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中國山水詩開創(chuàng)者 唐詩奠基人謝脁簡介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職務:宣城太守 尚書吏部郎
信仰:道教
謝脁謝脁
謝脁(464——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蕭齊文學家。
少有文才,《南齊書》本傳稱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先后做過豫章王蕭嶷太尉行參軍、隨王蕭子隆的文學,又是竟陵王蕭子良的八友之一。
明帝時曾掌中書詔誥。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稱“謝宣城”。
?。v史)
后任尚書吏部郎。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蕭遙光謀取帝位,謝脁遭誣陷,下獄死。
謝朓出身名門貴族,與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同為陳郡謝氏一族,祖母是《后漢書》作者范曄的姊妹,祖父謝述,為宋初宰相劉義康的親信重臣;父親謝緯,官至散騎侍郎,謝朓的母親則是劉宋的長城公主。謝朓世代高門甲族,故以甲族資格的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
謝脁成就
謝脁是南齊永明體詩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約、王融等人根據漢語的四 聲研究詩歌中的聲、韻、調配合問題, 提出了“八病”之說,開創(chuàng)了永明體,對近體詩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的主要成就是發(fā)展了山水詩。 謝脁的山水詩與謝靈運齊名,世稱二謝;又因謝脁與謝靈運同宗,故又稱大小謝。
大謝(靈運)的山水詩尚未脫離玄言詩風的影響, 模山范水后總留有玄理的色彩;
小謝(脁)的山水詩則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繪,玄理成分已消除殆盡。 謝脁的詩語言精美、音韻和諧,體現了永明體詩歌的特點。如“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祁宗政新書網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等,清新俊逸,精警工麗,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梁武帝稱:“不讀謝詩三日覺口臭?!鄙蚣s稱:“二百年來無此詩也?!?
唐代大詩人李白對謝脁最為傾心。清代王士禛《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謝脁仕途生涯
謝朓大約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歲時,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擔任一些無關緊要的小官,過著輕裘肥馬,廣結詩友的貴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謝朓作為隨郡王蕭子隆的文學(官名),隨同蕭子隆赴荊州,留下了不少詩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謝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實現了他“凌風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棄袞袞公服,又想遠離血的現實,只得追求一種“仕隱”的境界?!吨强こ鲂铝制窒虬鍢颉芬辉娭?,“既歡懷祿情,復協(xié)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于此過。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就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顯現。在宣城任上,謝朓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推向了數量和藝術的高峰。流傳至今的詩歌,大多是宣城時期流傳下來的。所以謝朓又被后人稱為“謝宣城”。 建武四年(497),謝朓被任命為齊明帝蕭鸞天生殘廢的長子蕭寶義的鎮(zhèn)北諮議、兼南東海太守。這時蕭鸞已身染沉疴,而北魏軍隊常渡江騷擾,南北兵刃數次相接。
當時,謝朓岳父王敬則任會稽太守。因為他是齊武帝的心腹猛將,所以蕭鸞對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監(jiān)視。王敬則怖懼萬狀,深感大禍臨頭。他的第五個兒子王幼隆派人到南東海治所與謝朓密談。謝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來人,徑自告發(fā)。王敬則被族滅后,謝朓因功升任尚書吏部郎。
蕭子隆素來對謝朓的才能十分愛賞,因而,謝朓也得到了最優(yōu)厚的禮遇,往往“留連晤對,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實權的長史王秀之的忌恨,于是密奏武帝。此時齊武帝蕭賾正病重,他降敕將謝朓召還京師。這對謝朓來說,真是晴天霹靂!
宋、齊之世的政壇是極其黑暗的,一個鐘鳴鼎食的顯宦之家,昨天門前還車馬塞道,今天就可以被舉家族滅。早在劉宋之世,謝朓的生母雖是帝家之女,然而他的伯父謝綜、謝約卻因卷進政治案件,與謝朓舅公范曄一起被處死,而謝朓父母因受牽連,一度也被迫遷離京邑。這些對聰穎異常的謝朓來說,當然印象極深。加上憤恨和不平,在新林道上,面對大江,他吟下了《贈西府同僚》,結尾四句:“常恐鷹隼擊,時菊委嚴霜。寄言罻羅者,寥廓已高翔?!本褪沁@種恐懼心理的真實流露。
關鍵詞:歷史人物作文素材,歷史人物語文素養(yǎng),易優(yōu)語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