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懽帖睦爾:1333-1368年在位,名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元明宗和世梀長子,寧宗懿璘質(zhì)班兄,性格堅忍。寧宗死后 即位,在位36年,恢復科舉,編修三吏;沉溺嬉戲,朝綱紊亂;大行賞賜,入不敷出;大敵當前,君臣離心;內(nèi)憂外患,疲于應付;國破逃亡,后病死,終年51 歲。死后葬處不明,謚號順帝,廟號惠宗。
元順帝身世之謎 順帝是元代最后一位皇帝,在位36年,有關(guān)他的身世和經(jīng)歷眾說紛紜。蒙古的武功一度震驚世界,改變了整個亞 洲甚至歐洲大部分地區(qū)的格局。然而,元朝統(tǒng)治中原卻不過百年時間,堪稱 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奇事。元朝一共有11個皇帝,第一個皇帝為元世祖忽必烈,在位 34年。忽必烈之后,九個皇帝一共只經(jīng)歷了38年。這期間,政治陰謀和宮廷斗爭層出不窮。最后一個元順帝,卻在位36年。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
元順帝妥懽 帖睦爾為元明宗長子。元文宗時,他成為宮廷政治的犧牲品,先后被流放到高麗(今朝鮮北部)和靜江(今廣西桂林)。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帖睦爾 交了好運,被權(quán)臣迎回大都即位為帝,時年13歲。即位之初,元順帝受制于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的家族勢力(元朝的皇后掌握有戶口錢糧,有專設的下屬職官,代表 她出身的門系之利益), 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 。因為無所事事,元順帝讀了不少漢書,這使他成為元朝皇帝中唯一一個對漢文化有所了解的皇帝。他有著相當 的科技知識和才能,曾自制金童玉女自動報時器,還有頭眼爪尾自行轉(zhuǎn)動的龍舟。后來,元順帝又被立他為帝的權(quán)相伯顏挾制。甚至在元順帝15歲時,伯顏當面將 他的皇后(另一被伯顏清算的權(quán)臣燕帖木兒之女)牽出處死。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此時的元順帝年紀雖幼,卻頗有心計,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卻在等待時機,蓄勢 待發(fā)。七年后,元順帝20歲,利用伯顏的侄子脫脫發(fā)動政變,將伯顏及卜答失里流放,這才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大權(quán)在握后,元順帝以脫脫為相,力圖革新朝 政。復行科舉,親試進士,詔修遼、金、宋三史,頒《至正修格》,印行至正交鈔,治理黃河。然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始終以高壓及歧視政策統(tǒng)治漢人,輕視儒 生。所以,元朝所面臨的對中原的統(tǒng)治,始終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不穩(wěn)定局面,并且逐步惡化,民變蜂起。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事。此時的元順帝, 內(nèi)部掣肘于皇太子和皇后奇氏,外部各地方將領(lǐng)又擁兵自重,回天無力,局面終至土崩瓦解。
后世傳說,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宋恭帝趙顯的兒子。此事, 正史 上并沒有確切的記載,可能與皇家的忌諱有關(guān)。但諸如《遺事歌》(明洪武年間余應撰)、《宋稗類鈔》(清初潘永因編)、《宋人軼事匯編》(清丁傳靖輯)等明清的稗史中卻說得有鼻子有眼。 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中小學語文閱讀寫作培訓</a>
宋恭帝趙顯與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是 父子關(guān)系 嗎?傳說 是! 但有好多種不同或相似的說法。
傳說之一:合尊法師(宋恭帝)已成為薩迦派的高僧,一次,元朝皇族趙王造訪薩迦寺院,見他年老孤單,頗為同情,便留下一西域女子與他為伴(薩迦寺地位重 要,與元代皇族往來頻繁,至今寺內(nèi)還保留著元朝廷給薩迦地方官員的冠帶、印璽、封誥、服飾,以及宋、元以來的佛像、法器、瓷器等等。元朝皇族趙王的地位僅 次于皇帝,到過薩迦寺是可信的,送女子陪伴合尊法師也是小事一樁)。
