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
唐·杜甫
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闌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
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
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
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
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是嫁比鄰,
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
古來白骨無人收。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
沖。
3、點行頻:一再按丁口冊上的行次點名征發(fā)。
4、里正:即里長。
唐制:百戶為一里,
里有里正,
管戶口、賦役等事。
5、與裹頭:古以皂羅三尺裹頭作頭巾。
因應征才年齡還小,
故由里正替他裹頭。
6、武皇:漢武帝,
他在歷史上以開疆拓土著稱。
這里暗喻唐玄宗。
7、山東:指華山以東,
義同“關東”。
8、二百州:唐代潼關以東設七道,
共二百十一州。
這里舉其成數。
9、縣官:指官府。
評析:這首詩是諷世傷時之作,
也是杜詩中的名篇,
為歷代所推崇。
詩旨在諷刺唐玄宗窮兵黷武給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充滿非戰(zhàn)色彩。
詩的開頭七句為第一段,
寫軍人家屬送別兒子、丈夫出征的悲慘情景,
描繪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別圖。
“道旁”十四句為第二段,
通過設問,
役人直訴從軍后婦女代耕,
農村蕭條零落的境況。
“長者”十四句為第三段,
寫征夫久不得息,
連年征兵,
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戰(zhàn)場尸骨遍野,
令人不寒而的情況。
全詩把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
揭露得盡致淋漓。
詩寓情于敘事之中,
在敘述中張翕變化有序,
前后呼應,
嚴謹縝密。
詩的字數雜言互見,
韻腳平仄互換,
聲調抑揚頓挫,
情意低昂起伏。
既井井有條,
又曲折多變,
真可謂“新樂府”詩的典范。
--引自"超純齋詩詞"bookbest.163.net 翻譯、評析:劉建勛簡析:全詩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傾訴了人民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它所帶來的痛苦。
地方官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橫征暴斂,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這是詩人深切地了解民間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寶以后,
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
這連年不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
不僅給邊疆少數民族帶來沉重災難,
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
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
大敗于瀘南。
時仲通將兵八萬,
……軍大敗,
士卒死者六萬人,
仲通僅以身免。
楊國忠掩其敗狀,
仍敘其戰(zhàn)功。
……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
人聞云南多瘴癘,
未戰(zhàn),
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應募。
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易優(yōu)作文網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連枷送詣軍所。
……于是行者愁怨,
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聲振野。
”這段歷史記載,
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
而這首詩則藝術地再現了這一社會現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
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
而是緣事而發(fā),
即事名篇,
自創(chuàng)新題,
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
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
如風至潮來,
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
戰(zhàn)馬嘶鳴,
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
換上了戎裝,
佩上了弓箭,
在官吏的押送下,
正開往前線。
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
扯著親人的衣衫,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捶胸頓足,
邊叮嚀邊呼號。
車馬揚起的灰塵,
遮天蔽日,
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
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
“耶娘妻子走相送”,
一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
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
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
怎么不扶老攜幼,
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
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
親人被突然抓兵,
又急促押送出征,
眷屬們追奔呼號,
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
是何等倉促,
何等悲憤!
“牽衣頓足攔道哭”,
一句之中連續(xù)四個動作,
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
表現得細膩入微。
詩人筆下,
灰塵彌漫,
車馬人流,
令人目眩;哭聲遍野,
直沖云天,
震耳欲聾!
