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誡是著名的土木建筑專家、建筑理論專家。他曾擔任北宋的將作監(jiān),主要負責宮室、城郭、橋梁、舟車營繕事宜。
《營造法式》: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為歷朝歷代古建筑建設標準的重要參考。
完成中國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寶《營造法式》 1035年,李誡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李南公,在北宋王朝為官六十年,清正廉明,其兄曾任至龍圖閣直學士。
李誡從小頭腦就聰明,天賦異稟,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受家庭的熏陶,又養(yǎng)成了他好學的品格。他從小喜歡讀書,并得到父母喜愛,父母搜集各種書籍,以供他閱讀。勤奮的學習和淵博的知識,造就了李誡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精于書法,篆、籀、草、隸,皆入上品,據(jù)說他家藏的幾萬卷書中,有好幾千卷是他親手抄錄的。他曾經(jīng)用小篆體書寫《重修朱雀門記》一文,被朝廷下旨雕刻于朱雀門下。他在繪畫上也頗有造詣,深得古代名家的筆法。他所畫的《五馬圖》,竟然連長于繪畫的宋徽宗也稱贊不已。書法與繪畫創(chuàng)作賦予他理解獨特的藝術心得:既注重美感,又突出真實感。然而,李誡的志向卻是在建筑設計方面,后來他就把這種藝術心得充分地發(fā)揮在建筑工程上,從而使他的成就突出地表現(xiàn)在建筑學方面。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李誡的父親李南公時任河北路轉運副使。受父親派遣,李誡入京進獻表章、物產(chǎn),于是被恩補為郊社齋郎,并擔任曹州濟陰縣(今山東曹縣西北)縣尉。這份差使雖不是他的專長,也取得了一定的政績。
八年后,即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李誡調到開封將作監(jiān)擔任主簿一職,專門管理宮殿、城郭、橋梁、邸第、房舍、道路等土木工程的建設,英雄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任職于將作監(jiān)的13年中,他主持營建了不少宮廷建筑,如五王邸、朱雀門、景龍門、九成殿、太廟、欽慈太后佛寺等,都是精巧華麗的建筑,也監(jiān)造了一些官府公用的房屋,如辟雍、尚書省、開封府廨、班直諸軍營房,規(guī)模都很大。這些工程的修建使得李誡脫穎而出,官職也不斷提升: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升將作監(jiān)丞,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升將作少監(jiān)。次年外放,數(shù)月后又內(nèi)調為將作少監(jiān)。辟雍造成后,又升任將作監(jiān)。同時,他也贏得了宋徽宗的信任。如崇寧四年(1105年),庫部員外郎姚舜仁建議在開封南偏東的方位修建明堂,并繪制了圖樣,宋徽宗特命李誡參加明堂圖樣的審查工作。后來二人合作,進一步完備了明堂圖。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李南公去世后,李誡返回故里丁憂。當時,皇帝親自賞賜錢財百萬辦理喪事,以示優(yōu)待。李誡以御賜而不敢推辭,但是請求施舍給寺院進行佛像的建造。由此可見李誡樂善好施性情之一斑。服喪之后,赴虢州(今靈寶)擔任知州一職。
北宋王安石變法以前,朝廷一直奉行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大批農(nóng)民乃至一些中小地主都喪失了土地,許多中小工商業(yè)者也面臨破產(chǎn)。這不僅加劇了國內(nèi)階級矛盾,而且使得國家賦稅來源日益萎縮。另外,遼和西夏不斷騷擾北宋政權,國家戰(zhàn)事連綿,軍費開支浩大,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致使北宋政府財政拮據(jù),出現(xiàn)了巨額的虧空。為了挽救政治、經(jīng)濟危機,宋神宗于熙寧二年(1069年)初起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革新。
