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曹操的用人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在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吃了黃蓋假投降的虧,上了一當(dāng),雖然史實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說家這樣寫,確實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為他的用人政策,是絕對不怕使用從敵方陣營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將領(lǐng),只要你跑到我這兒來,我相信了你,就大膽使用,任情驅(qū)使,毫無隔閡,不分彼此。
說實在的,無大氣度,也無此大膽識。惟有曹操,來者不拒,堪稱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筆。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這樣胸懷的領(lǐng)導(dǎo)者,極少。
后來一些帝王,出身小農(nóng)者,常思想狹隘,偏執(zhí)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懼知識,嫉才妒賢;無德無能者,好猜忌懷疑,小肚雞腸;自以為是者,必剛愎自用,無法容人。有的連一齊打江山的開國元勛,謀臣強將,都要想法整死,對于敵人陣營那邊過來的人,不要說重用,能不殺頭,留一條命,就是萬幸了。
曹操能夠把那些曾經(jīng)和他廝殺過、較量過的對手,容納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說明他對于人才的重視,和求賢若渴之心,關(guān)羽就是一個例子,捉了來,不但不咎既往,還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這位降將,甚至關(guān)羽最后不辭而別,他還放他一馬。這種用人之道,是他事業(yè)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終生受益不盡。雖然他一生中也殺過許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謀士如賈詡、袁渙、田疇、王修,將領(lǐng)如張遼、張郃、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過來,然后加以重用的。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業(yè)、南征北戰(zhàn)數(shù)十年中,為他立下多少汗馬功勞啊!
其實早年曹操在山東時,把剿滅的黃巾余部,改編成他的青州軍起,就嘗到了化敵為友的甜頭。當(dāng)時,各路諸侯你爭我奪,別看打得十分起勁,但糧餉是不能保證的,袁紹的部隊餓得采樹上桑shèn吃,袁術(shù)的人馬只好到河里湖里撈魚摸蝦充饑。所以,曹操收編黃巾后,強者當(dāng)兵,弱者屯田,這樣,前方有精銳部隊,后方有充足供應(yīng),這才使他得以戰(zhàn)勝那些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賢令》中,就明確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已經(jīng)表示出他的對于“德才資”選人標(biāo)準(zhǔn)的獨特見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門第、出身、成分、路線,以及什么立場、態(tài)度之類條條框框,他就認(rèn)準(zhǔn)一條——唯才是舉。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更進(jìn)一步闡發(fā)了他的這種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線。“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fù)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負(fù)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闭驗檫@個指導(dǎo)思想,他的人才優(yōu)勢,在三分天下的局勢中,始終保持興旺不衰。
當(dāng)時,在許都,人文薈萃,風(fēng)雅集聚,建安文學(xué)的主力,幾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圍,而蜀和吳,堪與匹敵的文化人,簡直挑不出幾個。盡管禰衡、孔融、楊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劉楨、徐干、阮yǔ,包括那個痛罵曹操祖宗三代的陳琳,和曹操用金璧贖回的蔡yǎn,都在鄴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風(fēng)。對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攬,那么政治、軍事方面則更是眾士歸心了。
凡一個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諸多防范,舉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樣,動輒廢處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測,文武不安,那氣數(shù)也就差不多了。同樣,在干部路線上,一旦以佞己阿附為德而量人,以偽飾曲從為能而用材,在一個國家,必為猥庸無為之君;在一個單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輩。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書,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議,吏有著新衣、乘好車者,謂之不清;形容不飾,衣裘敝壞者,謂之廉潔。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輿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壺飧以入官寺?!彼J(rèn)為,“古之大教,務(wù)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詭之行,則容隱偽矣!”曹操立刻稱善,由此可見他雖然唯才是舉,但對那些裝孫子,把自己裹藏起來的禍心叵測之輩,也是不感興趣的。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達(dá)豪放,膽識過人,也不敢比之劉備謙恭遜和,從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劉備的兒子阿斗比,劉禪雖然也近小人,遠(yuǎn)君子,但至少沒有想方設(shè)法把諸葛亮干掉,這就是顯得他比某些國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雖然黃蓋詐降,赤壁敗績,但曹操求賢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戰(zhàn)敗袁紹后,“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他“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有這等氣魄的大政治家,無論歷史上的,還是小說中的曹操,確是一個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赤壁之戰(zhàn)以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彌留之際的一句名言。
