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汝州城樓
唐·李益
黃昏鼓角似邊州,
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城對垂淚,
傷心不獨為悲秋。
注釋注釋: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
境界蒼涼,
寄意深遠。
詩的首句中,
“黃昏鼓角”寫的是目所見、耳所聞,
“似邊州”寫的是心所感。
李益曾久佐戎幕,
六出兵間,
對邊塞景物特別是軍營中的鼓角聲當然是非常熟悉的。
這時,
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臨汝縣)城樓,
眼前展現(xiàn)的是暗淡的黃昏景色,
耳邊響起的是悲涼的鼓角聲音,
物與我會,
情隨景生,
曾經對他如此熟悉的邊塞生活重新浮上心頭,
不禁興起了此時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邊州的感慨。
這個感慨既有感于個人的身世,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更包含有時代的內容,
分量是極其沉重的。
這里雖然只用“似邊州”三字淡描一筆,
但這三個字寄慨無窮,
貫串全篇。
首句是從空間回憶那遙遠的邊塞生活;接下來,
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樓”則是從時間回憶那漫長的已逝歲月。
這句看來很平常,
而且寫得又很簡單,
既沒有描繪三十年前登樓的情景,
也沒有敘說三十年來人事的變化;但字里行間,
感慨系之,
聯(lián)系上一句讀來,
正如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評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詩所說,
“世運之治亂,
年華之盛衰,
……俱在其中”。
據(jù)近人考證,
這首《上汝州郡樓》詩大約寫于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歲時,
由此上溯三十年,
其第一次登郡樓大致在他登進士第后做華州鄭縣簿尉期間。
試考察他兩次登樓間隔期間所發(fā)生的事情:就作者個人經歷而言,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他在鄭縣過了幾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
又遠走邊塞,
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寧等節(jié)度使幕下過了長時期的軍旅生活;就時局變化而言,
唐王朝愈來愈走向沒落,
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愈來愈積重難返,
代宗、德宗兩朝,
不但河北三鎮(zhèn)形同異域,
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動亂的策源地。
在德宗建中四年,
汝州曾一度被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攻陷;當李益第二次過汝州時,
淮西之亂也還沒有平定。
三十年的變化是如此之大。
他舊地重來,
想到此身,
從少壯變?yōu)樗ダ?;想到此?,
經受干戈洗禮,
是腹地卻似邊陲。
城郭依舊,
人事全非。
這時,
撫今思昔,
百感叢集,
憂時傷世,
萬慮潮生,
哪能不既為歲月更迭而慨嘆,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又為國運升降而悲愴?這就是詩人在這首詩里緊接著寫出了“今日山川對垂淚”這樣一句的原因。
這第三句詩,
會使人想起東晉過江諸人在新亭對泣的故事以及周所說“風景不殊,
舉目有江山之異”的話,
也會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詩中那“國破山河在”的名句。
而在李益當時說來,
這面對山川、愴然泣下的感觸是紛至沓來、千頭萬緒的,
既無法在這樣一首小詩里表達得一清二楚,
也不想把話講得一干二凈,
只因他登樓時正是秋天,
最后就以“傷心不獨為悲秋”這樣一句并不說明原因的話結束了他的詩篇。
自從宋玉在《九辯》中發(fā)出“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吟后,
“悲秋”成了詩歌中常見的內容。
其實,
單純的悲秋是不存在的。
如果宋玉只是為悲秋而悲秋,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杜甫也不必在《詠懷古跡五首》之一中那樣意味深長地說“搖落深知宋玉悲”了。
這里,
李益只告訴讀者,
他傷心的原因“不獨為悲秋”,
詩篇到此,
戛然而止。
那么,
到底為什么呢?這個篇外意、弦外音是留待讀者自己去探索的。
(陳邦炎)出處全唐詩全唐詩:卷283_94
(唐七絕)上汝州城樓(李益)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作文,學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閱讀培訓,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霸。
關鍵詞:李益,上汝州城樓,唐詩,蘇州語文閱讀寫作輔導,易優(yōu)作文閱讀培訓,李益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