王安石新法的主要內(nèi)容在于 理財節(jié)用 和 整軍強兵 ,其目的是想在不增加人民負擔的前提下,通過適當限制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一些利益,以緩和社會危機。當時,由于政治腐敗,統(tǒng)治者大興土木,建造了不少宮殿、苑囿、府第、官署和寺觀等,耗資巨大。另外,各項工程的建造規(guī)模、建筑材料和工時定額等都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既造成了損失浪費,也使得一些官吏趁機貪污舞弊,中飽私囊。在人力、財力、物力都很困難,而統(tǒng)治階級的要求日趨鋪張豪華的情況下,為防止貪污浪費,同時保證設計、材料和施工的質量,以更好地滿足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熙寧年間(1068 1077年),朝廷下令由將作監(jiān)編修《營造法式》一書。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名師改作文(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易優(yōu)作文評分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系統(tǒng)。
經(jīng)過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的時候,《營造法式》首次編成,稱為《元祐法式》。不過宋哲宗非常不滿意,并于紹圣四年(1097年)敕令當時擔任將作監(jiān)丞的李誡予以重新編修。
李誡并非出身科舉,而是由父蔭補官進入仕途的,他的官職主要靠工作實績而步步上升。在將作監(jiān),由主簿而丞(中層官員)、而少監(jiān)(副首長)、而監(jiān)(首長),多因完成重大工程而得以升遷。他是一個實干家,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內(nèi)行。當他接到敕命編修營造法式時,已在將作監(jiān)工作了六年,主持過像五王府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jīng)驗。所以他在《新進營造法式序》中敢于批評過去那些主持工程的官員往往是外行,笑那些不懂技術的官員,連用 材 來確定房屋尺度這個基本法則都不知道,卻用斗來作為長度標準。難怪建筑業(yè)的積弊不能消除,也無法進行有效的檢察。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李誡在仔細研究了《元祐法式》以后,他認為:元祐本的《營造法式》只錄有建筑材料的各種形狀,卻不包括原料的設計加工制度,而且其間工料太寬,缺乏 定的建筑設計、施工等方面的技術規(guī)范要求,所以臨時無法考據(jù),可謂是一紙空文,難以行用。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使命,李誡一方面廣泛參閱前人的《考工記》《唐六典》《木經(jīng)》等有關建筑方面的史書和專著,認真吸收其精華;另一方面非常重視當時工匠的實際經(jīng)驗。在編寫過程中,他特地訪問了數(shù)百名從事建筑的工匠,以匠為師,同他們一起講究規(guī)矩,分析比較各種建筑營造方法的優(yōu)缺點,努力找出構件尺寸之間的相互比例關系,以期制定出科學的規(guī)范制度。
可以說,李誡所編修的《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寶貴建筑經(jīng)驗的結晶。再加上他自己的親身體會和辛勤工作,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這部建筑學著作終于大功告成。
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作文點評、作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自紹圣四年(1097年)開始,到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書稿,《營造法式》編修歷時四年。崇寧二年(1103年),宋徽宗將此書頒行天下,從此國內(nèi)建筑工程有了統(tǒng)一的標準。
三年之后,李誡又提出要在京師以外地區(qū)推廣,用小字刻版刊印,作為朝廷敕命通行的文本發(fā)至各地遵照執(zhí)行。這個請求得到宋徽宗的批準,于祟寧二年(1103年)刊印了這部《法式》。直到宋室南遷,政治中心易地,平江知府王喚還在蘇州重印此書,以應工程之需,這也從實踐方面證明了此書的廣泛適用性。
建筑技術律令 《營造法式》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由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付梓刊行,頒發(fā)天下,成為當時通行全國的建筑工程法式。李誡一生曾有多方面的著作,但均已散佚失傳,只有他奉旨編修的《營造法式》一書得以留存?!稜I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