不久,宋恭帝與西域女子奉詔遷居甘州山寺,就是今張掖大佛寺,始 建于西夏,原名迦葉寺,又叫十字寺,俗稱大佛寺,據(jù)說蒙古唆魯禾貼尼別吉太后曾住在大佛寺,生下大元帝國的開國君主 元世祖忽必烈?!对?順帝紀》 載, 至元元年(1335年)三月,丙申,中書省臣言: 甘肅甘州路十字寺奉安世祖皇帝母別吉太后于內(nèi),請定祭禮。 從之。 皇太后在此停柩奉安,可見該 佛寺也非同一般。1320年,西域女生下一子。其時,尚未登帝位的元明宗周王孛兒只斤和世悚巡行至宋恭帝居住的甘州山寺,見山寺之上有龍紋五彩神氣,于是 下令隨行官員入寺訪查,得知山寺之中別無他物,只有一小兒剛剛出世。元明宗正好無子,得此消息大喜,以為是世祖轉(zhuǎn)世,當即收養(yǎng)此子,賜名妥懽帖睦爾,他就 是后來元代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傳說之二:宋恭帝與西域女子罕兀魯( 哈剌魯 部族的女子,元史也記作 罕祿魯 ,唐代稱 葛邏 祿 )奉詔從西藏的薩迦寺轉(zhuǎn)移到河西甘州大佛寺,此時還是 周王爺 身份的元明宗曾被貶到河西,一次巡遊到大佛寺,見罕兀魯頗有姿色,于是將她霸占,此時 罕兀魯已有身孕,后來生下妥懽帖睦爾,即元順帝。此事曾被元明宗的弟弟元文宗孛兒只斤帖睦爾和明宗皇后八不沙所大肆宣揚,鬧得朝野皆知,是真是假,撲朔迷 離。
傳說之三:元順帝的母親未入宮之前曾經(jīng)去過西藏,待了幾個月,向合尊法師(宋恭帝趙顯)討教過佛學,成為合尊法師的女弟子。后來 陰錯陽差,皇帝招她入宮,不久已有身孕,生下一子,就是后來的元順帝。人們懷疑元順帝是其母在西藏的薩迦寺懷上了合尊法師的 佛胎 后才入宮的,因此說元 順帝就是宋恭帝的兒子。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傳說之四: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宋恭帝被元世祖忽必烈招為駙馬(其實是把信伊斯蘭教的阿爾斯蘭汗的裔 孫女罕祿魯公主許配給宋恭帝),第二年生了長子普完。忽必烈為消除后患,讓宋恭帝與公主等親屬到西藏薩迦寺學佛,后又將他們轉(zhuǎn)移河西甘州。元延祐七年 (1320年)元明宗作為周王時,奉旨出鎮(zhèn)云南,因不受詔而逃往西北沙漠,帳篷與趙顯的住處相近,一天夜里,忽聽外面有笙歌之聲,便走出帳外,只見對面帳 篷上有火光從天而降,第二天詢問,才知道是公主夜間生了一個兒子。心想這個孩子將來必有大貴,而自己尚無子嗣,就請求由他養(yǎng)育,趙顯和公主因想到已被流放 在沙漠,一生不可能再回中原,由周王養(yǎng)育或許會更好,便答應了他。周王為這個孩子起名為妥懽帖睦爾,就是后來的元順帝。洪武間正和人余應(號虛庵)曾作 《遺事歌》一首,說的也是這件事。
傳說之五,見《元史演義》 第四十四回: 卻說文宗天歷三年,改元至順。其時明宗后自漠北返京,文 宗迎居宮中, 懿璘質(zhì)班年才五歲,系明宗嫡子,乃八不沙皇后所出。還有一子名妥懽帖睦爾,一作托嘆特穆爾,比懿璘質(zhì)班年紀較長,其母名叫邁來迪,相傳邁 來迪系北方娼婦,前宋恭帝趙顯,被虜至京,受封瀛國公,趙顯安居北方,平日無事,未免尋花問柳,適見邁來迪姿容韶麗,遂與她結(jié)成外眷,產(chǎn)下一子,便是妥懽 帖睦爾。嗣后趙顯病歿,邁來迪華色未衰,被明宗和世悚所見,納為侍妾,載與同歸。妥懽帖睦爾隨母入侍,子以母貴,居然為明宗長子。
在 野史 中還有一節(jié):《宋人軼事匯編》(清丁傳靖輯)一書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余應的 雖因浪子失中國,世為君長傳無窮 詩句。意思是說,南 宋王朝雖被西湖的熏風歌舞所斷送,小皇帝趙顯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指元順帝)。據(jù)說,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余應的詩后,去觀看歷代帝王像,見到元順帝的 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 難怪元順帝一點也不像元朝的歷代帝王,而酷似宋太祖。
元順帝是否真是宋恭帝的兒 子,在正史并無明確記載,但從正史上可以查到些什么呢?據(jù)《元史 順帝紀》載: 順帝名妥歡帖睦爾,明宗之長子,母姓罕祿魯氏,名邁來迪,郡王阿兒斯蘭之 裔孫也。 及明帝北狩,過其地,納罕祿魯氏。延祐七年四月丙寅,生帝于北方。 考,葛邏祿部,唐代稱 葛邏祿 ,元代文獻稱 哈剌魯 ,也叫作 罕祿 魯 、 合兒魯 ,《元史》記載,葛邏祿部首領(lǐng)阿兒斯蘭汗(突厥語 獅子汗 )于1211年投奔成吉思汗,歸順蒙古國,被封為阿兒斯蘭郡王。葛邏祿為突厥 諸部之一,也是今哈薩克的族源之一。后來,葛邏祿與東來的回紇及西來的祥窘等部聯(lián)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宣布伊斯蘭教為 國教 。元順帝的母親 罕祿魯 邁 來迪 信奉伊斯蘭教,是 回部女子 是可信的。
