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宋濂
金陵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類皆偏據(jù)一方,無以應山川之王氣。逮我皇帝,定鼎于茲,始足以當之。由是聲教所暨,罔間朔南;存神穆清,與天同體。雖一豫一游,亦可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獅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上以其地雄勝,詔建樓于巔,與民同游觀之樂。遂錫嘉名為“閱江”云。
登覽之頃,萬象森列,千載之秘,一旦軒露。豈非天造地設,以俟大一統(tǒng)之君,而開千萬世之偉觀者歟?當風日清美,法駕幸臨,升其崇椒,憑闌遙矚,必悠然而動遐思。見江漢之朝宗,諸侯之述職,城池之高深,關阨之嚴固,必曰:“此朕沐風櫛雨、戰(zhàn)勝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波濤之浩蕩,風帆之上下,番舶接跡而來庭,蠻琛聯(lián)肩而入貢,必曰:“此朕德綏威服,覃及外內之所及也。”四陲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兩岸之間、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膚皸足之煩,農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觸類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樓之建,皇上所以發(fā)舒精神,因物興感,無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閱夫長江而已哉?彼臨春、結綺,非弗華矣;齊云、落星,非不高矣。不過樂管弦之淫響,藏燕趙之艷姬。一旋踵間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為何說也。
雖然,長江發(fā)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時,往往倚之為天塹;今則南北一家,視為安流,無所事乎戰(zhàn)爭矣。然則,果誰之力歟?逢掖之士,有登斯樓而閱斯江者,當思帝德如天,蕩蕩難名,與神禹疏鑿之功同一罔極。忠君報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興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記,欲上推宵旰圖治之切者,勒諸貞珉。他若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懼褻也。
[作者介紹]: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漢族,浦江(今浙江浦江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東陽馬生序》、《朱元璋奉天討元北伐檄文》等。
[注釋]:(1)正德四年:1509年。正德為明武宗年號(1506—1521)。(2)吏目:明代散州或直隸州均設有吏目一人,掌助理刑獄之事,并管官署內部事務。(3)龍場:龍場驛,在今貴州修文縣。(4)土苗:土著苗族。(5)籬落:籬笆。(6)覘(chān):窺視(7)薄午:近午。(8)將:攜。畚(běn):用草繩或竹篾編織成的盛物器具。鍤(chā):鐵鍬。(9)坎:坑。(10)涕洟:目出為涕,鼻出為洟,即指眼淚鼻涕。這里謂哭泣。(11)繄(yī):發(fā)語詞,表語氣。(12)胡為乎:為了什么。(13)竄逐:放逐,這里謂貶斥。(14)蹙然:皺眉憂愁的樣子。(15)庵忽:疾速,這里喻死亡。(16)虺(huǐ):毒蛇,俗稱土虺蛇,大者長八九尺。(17)際天:接近天際。(18)維:同“惟”,只有。(19)隨寓:隨處可居,即隨寓而安。(20)恫(dòng):恐懼。(21)驂(cān):古代一車駕三馬叫驂。這里是駕馭的意思。彪:小虎。文螭(chī):帶有條紋的無角的龍。(22)厲:厲鬼。墟:村落。
[評析]:
[關鍵詞]:古文觀止,贊頌
《閱江樓記》由易優(yōu)作文網為大家收集、整理,提升語文閱讀寫作素養(yǎng),就來易優(yōu)作文。 ——作文培訓,作文投稿,閱讀寫作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