《營造法式》是宋朝政府發(fā)布的技術法規(guī),其內(nèi)容是建筑工程中必須執(zhí)行的技術性條款,也就是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 法式 二字的解釋為: 在宋代官方文件中用得相當普遍,有律令、條例、定式等含義同,凡事有明文規(guī)定或成法的都可稱之為法式。 《營造法式》的編寫方式很像我們現(xiàn)代的標準。第一部分首先規(guī)范術語;第二部分是十三個不同工種的任務和技術規(guī)范;第三部分是不同工種的勞動定額和施工質量;第四部分是各類型建筑圖樣。
該書共三十四卷,另有《目錄》一卷、《看詳》一卷。正文總計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其中的三百零八篇三千二百七十二條是總結工匠的實際經(jīng)驗而成,約占全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稜I造法式》全書三十六卷,三百五十七篇,三千五百五十五條。其分五大部分,即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圖樣。名例部分對建筑名詞術語作了解釋,對部分數(shù)據(jù)作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定,糾正了過去一物多名、方言土語等謬誤。他還總結了施工的實踐經(jīng)驗,制定了各項工程制度、施工標準、操作要領等,對各種建筑材料的選材、規(guī)格、尺寸、加工、安裝方法都一一加以詳盡的記述,堪稱為古代建筑的一部百科全書。書中所講的水平直尺的原理和構造,已接近現(xiàn)在的水準儀,說明當時的測量技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油漆涂料部分的記述,對今天發(fā)展涂料工業(yè)仍有參考價值;琉璃構建的釉料配方及燒制方法,至今我們?nèi)栽谘赜?。
其中第一、二兩卷是對土木建筑名詞術語的考證及定額的計算方法;第三至第十五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等十三個工種的制度,說明每一工種的選材、加工方法及各構件的相互關系和位置;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規(guī)定了各工種的勞動定額;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規(guī)定了各工種的用料定額;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是圖樣??v觀全書,綱目清晰,條理井然?!稜I造法式》的編修來源于古代匠師的實踐,是歷代工匠相傳,經(jīng)久通行的做法,所以該書反映了當時中國土木建筑工程技術所達到的水平。它的編修上承隋唐,下啟明清,對研究中國古代土木建筑工程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營造法式》按內(nèi)容可以分做名例(一卷、二卷)、制度(三卷到一五卷)、功限(一六卷到二五卷)、料例(二六卷到二八卷)、圖樣(二九卷到三四卷)五個部分。其中,《營造法式》用很大的篇幅(十三卷)列舉了各種工程的制度,包括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窯作共十三種一百七十六項工程的尺度標準以及基本操作要領,類似現(xiàn)代的建筑工程標準作法。這一部分突出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工人的卓越才能和中國古代建筑的高度技藝水平。
規(guī)定建筑等級,按質量高低進行分類,有利于區(qū)別對待,控制工料,節(jié)制開支,特別在建筑量較大的情況下,更需要這種分類?!斗ㄊ健分须m未明確列出建筑分類,但從各卷所述內(nèi)容可以看出實際上官式建筑有三類:第一類:殿閣。包括殿宇、樓閣、殿閣挾屋、殿門、城門樓臺、亭榭等。這類建筑是宮廷、官府、廟宇中最隆重的房屋,要求氣魄宏偉,富麗堂皇。第二類:廳堂。包括堂、廳、門樓等,等級低于殿閣,但仍是重要建筑物。第三類:余屋。即上述二類之外的次要房屋,包括殿閣和官府的廊屋、常行散屋、營房等。其中廊屋為與主屋相配,質量標準隨主屋而可有高低。其余幾種,規(guī)格較低,做法相應從簡。
這三類房屋在用料大小、構造上、建筑式樣上都有差別:用料方面,殿閣最大,廳堂次之,余屋最小?!斗ㄊ健芬?guī)定房屋尺度以 材 為標準, 材 有八等,根據(jù)房屋大小、等第高低而采用適當?shù)?材 ,其中殿閣類由一等至八等,均可選用,廳堂類就不能用一、二等材,余屋雖未規(guī)定,無疑級別更低對于同一構件,三類房屋的材用料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
在構造上,殿閣的木架做法和廳堂不同,殿內(nèi)常用平棋和藻井把房屋的結構和內(nèi)部空間分為上下兩部分:平棋以下要求宏麗壯觀,柱列整齊,柱高一律,內(nèi)柱及內(nèi)額上置內(nèi)槽斗拱以乘天花,殿內(nèi)專修華美;平棋以上因被遮蔽,無需講究美觀,但求堅牢即可,所以采用 草架 做法,摶、袱不必細致加工,枋木矮柱可以隨意支撐,以求梁架穩(wěn)固。