這樣的描寫,
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
集中展現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
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
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
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
讓當事者,
即被征發(fā)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
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慘場面,
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
又是詩人親耳所聞。
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
“點行頻”,
意思是頻繁地征兵,
是全篇的“詩眼”。
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
萬民無辜犧牲,
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
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
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
具體陳述“點行頻”,
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
“邊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開邊意未已。
”“武皇”,
是以漢喻唐,
實指唐玄宗。
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
這是從心底迸發(fā)出來的激烈抗議,
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里,
筆鋒陡轉,
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
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
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
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
詩中的“漢家”,
也是影射唐朝。
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
變得人煙蕭條,
田園荒廢,
荊棘橫生,
滿目凋殘。
詩人馳騁想象,
從眼前的聞見,
聯(lián)想到全國的景象,
從一點推及到普遍,
兩相輝映,
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容量,
也加深了詩的表現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
詩人又推進一層。
“長者”,
是征夫對詩人的尊稱。
“役夫”是士卒自稱。
“縣官”指唐王朝。
“長者”二句透露出統(tǒng)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
但是壓是壓不住的,
下句就終究引發(fā)出訴苦之詞。
敢怒而不敢言,
而后又終于說出來 ,
這樣一闔一開,
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
表現得極為細膩逼真。
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
因為“未休關西卒”,
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fā)。
而“未休關西卒”的原因,
正是由于“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
“租稅從何出?”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
這樣前后照應,
層層推進,
對社會現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
這里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
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
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tài)。
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
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
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
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
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
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血淚控訴。
重男輕女,
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
但是由于連年戰(zhàn)爭,
男子的大量死亡,
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
人們卻一反常態(tài),
