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 孟子的母親,以教子有方著稱。孟母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jié),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孟子3歲喪父,依靠母親教養(yǎng)長大成人,成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亞圣。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孟母教子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有關孟母教子的歷史典故
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愿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現(xiàn)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钡献拥母吘共煌话?,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后來繼孔子而成為“亞圣”。 作文網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 》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睂Ω改搁L輩的責備,理應樂于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孟母三遷
孟家原在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墳瑩處處,村中兒童追逐嬉戲,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們的禮儀,扮演喪葬的過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孩子關在家里,唯一辦法就是變更居住環(huán)境。經過一番周折,孟家母子從鳧村遷到了十里外的廟戶營村,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單日,遠遠近近的百姓們,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產來到集市交易,討價還價,喧囂熱鬧,這場面對孩子來說是頗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學會了錙銖必較的模樣。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遷居。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孟母既不愿兒子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人,也不屑于兒子沾染唯利是圖的市儈氣,她一定要選擇一個適合兒子成長的環(huán)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雖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帶著兒子還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來。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yōu)雅的舉止與循規(guī)蹈矩的禮儀行為,都給附近居民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huán)境!”她由衷地發(fā)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