廳堂,一般不用平棋藻井,內(nèi)柱皆隨屋頂舉勢升高,主外側短梁(乳袱、三椽袱等)插入內(nèi)柱柱身,使木架的整體性得到加強,斗拱較簡單,通常只用斗口跳、四鋪作,但也用至五鋪作、六鋪作者。為了美化室內(nèi)露明梁架,梁、柱、摶、枋等交接處用拱、斗、駝峰等作裝飾。關,余屋,書中并無專論,僅從零星敘述中推測有兩種情況:殿閣的廊屋,為了配合主殿,規(guī)格較高,可置鴟尾,用斗拱;一般余屋如官府廊屋,常行散屋、倉庫營房等,則用柱梁作、單斗只替和把頭絞項作等做法。在建筑式樣方面,殿閣多用四阿殿與九脊殿屋頂面闊達十一間,如有副階則成重檐,斗拱出跳多至八鋪作。
屋面用瓦尺寸大,可用琉璃瓦與青緄瓦,正脊壘瓦可達37層。屋面或用筒瓦、或用板瓦作蓋(如板瓦作蓋則檐口用重唇板瓦和垂尖花頭板瓦),正脊用獸而不用鴟尾。
從《法式》的內(nèi)容來考察,除了前述拼柱法以外,還可以在書中找到一些做法在江南很流行而在北方則很少見到,例如竹材的廣泛使用, 串 在木架中的重要作用,上昂的應用等。
《法式》竹作制度敘述了種種竹材用法:竹笆可代替望板;窗子上下的隔墻、山墻尖、拱眼壁等可用竹笆墻(稱為 心柱編竹造 , 隔截編道 ,這種墻在江西、安徽的明代建筑上仍被使用);殿閣廳堂的土坯墻每隔三皮土坯鋪一層竹筋,稱為 攀竹 用以加強墻體;竹子辟蔑編網(wǎng),罩在殿閣檐下防鳥雀棲息于斗拱間,稱為 護殿檐雀眼網(wǎng) ,這是后來用金屬絲網(wǎng)罩斗拱的先例;用染色竹篾編成紅、黃圖案和龍鳳花樣的竹席鋪在殿堂地面上,稱為 地面棋文覃 ;也可用素色竹篾編成花式竹席作遮陽板,稱為 障日 ;在壁畫的柴泥底子里,還要壓上一層篾作加固層;施工時的腳手架(稱為 鷹架 )和各種臨時性涼棚,也多用竹子搭成。這些情況表明竹材在汴京用得相當廣泛,即使在宮廷中,也不比江南遜色。竹子盛產(chǎn)于中國南方,很早就用作生活器具和建筑材料,北宋咸平二年王禹在湖北所建黃崗竹樓即是著名的例子。汴京宮廷建筑大量使用竹材,使之帶有濃厚的南方建筑色彩。
串 這一構件在《法式》廳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聯(lián)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這和江南常見的 串斗式 木架中的 串枋 和 斗枋 的作用是相同的。例如,貫穿前后兩內(nèi)柱的稱 順袱串 (與梁的方向一致);貫穿左右兩內(nèi)柱的稱 順身串 (與檁條方向一致);聯(lián)系脊下蜀柱的稱 順脊串 ;相當于由額位置承受副階椽子的稱 承椽串 ;窗子上下橫貫兩柱間的稱 上串 、 腰串 、 下串 。這些串和闌額、由額、襻間、地袱等組成一個抵抗水平推力(風力、地震力等)的支撐體系,使木構架具有良好的抗風、抗震能力,若以此和串斗式木構架比較,不難看出其間的相似之處。大量的出土明器證明東漢時廣東一帶已盛行串斗式建筑,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所示建筑圖案中也有腰串加心柱做法,和《法式》很接近。至今江西、湖南、四川等的農(nóng)村,仍采用串斗構架建造房屋,二千年間一脈相承,說明了它的存在價值。
我國古代的技術書籍,多重文字,很少圖樣。而《營造法式》不僅內(nèi)容十分豐富,而且附有非常珍貴的建筑圖樣,開創(chuàng)了圖文并茂的一代新風。附圖共占六卷,凡是各種木制構件、屋架、雕刻、彩畫、裝修等都有詳細圖樣。這些圖樣細膩逼真,豐富多彩。其中既有工程圖,也有彩畫畫稿,既有分件圖,也有總體圖,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工程制圖學和美術工藝的高度水平。這些圖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理解文字表達的內(nèi)容,而且可以使我們從中看出當時建筑藝術風格。
斗栱結構 是《營造法式》提出的又一項重要的標準化成果。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先人采用的斗栱結構中把標準化的基本原理 通用性、互換性、模塊化、系列化 以及零部件標準化等都做到了極其完美的程度。古代建筑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 斗栱 。它是由 斗 形木塊和 弓 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性,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
斗栱結構起源于漢代崖墓、石室、石闕和明器。到了宋代已經(jīng)發(fā)展到非常成熟。但是歷史上最開始有文字詳細記載形成了標準并繪制成 工程圖樣 的斗栱結構應屬于李誡的《營造法式》。他把斗栱稱為 輔作 。斗栱結構是力學原理和建筑結構完美結合的典范,同時還肩負著體現(xiàn)封建禮制的重要功能,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元素符號,也是中國建筑史上重要的標準化成果之一,為各國學者所贊嘆。