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
這個改變,
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啊!
最后,
詩人用哀痛的筆調,
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
平沙茫茫,
白骨露野,
陰風慘慘,
鬼哭凄凄。
寂冷陰森的情景,
令人不寒而栗。
這里,
凄涼低沉的色調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
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
形成了強烈的對照。
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
至此,
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
為歷代推崇。
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
連年征戰(zhàn),
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在藝術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中。
這篇敘事詩,
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
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
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
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
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在讀者面前。
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
舒得開,
收得起,
變化開闔,
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
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
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容,
前后輝映,
互相補充。
同時,
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合,
隨著敘述,
句型、韻腳不斷變化,
三、五、七言,
錯雜運用,
加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如開頭兩個三字句,
急促短迫,
扣人心弦。
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
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
表現“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
格外傳神。
用韻上,
全詩八個韻,
四平四仄,
平仄相間,
抑揚起伏,
聲情并茂。
再次,
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
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
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長者雖有問,
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
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
還不斷提示,
驚醒讀者,
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效果。
詩人還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
如“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等,
這樣蟬聯(lián)而下,
累累如貫珠,
朗讀起來,
鏗鏘和諧,
優(yōu)美動聽。
最后,
采用了通俗口語,
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不異犬與雞”等,
清新自然,
明白如話,
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
前人評及此,
曾這樣說:“語雜歌謠,
最易感人,
愈淺愈切。
”這些民歌手法的運用,
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鄭慶篤)------------------------《杜臆》:舊注謂明皇用兵吐蕃,
民苦行役而作,
是也。
此當作于天寶中年。
《周禮》有兵車之會。
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①。
耶娘妻子走相送②,
塵埃不見咸陽橋②。
牽衣頓足攔道哭④,
哭聲直上干云霄⑤。
(首段,
敘送別悲楚之狀,
乃紀事;下二段,
述征夫苦役之情,
乃紀言。
轔轔,
眾車之聲。
蕭蕭,
鳴不喧嘩。
行人,
行役之人。
)①《詩》:“有車轔轔。
”又:“蕭蕭馬鳴。
”又:“行人彭彭。
”《搜神記》:李楚賓帶弓箭游獵。
②古樂府:“不聞耶娘哭子聲,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魏文帝詩:“妻子牽衣袂。
”③《楚辭》:“蒙世俗之塵埃。
”錢箋塵埃不見,
言出師之盛。
《元和郡縣志》:便橋,
在咸陽縣西南十里,
以與便門相對,
因名,
漢武帝造。
中渭橋,
在咸陽縣東南二十里,
本名橫橋,
秦始皇造。
皆架渭水。
《一統(tǒng)志》:便橋,
