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七絕 類別:留別)贈汪倫(李白)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注釋: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
運(yùn)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shí)有其事)寫深情厚誼,
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引自“中青網(wǎng)”http://www.cycnet.com.cn/[1]汪倫:桃花潭附近居民。
[2]踏歌:邊唱歌邊用腳踏地作節(jié)拍。
[3]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
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告別詩。
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
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
天寶十四載(755),
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游桃花潭,
當(dāng)?shù)厝送魝惓a劽谰瓶畲?br>臨走時(shí),
汪倫又來送行,
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
<a hrEf=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1.html/>蘇州易優(yōu)初中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繼寫送行者,
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fā)之時(shí)。
這句使我們仿佛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
而用了曲筆,
只說聽見歌聲。
一群村人踏地為節(jié)拍,
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
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
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
只聞其聲,
不見其人,
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遙接起句,
進(jìn)一步說明放船地點(diǎn)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diǎn),
又為結(jié)句預(yù)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
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
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
水深情深自然地聯(lián)系起來。
結(jié)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dá)了真摯純潔的深情。
<a hrEf=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1.html/>蘇州易優(yōu)中考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潭水已「深千尺」,
那么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
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
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
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zhuǎn)換間。
」(《唐詩別裁》)顯然,
妙就妙在「不及」二字,
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
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
空靈而有余味,
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
深為后人贊賞,
「桃花潭水」就成為后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
由于這首詩,
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yōu)美的傳說和供旅游訪問的遺跡,
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
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宛敏灝 宛新彬)出處全唐詩:卷171_23,全唐詩:卷178_21
(唐七絕 類別:留別)贈汪倫(李白)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xué)作文,學(xué)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
作文培訓(xùn),閱讀培訓(xùn),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gè)孩子成為語文學(xué)霸。
蘇州易優(yōu)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家長信賴,學(xué)生喜歡。 http://www.zequeka.cn
關(guān)鍵詞:李白,贈汪倫,唐詩,蘇州語文閱讀寫作輔導(dǎo),易優(yōu)作文閱讀培訓(xùn),李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