從此,這就成了兩雄并立,有你無我的充滿嫉憤哀怨的自白了。其實,按正史《三國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戰(zhàn)的總司令,劉備的兵馬本來不多,參戰(zhàn)者則更少,諸葛亮在年齡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頂多也是個參謀總部中的一員而已。曹操在赤壁戰(zhàn)后,寫給孫權(quán)的一封信里說過,“因為我的部隊里發(fā)生了傳染病,我才燒船自退,徒然使周瑜獲得虛名罷了!”從這里看,曹操根本不認(rèn)為赤壁之戰(zhàn),與諸葛亮的指揮,有多大關(guān)系。
但史實是一回事,而變成小說《三國演義》,則“七實三虛”,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義,自打諸葛亮到東吳當(dāng)說客,孫權(quán)和、戰(zhàn)不定時,周瑜由鄱陽趕回柴桑議事起,亮、瑜二人,實際是吳蜀聯(lián)軍司令部里的一號和二號首長。箭是他借的,風(fēng)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勞甚至還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這兩位將也好,帥也好,是在一種既合作,又斗爭,既共同御侮,又針鋒相對的矛盾之中共事。沒有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獲全勝;沒有周瑜,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無法施展。所以,周瑜離不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吳、蜀聯(lián)盟的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了雙方的軍事行動,打退了曹操號稱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的攻勢,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盡管氣量狹窄,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很有預(yù)見性的。為東吳未來的安全計,他認(rèn)為諸葛亮輔佐劉備,是比曹操還要危險的敵人。其實,周瑜對劉備,也很不放心,曾建議孫權(quán)用聲色犬馬來羈縻住他的。
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yuǎn)見的政治家,都應(yīng)有未雨綢繆的準(zhǔn)備,消弭隱患于初起之際,免得養(yǎng)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諸葛亮于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狠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yuǎn)慮。
因此,他的具體措施無非兩條:一、是爭取諸葛亮為東吳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順的名目殺,例如立軍令狀,要他去造十萬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殺,想盡一切辦法要把諸葛亮干掉。殺,是主要的,爭取是次要的,與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諸葛瑾去勸說他,背叛劉備,投向東吳,也不過是奉命行事,走走過場罷了。
為什么周瑜更傾向于殺呢?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了。
與公與私來說,他都要消滅這個對手的。為吳國計,要殺他,為個人計,他也要殺他。嫉妒是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許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雙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設(shè)法使己方的力量勝過彼方。
如何達(dá)到這個目的呢?一種辦法,是處于弱勢一方的,使自己強大起來,超過原來的強者;一種辦法,是使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勢者還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為一種力量。由于失去競爭對手,天下唯我獨尊,再弱之勢,也就成為強勢了。
這后一種行為,是很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競爭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jìn)。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不行。所謂保護落后,所謂平均主義,所謂吃大鍋飯,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所謂鞭打快牛,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損有余來補不足,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是這種汰強存弱的落后競爭方式,使歷史停滯不前。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達(dá)豪放,膽識過人,也不敢比之劉備謙恭遜和,從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劉備的兒子阿斗比,劉禪雖然也近小人,遠(yuǎn)君子,但至少沒有想方設(shè)法把諸葛亮干掉,這就是顯得他比某些國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雖然黃蓋詐降,赤壁敗績,但曹操求賢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戰(zhàn)敗袁紹后,“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他“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有這等氣魄的大政治家,無論歷史上的,還是小說中的曹操,確是一個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這是周瑜赤壁之戰(zhàn)以后,被諸葛亮活活氣死,彌留之際的一句名言。
