐、明那樣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統(tǒng)治階級的內亂。這些情況,在中國歷史上都堪稱鮮見,這與兩宋的文官政治有一定關系。
  所以,如果把兩宋時期置于中國古代歷史的長河中加以鳥瞰的話,以 承上啟下 四個字來定位是比較確切的

小學語文題庫,初中語文題庫,高中語文題庫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