作為斗拱上重要構件的這兩大昂類,只有在江南才能全部看到,而在北方這么多唐、宋、遼、金以至元代建筑中,卻只見下昂而未見上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補間鋪作在下昂后尾下有一斜料,形如上昂,但作為附加的裝飾物,不具上昂的作用,故不能視為真正的上昂)。宋代上昂遺物,蘇州一地即有兩處:其一,玄妙觀三清殿內(nèi)槽斗拱兩側;其二,北寺塔第三層塔心門道頂上小斗八藻井斗拱。這兩處上昂時期略晚于《法式》,都是南宋前期之物。上昂遺規(guī)還可見于江南明代建筑。
有趣的是:北方唐、宋、遼、金建筑上雖然不用昂,但到明代,北京宮殿、曲阜孔廟等處官式建筑的外檐斗拱后尾,卻仿上昂形式,斜刻兩條平行線,并仿昂頭式樣刻作六分頭,仿契式樣刻作菊花頭。這種上昂遺意,直到清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而六分頭、菊花頭則始終保留著,一直延續(xù)到清末。這仿上昂之風來自何處?是否有兩種可能:一是中原一帶《法式》上昂作法的傳統(tǒng),到元代為了省事,簡化為斜畫兩條平行線,在晉南芮城永樂宮純陽殿與重陽殿上即有這種例子,以后這種做法又傳到北京;二是明成祖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江南的工匠把上昂的做法帶到了北方,發(fā)展成上述仿上昂的式樣。此外,《法式》上昂制度中所述 連珠斗 在北方未見實例,蘇州虎丘云巖寺塔第三層內(nèi)槽斗拱上用了這種斗,是早于《法式》百余年的遺物。
《營造法式》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雖然基本上是一部經(jīng)驗性的總結,但它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在一些重大的建筑科學問題上,它遠遠地走在當時世界的前列。書中對于各種木構建筑部件的大小尺寸,都給出了具體而明確的數(sh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有許多與現(xiàn)代的建筑學、材料力學的原理相符,而在時間上則要早得多。例如,一根圓柱形的木頭,如何從中截取矩形的梁,使其既堅固又不會浪費材料呢?李誡把技術要求和藝術要求加以綜合考慮,規(guī)定了梁的橫斷面高度與寬度的比為3:2。對于這個問題,比李誡晚三四百年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 芬奇,比李誡晚四五百年的近代力學的奠基者伽利略,都曾加以研究,但均未達到李誡的水平。
《營造法式》對后世建筑的影響 《營造法式》于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頒行。崇寧二年(1103年)刊行,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重刊。全書共三十四卷,分釋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圖樣等五部分。成為當時官方建筑的規(guī)范。除《營造法式》外,還著有續(xù)山海經(jīng)十卷、續(xù)同姓名錄二卷、琵琶錄三卷、馬經(jīng)三卷、六博經(jīng)三卷、古篆說文十卷。
從唐至宋,中國本土建筑發(fā)生了相當?shù)难葑兒桶l(fā)展,作為處于這一變革時期的建筑技術書《營造法式》,記錄了這一時期建筑技術的階段形態(tài),以及無論在樣式上,還是在技術上,這一時期建筑最顯著的變化。
《營造法式》的現(xiàn)代意義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統(tǒng)治者的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木構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們能在實物遺存較少的情況下,對當時的建筑有非常詳細的了解,添補了中國古代建筑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書中的記述,我們還知道現(xiàn)存建筑所不曾保留的、今已不使用的一些建筑設備和裝飾,如檐下鋪竹網(wǎng)防鳥雀,室內(nèi)地面鋪編織的花紋竹席,椽頭用雕刻紋樣的圓盤,梁栿用雕刻花紋的木板包裹等。
李誡的這部《營造法式》以本身獨一無二的價值,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不僅在宋朝,即使是后世,不僅在國內(nèi),即使是國外,這部著作對于建筑工程技術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元代水利工程技術中關于筑城部分的規(guī)定幾乎和《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完全相同。明代的《營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也吸收了其中的很多內(nèi)容,這是就抽象理論而說,實際應用方面也是如此。南宋以來,不少設計精巧、造型別致、風格古樸的古建筑或者根據(jù)《營造法式》規(guī)程營建,或者在它的基礎上演化,無不受其影響。