從此,這就成了兩雄并立,有你無我的充滿嫉憤哀怨的自白了。其實,按正史《三國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戰(zhàn)的總司令,劉備的兵馬本來不多,參戰(zhàn)者則更少,諸葛亮在年齡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頂多也是個參謀總部中的一員而已。曹操在赤壁戰(zhàn)后,寫給孫權(quán)的一封信里說過,“因為我的部隊里發(fā)生了傳染病,我才燒船自退,徒然使周瑜獲得虛名罷了!”從這里看,曹操根本不認(rèn)為赤壁之戰(zhàn),與諸葛亮的指揮,有多大關(guān)系。
但史實是一回事,而變成小說《三國演義》,則“七實三虛”,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義,自打諸葛亮到東吳當(dāng)說客,孫權(quán)和、戰(zhàn)不定時,周瑜由鄱陽趕回柴桑議事起,亮、瑜二人,實際是吳蜀聯(lián)軍司令部里的一號和二號首長。箭是他借的,風(fēng)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勞甚至還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這兩位將也好,帥也好,是在一種既合作,又斗爭,既共同御侮,又針鋒相對的矛盾之中共事。沒有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獲全勝;沒有周瑜,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無法施展。所以,周瑜離不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吳、蜀聯(lián)盟的關(guān)系,協(xié)調(diào)了雙方的軍事行動,打退了曹操號稱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的攻勢,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從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盡管氣量狹窄,不過作為一個政治家,還是很有預(yù)見性的。為東吳未來的安全計,他認(rèn)為諸葛亮輔佐劉備,是比曹操還要危險的敵人。其實,周瑜對劉備,也很不放心,曾建議孫權(quán)用聲色犬馬來羈縻住他的。
潛在的敵對力量,極可能是明天的麻煩。有遠(yuǎn)見的政治家,都應(yīng)有未雨綢繆的準(zhǔn)備,消弭隱患于初起之際,免得養(yǎng)癰遺患。在《三國演義》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諸葛亮于死地,必殺掉他才罷手的狠絕,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深謀遠(yuǎn)慮。
因此,他的具體措施無非兩條:一、是爭取諸葛亮為東吳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順的名目殺,例如立軍令狀,要他去造十萬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殺,想盡一切辦法要把諸葛亮干掉。殺,是主要的,爭取是次要的,與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諸葛瑾去勸說他,背叛劉備,投向東吳,也不過是奉命行事,走走過場罷了。
為什么周瑜更傾向于殺呢?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特點了。
與公與私來說,他都要消滅這個對手的。為吳國計,要殺他,為個人計,他也要殺他。嫉妒是人類的與生俱來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許一個事事料定自己,處處勝過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雙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設(shè)法使己方的力量勝過彼方。
如何達(dá)到這個目的呢?一種辦法,是處于弱勢一方的,使自己強大起來,超過原來的強者;一種辦法,是使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勢者還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為一種力量。由于失去競爭對手,天下唯我獨尊,再弱之勢,也就成為強勢了。
這后一種行為,是很具有東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頭趕上,在競爭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強,和足者齊步同進(jìn)。而是我敗讓你也敗,我窮你也別富,我不行,咱們一塊不行。所謂保護落后,所謂平均主義,所謂吃大鍋飯,所謂出頭的椽子先爛,所謂鞭打快牛,從本質(zhì)上講,都是損有余來補不足,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就是這種汰強存弱的落后競爭方式,使歷史停滯不前。
因為在長期封建等級社會中,中國人缺乏公平競爭的客觀條件和心理機制,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強,都抱著《三國演義》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滅掉對手的減法,從不抱著“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減法,莫過于把對手從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過于“喀嚓”一刀。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常常沒有什么游戲規(guī)則,多憑不正當(dāng)手段而獨霸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有了這句名言,周瑜從此不僅在文學(xué)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家喻戶曉的,無絲毫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其實,社會的進(jìn)步是建筑在公平的競爭上的,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有,我要比你更有。在同一條跑道上,不是靠使絆子扳倒別人,奪得第一,而是靠光明磊落的競爭,走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勝利。而紀(jì)錄也只有在這樣你追我趕的局面下,才能打破。如果“既生瑜,何生亮”,只你老哥一個,你會是永遠(yuǎn)的冠軍,但紀(jì)錄也永遠(yuǎn)停滯在那兒了。
說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競爭的意志,你有必勝的把握,你還用得著去嫉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