唐時名咸陽橋。
④何遜詩:“兒女牽衣位。
”《國策》:張儀說秦,
頓足徒裼。
《酷吏傳》:路溫舒頓足而嘆。
⑤《北山移文》:“干云霄而直上。
”道旁過者問行人①,
行人但云點行頻②。
或從十五北防河③,
便至四十西營田④。
去時里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⑤。
邊庭流血成海水⑥,
武皇開邊意未已⑦。
君不聞,
漢家山東二百州⑧,
干村萬落生荊杞⑨。
縱有健婦把鋤犁⑩,
禾生隴畝無東西(11)。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
被驅不異犬與雞(12)。
(次提過者行人,
設為問答,
而以“君不聞”數語作收應。
曰防河、曰營田、曰戍邊,
所謂點行頻也。
開邊未已,
譏當日之窮兵。
至于村落蕭條,
夫征婦耕,
則民不聊生可知。
本言秦兵,
而兼及山東,
見無地不行役矣。
)①古樂府詞:“觀者盈道旁。
”②師氏曰:點行,
漢史謂之更行,
以丁籍點照上下,
更換差役。
③錢箋《舊唐書》:開元十五年十二月,
制以吐蕃為邊害,
令隴右道及諸軍團兵五萬六千人,
河西及諸軍圍兵四萬人,
又征關中兵萬人,
集臨洮,
朔方兵萬人集會州,
防秋,
至冬初無寇而罷。
是時,
吐蕃侵擾河右,
故曰防河也。
④《唐·食貨志》:開軍府以捍要沖,
因隙地以置營田,
有警則以軍若夫千人助役。
《杜臆》:營田,
乃戍卒備吐蕃者。
⑤《韓非子》:里正與伍老。
《海錄碎事》:唐制,
凡百戶為一里,
里置正一人。
《二儀實錄》:古以皂羅三尺裹頭,
曰頭巾,
周武帝裁為襆頭。
鮑氏曰:時老幼俱戰(zhàn)亡,
又括鄉(xiāng)里之少小者,
故里正為之裹頭揖甲也。
韓駒曰:歸來頭已白,
又屯戍邊疆,
言役使無已時也。
《史記》:中國擾亂,
諸秦所徙戍邊者皆復去。
⑥《后漢書》:“臥鼓邊庭。
”《史記·蔡澤傳》:“流血成川。
”《杜臆》:《唐鑒》:天寶六載,
帝欲使王忠嗣攻吐蕃石堡城,
忠嗣上言:石堡險固,
非殺數萬人不能克。
帝不快。
董延光自請取石堡,
帝命忠嗣分兵助之,
不克。
八載,
帝使哥舒翰攻拔之,
士卒死者數萬,
故有“邊城流血”等語。
⑦錢箋唐人詩稱明皇多云武皇,
王昌齡“白馬金鞍從武皇’,
韋應物“少事武皇帝”,
公亦云“武帝旌旗在眼中”也。
班固曰:武帝廣開三邊。
謝靈運詩:“辭殫意未已。
”⑧《漢書》:漢家自有制度。
黃希曰:古所謂山東,
即今之河北晉地是也。
今所謂山東,
古之齊地,
青齊是也。
閻若豫曰:此謂華山以東,
不指泰山之東,
亦不指太行之東。
秦時,
河山以東,
強國六,
皆山東地。
《十道四蕃志》:關以東七道,
凡二百一十六州。
《杜臆》云:隋得天下,
改郡為州,
唐又改州為郡,
凡一百九十二郡。
曰州,
仍舊名也,
曰二百州,
已盡天下矣。
閻若璩曰:舊注云,
山東者,
太行山之東,
非也。
《通鑒》:秦孝公時,
河山以東,
強國六。
胡三省注云:河自龍門上口,
南抵華陰而東流,
秦國在河之西。
山自鳥鼠同穴,
連延為長安南山,
至于太華,
秦國在山之西。
韓、魏、趙、齊、楚、燕六國,
皆在河山以東。
又考:賈誼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
大抵為備山東諸侯。
可見自秦之外,
皆謂之山東矣。
⑨《世說》:陸士衡入洛,
次河南愜師逆旅。
嫗曰:“此東數十里無村落。
”阮藉詩:“堂上生荊杞。
”邵注兵亂地荒,
盡生荊棘拘杞。
⑩王彥輔曰:健婦耕,
則夫遠征可知。
古樂府:“健婦持門戶,
亦勝一丈夫。
”王粲詩:“不能效沮溺,
相隨把鋤犁。
”(11)《史記》:“項羽起隴畝之中。
”師氏曰:疆竭不修,
故東西莫辨。
《史記正義》:“南北為阡,
東西為陌。
”(三)《杜臆》:秦兵,
即關中之兵,
正此時點行者。
因堅勁耐戰(zhàn),
故驅之尤迫。
今驅負來者為兵,
直棄之耳,
與犬雞何異。
《孔叢子》:秦兵將至。
駱賓王詩:“龍庭但苦戰(zhàn)。
”《左傳》:“行出犬雞。
”長者雖有問①,
役夫敢伸恨②?且如今年冬,
未休關西卒③。
縣官急索租④,
租稅從何出⑤?信知生男惡,
反是生女好⑥。
生女猶得嫁比鄰⑦,
生男埋沒隨百草⑧。
君不見,
青海頭⑨,
古來自骨無人收⑩。
新鬼煩冤舊鬼哭,
天陰雨濕聲嗽嗽(11)。
(再提長者役夫,
申明問答,
而以“君不見”數語作總結。
未休戍卒,
應上開邊未已。
租稅何出,
應上村落荊杞。
生男四語,
因前爺娘妻子送別,
而為此永訣之詞,
青海鬼哭,
則驅民鋒鎬之禍,
至此極矣。
此章是一頭兩腳體,
下面兩扇各有起結,
各換四韻,
各十四句,
條理秩然,
而善于曲折變化,
故從來讀者不覺耳。
①《曲禮》:長者問,
不辭讓而對,
非禮也。
②《左傳》:“呼役夫。
”③戴暠詩:“召募取關西。
”鶴注《通鑒》:天寶九載冬十二月,
關西游奕使王難得擊吐蕃,
克五城,
拔樹敦城。
④《漢·食貨志》:縣官當衣租食稅而已。
《史記·索隱》:謂國家為縣官者,
畿內縣即國都,
王者官天下,
故曰官也。
⑤《嚴助傳》:租稅之收,
足以給乘輿之御。
朱注名隸征伐,
則當免其租稅矣。
今以遠戍之身,
復督其家之輸賦,
豈可得哉。
與健婦鋤犁二語相應。
⑥陳琳詩:“生男慎莫舉,
生女哺用脯。
”漢衛(wèi)皇后歌,
“生男無喜,
生女無怒。
”⑦孔融書:“州里比鄰,
知之最早。
”《周禮·族師》:“五家為比。
”又《遂人》:“五家為鄰。
”⑧庾信《哀江南賦》:“身名埋沒。
”江淹詩:“零落被百草。
”⑨《哥舒翰傳》:筑神威軍于青海上,
吐蕃至,
攻破之。
又筑城于龍駒島,
以人二千戍之,
由是吐蕾不敢近青海。
《水經注》:金城郡南有湟水,
出塞外,
又東南經卑禾羌海,
世謂之青海。
《舊唐書》:吐谷渾有青海,
周回八九百里。
高宗龍朔三年,
為吐著所并。
儀鳳中,
李敬玄與吐著戰(zhàn),
敗于青海。
開元中,
王君■、張景順、張忠亮、崔希逸、皇甫維明、王忠嗣,
先后破吐蕃,
皆在青海西。
⑩梁橫吹曲:“尸喪狹谷中,
白骨無人收。
”(11)《左傳》:夏父弗忌曰:“吾見新鬼大,
故鬼小。
”鮑照詩:“煩冤荒隴側。
”后漢陳寵為大守,
洛陽城每陰雨,
常有哭聲。
晉歌曲:天陰不作雨。
漢樂府:“嗚聲何啾啾。
”周注啾啾,
猶言卿卿,
嗚咽聲也。
單復曰:此為明皇用兵吐蕃而作,
故托漢武以諷,
其辭可哀也。
先言人哭,
后言鬼哭,
中言內郡調弊,
民不聊生,
此安史之亂所由起也。
吁!
