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注釋翻譯譯詩:竹林如屏,
無纖塵,
青青欄桿,
池水漾,
碧波澄,
空際啟思神,
遙想那,
崔家兄弟,
城關(guān)疊疊,
相隔阻重深。
散不盡,
似愁秋云,
更那堪,
晚來霜風(fēng)凄緊,
留幾扇,
殘葉敗荷,
待秋雨,
滴滴敲打——到天明。
鑒賞1. 讀李商隱的詩,
只能是體會和品味。
力求把握詩作的審美意象 ,
并且調(diào)動讀者自己類似的心理經(jīng)驗,
才可能溝通,
才得以交流,
而其他的辦法是無能為力的。
譬如說,
這首詩中崔雍、崔袞是何許人?家世如何?與詩人的關(guān)系怎樣?這類問題完全不必去尋找答案,
作文培訓(xùn),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甚至根本不該問。
憑借詩人提供的文字語碼,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處鳳尾森森的竹塢,
清幽之至,
遺世超塵。
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
越是在幽靜的處所,
思緒卻偏偏象插上了雙翅而飛翔起來,
哪怕思念的對象隔著幾重山水,
幾重城池。
濃重的陰云沉積不散,
寒霜的遲到才留下了幾枝枯萎的荷葉在風(fēng)中舞動,
聽上去仿佛是秋雨瀟瀟。
在這首詩中,
詩人并沒有用一字一詞來直接抒發(fā)他的情感,
標(biāo)明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究竟如何,
只使用了一個非常平常的中性詞——"想思 ",
而其他則全是關(guān)于自然物象的描寫,
是竹塢,
是水檻,
是秋陰,
是枯荷。
不過,
這諸多物象竟然像是在黃連般苦澀的汁液中浸泡多時,
等到嵌入這首感懷詩時,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xué)生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依然發(fā)散出沉重痛楚的傷感情調(diào)。
這哪里是在寫物?明明是在寫心 !
可是我們又不能不看到 ,
這首詩又不是浪漫放肆,
它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又充滿了審美的秩序。
紀(jì)昀解釋這首詩時曾經(jīng)指明 :"‘秋雨不散'起‘雨聲',
‘飛霜'起‘留得枯荷',
此是小處,
然亦見得不茍。
"也就是說,
物象滲透了心聲,
而心象卻又不侵凌物象,
兩者之間達(dá)到了一合二,
二合一的那種和諧境界。
李商隱是開一代詩歌風(fēng)氣的天才。
在李杜韓白這些大師的后面,
創(chuàng)造顯然是難事。
也許可以說,
李商隱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獨特選擇。
較之前輩而言,
他也許不夠開闊宏大,
不夠積極樂觀,
但是他終究開辟了一條新路。
這不僅意味著他撥轉(zhuǎn)了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向,
使之內(nèi)心化與個人化了,
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更意味著他在心象的馳騁與物象的駕馭之間,
尋求到了一種新的審美的均衡,
一種新的創(chuàng)造意象的方式。
如果一言以蔽之,
則可以說李商隱的詩,
盡得曲涵含蓄之美,
而這正好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藝術(shù)精神。
2.秋雨打枯荷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作者]孫俊強 文章來源:《語文報·初二版》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一個深秋的夜晚,
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里,
寂寥中懷念起遠(yuǎn)方的朋友,
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
寫下了這首富于情韻的小詩。
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
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后旅途中寄懷之作。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首句寫駱氏亭:翠綠的修竹環(huán)抱著一塵不染的船塢,
駱氏亭外臨著清澄的湖水。
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
詩人置身其間,
頗有遠(yuǎn)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
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
路途迢迢,
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fēng)飄蕩的游絲,
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
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
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秋陰不散霜飛晚”,
又回到眼前景物,
渲染氣氛,
烘托情緒。
時令已屆深秋,
但連日天氣陰霾,
孕育著雨意,
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天色一片迷蒙,
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
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 中小學(xué)生語文題庫,中小學(xué)學(xué)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
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
包括霜期之晚,
自然是出之揣測,
這揣測的根據(jù)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
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于“秋陰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飛晚”故“留得殘荷”),
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
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
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里思念著遠(yuǎn)隔重城的朋友的,
由于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
不知不覺間,
下起了淅瀝的小雨,
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
發(fā)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
詩人這才意外地發(fā)現(xiàn),
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
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
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
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
稍解寂寞,
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
而詩人“聽”到的,
又何止是那凄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
有誰能解其中滋味?這單調(diào)而凄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huán)境的寂寥,
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
寫得歷歷如畫,
但它并不是一首寫景詩,
而是一首抒情詩。
“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借,
“相思”二字微露端倪,
后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
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
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詩的意境清秀疏朗,
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yuǎn)的。
出處全唐詩
(唐七絕)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李商隱)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xué)作文,學(xué)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xùn),閱讀培訓(xùn),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xué)霸。
關(guān)鍵詞: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詩,蘇州語文閱讀寫作輔導(dǎo),易優(yōu)作文閱讀培訓(xùn),李商隱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