在《元史 順帝紀》中有一段不容忽視的重要記載: 及明宗崩,文宗復正大位。至順元年四月辛丑,明宗后八不沙被讒遇害,遂徙帝于高麗,使居大青島中,不與人接。越一載,復詔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時,素謂其非己子,移于廣西之靜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明宗死,其弟文宗復辟,至順元年(1330年)四月,明宗皇后(文宗的嫂嫂)八不沙遭讒言陷害而死,于是就將妥懽帖睦爾(文宗的侄 子,后來的元順帝)流放到高麗的大青島上,不得與外人接觸。第二年,再次詔告天下,說元明宗住在朔漠的時候,經(jīng)常說妥懽帖睦爾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因此又 把他(從高麗)轉(zhuǎn)移到廣西的靜江(今桂林)流放。根據(jù)《元史》的這段記載,披露元順帝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元文宗時既是 復詔天下 ,僅從 復 字看 來,在此之前已經(jīng)炒作過多次了。此 復詔天下 之 詔 乃出自漢族學士虞集之手。
順帝即位后,想繼續(xù)任用在江南老家 病休 的虞集, 有人提到當年那份詔書, 順帝不懌曰: 此我家事,豈由彼書生耶! 。《元史 順帝紀》載,至元六年六月丙申詔曰 乃構(gòu)邪言,嫁禍于八不沙皇后,謂 朕非明宗之子 。另據(jù)《續(xù)通鑒 元紀二十六》載,至元六年六月,丙申,詔廢文宗廟主,遷太皇太后鴻吉哩氏于東安州安置,放雅克特古斯于高麗,詔曰 自武宗 升遐,太后惑于憸慝,皇考出封云南。英宗遇害,皇考以武宗之嫡,逃居沙漠, 謂朕非明宗之子 。看來順帝本人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既不便肯定,也不予辟 謠,就連自己的叔叔將此家事 播告中外 也并不在乎。
由此,元明宗曾 逃據(jù)沙漠 ,順帝之母是 回部女子 ,且 帝生于北方 ,且不是明宗的親生,可以說有史料依據(jù)。但他的親生父親是誰,正史中卻諱莫如深,大概皇族內(nèi)也有難言之隱吧!
《元史》載,至正十二年,河南一帶的起義軍以趙宋后裔瀛國公長子完普作為復宋滅元的旗幟。為此,元監(jiān)察御史徹徹帖木兒等奏稱: 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 故號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 帝從其言 。《續(xù)通鑒 元紀二十七》亦載: 至正十二年五月庚辰,監(jiān)察御史徹徹 特穆爾等言: 河南諸處群盜,輒引亡宋故號以為口實。宜以瀛國公子和尚趙完普及親屬徙沙州安置,禁勿與人交通。 從之。 宋恭帝有個兒子趙完普也當和尚, 由此也可以肯定,起義軍以趙完普為旗幟反元,而 野蠻 的風雨飄搖的蒙元地方政府不是將趙完普及其親屬干脆殺掉,而是特意奏請皇帝, 徙沙洲安置 ,即從 張掖遷移到更邊遠的佛教圣地敦煌,且 帝從其言 。這種異乎尋常的程序和 仁德 措施的背后恐怕也能透射出元順帝的某種隱情。
另據(jù)東 方民族網(wǎng)《大元蒙古史》(原作陳瑞贊),宋丞相陳宜中的侄子陳萍(蒙古名 輦真吃喇失思 )奉詔給事宋恭帝(合尊法師),精研密教經(jīng)、律、論,通解諸番譯 語,在帝師左右,歷事五朝。至大、延祐間以大司徒領(lǐng)土蕃宣慰使事,加銀青榮祿大夫,宣政、延慶、會福三院使。由此推斷,宋恭帝出家后,仍有一個 服務班 子 伺候著,宋恭帝帶親屬、娶妻、收女徒都是教規(guī)允許的,也是有機會的,生育后代也是正?,F(xiàn)象。喇嘛教僧人,除黃教喇嘛嚴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許結(jié)婚生 子。更何況宋恭帝出家時,黃教派的開山祖師爺宗喀巴(1357-1419年)還尚未出世呢!《續(xù)通鑒 元紀二十二》載,致和元年(1328年)冬十月, 敕: 天下僧道有妻者,皆令為民。 可見當時喇嘛娶妻生子亦屬平常,他們與當年西天取經(jīng)的唐僧可大不相同了。
宋恭帝一生的經(jīng)歷,在中 國歷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他經(jīng)歷了屈辱坎坷和辛酸的不幸,然而,就歷史作用而言,他卻為增進漢、蒙、藏、回等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史傳宋 恭帝與元順帝是父子關(guān)系,盡管不少學者認為此說不可靠,但這一 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的傳說的本身,就為兩朝末代帝王又增添了一份濃郁的傳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