為人君而有窮兵黷武之心者,
亦當為之側然興憫,
惕然知戒矣。
王道俊《杜詩博議》:王深父云:時方用兵吐蕃,
故托漢武事為刺,
此說是也,
黃鶴謂天寶十載,
鮮于仲通喪師滬南,
制大募兵擊南詔,
人莫肯應,
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連枷送詣軍前,
故有“牽衣頓足”等語。
按:明皇季年,
窮兵吐蕃,
征戍驛騷,
內郡幾遍,
當時點行愁怨者不獨征南一役,
故公托為征夫自訴之詞,
以譏切之。
若云懼楊國忠貴盛而詭其詞于關西,
則尤不然。
大白《古風》云:“渡瀘及五月,
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壯士,
南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
日月慘光晶。
位盡繼以血,
心摧兩無聲。
”已明刺之矣,
太白胡獨不畏國忠耶?蔡寬大曰:齊梁以來,
文士喜為樂府詞,
往往失其命題本意。
《烏生八九子》但詠烏,
《雉朝飛》但詠雉,
《雞鳴高樹顛》但詠雞,
大抵類此。
甚有并其題而失之者,
如《相府蓮》訛為《想夫憐》,
《楊婆兒》訛為《楊叛兒》之類是也。
雖李太白亦不免此。
唯老杜《兵車行》、《悲青權》、《無家別》等篇,
皆因時事,
自出己意立題,
略不更蹈前人陳跡,
真豪杰也。
海寧周甸曰:少陵值唐運中衰,
其音響節(jié)奏,
骎骎變《風》、變《雅》,
與《騷》同功。
唐非無詩,
求能仰窺圣作,
稗益世教,
如少陵者,
鮮矣。
胡應磷曰:六朝七言古詩,
通章尚用平韻轉聲,
七字成句,
讀未大暢。
至于唐人,
韻則平仄互換,
句則三五錯綜,
而又加以開因,
傳以神情,
宏以風藻,
七言之體,
至是大備矣,
又曰:少陵不效四言,
不仿《離騷》,
不用樂府舊題,
是此老胸中壁立處。
然風騷、樂府遺意,
杜往往得之,
太白以《百憂》等篇擬風雅,
《鳴皋》等作擬《離騷》,
俱相去懸遠。
樂府奇?zhèn)?,
高出六朝,
古質不如兩漢,
較輸杜一籌也。
又云:樂府則大白擅奇古今,
少陵嗣跡風雅,
《蜀道難》、《遠別離》等篇,
出鬼入神,
倘恍莫測;《兵車行》、《新婚別》等作,
述情陳事,
懇例如見。
張王欲以拙勝,
所謂差之厘毫;溫李欲以巧勝,
所謂謬以千里。
-----------仇兆鰲 《杜詩詳注》-----------出處唐詩三百首,全唐詩:卷216_11
(唐樂府)兵車行(杜甫)由易優(yōu)作文(易優(yōu)悅讀)為大家精心整理發(fā)布,學作文,學閱讀,提升語文閱讀寫作能力,就來易優(yōu)悅讀。作文培訓,閱讀培訓,易優(yōu)悅讀助力每個孩子成為語文學霸。
關鍵詞:杜甫,兵車行,唐詩,杜甫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