據(jù)說,坐落于河南登封少室山上的少林寺古剎中的初祖庵大殿,就是按照李誡的建筑風格設計建造的。這部《營造法式》,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史中的一部珍貴文獻,也是世界建筑史中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巨著。它流傳到西歐、日本后,曾引起當?shù)亟ㄖ绲霓Z動,成為他們研究、學習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工程技術的珍稀資料。
開封 宋都一條街 就是按照《東京夢華錄》和《清明上河圖》等古書古畫提供的樣式,又根據(jù)宋代《營造法式》而精心設計的。街寬四十米,全長四百米,占地面積七萬多平方米。街道兩旁是一片新建的一二層或三四層的各式仿宋的古殿樓閣。這些店鋪也大都起了宋代名字,不少售貨員身著仿宋古裝。街北頭路西矗立著樊樓大酒店,這是一組樓群,由東、西、南、北、中五座古樓組成,形似一朵梅花。
樊樓是北宋時期汴梁的第一家大酒樓。當年的汴京有七十二家酒店,樊樓是首屈一指的。如今樊樓的東樓面臨大街,銷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商品,中心樓陳列樊樓的變遷史,三樓布置為李師師的書齋、琴房和臥室,西樓專作酒樓,可容五百名客人同時暢飲,南樓設置仿宋宮廷住房,這里木雕桌椅,富麗華貴,北樓出售鉆翠寶石、文房四寶等工藝品。樊樓的對面就是龍亭湖,湖面上建有小亭、小橋,熱鬧非凡,是中外游人逍遙游覽之地。
《營造法式》是一部既有科學意義又有實用價值的建筑學專著。這一杰作作為北宋朝廷正式頒行的建筑規(guī)范,其統(tǒng)一的建筑規(guī)格,設計施工制度,工料定額等等,不僅在當時作為官式建筑的標準,而且對后世元、明、清三代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直到近代仍是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
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當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時,曾有一天收到父親梁啟超寄去的一本書,他打開一看,是《營造法式》重印本。梁啟超在寄給兒子前,曾仔細閱讀過此書,他在信中評論道: 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 。
梁思成非常珍視父親寄給他的這本書,在一陣驚喜之后,隨之而產(chǎn)生莫大的失望和煩惱。這部巨著,竟如天書一般,無法讀懂。然而他已看到,父親為他打開了一扇研究中國建筑史的重要的大門。梁思成與后來同是建筑大師的林徽因于1928年3月21日結婚,選擇3月21日,是為了紀念偉大的宋代建筑師李誡,這是宋代為李誡立的碑刻上的唯一日期。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梁思成,創(chuàng)建了東北大學建筑系,并與同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yè)的三位同學成立了建筑師事務所。然而日本的侵略打斷了他作為建筑師和教師的大好前程,不得不離開沈陽到北京任職于一個鮮為人知的機構,這就是中國建筑研究會,正式名稱叫中國營造學社,其創(chuàng)始人是朱啟鈐。正是他在江蘇省立圖書館找到一部珍貴的宋代手稿《營造法式》,便將它重印。發(fā)現(xiàn)這本書,促使朱啟鈐創(chuàng)建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到營造學社中擔任研究部主任,林徽因擔任校理,以此為發(fā)端,開啟了他們的學術生涯,并成就非凡造詣。
1932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兒子出生。他們給孩子起名 從誡 ,希望他能成為李誡這樣的建筑學家,正如四年前選擇婚期時所表現(xiàn)出的對李誡的仰慕。
被《宋史》埋沒的博才科學家 李誡既是一個建筑大師,又是一位藝術家和學者。他編修的《營造法式》是一部建筑科學技術的百科全書,對后世的建筑技術和建筑學具有深遠的影響。李誡不僅在建筑方面頗有建樹,而且在管理方面有著史無前例的貢獻,其編訂的《營造法式》一書既是建筑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引領明清建筑標準近千年,也是管理方面的經(jīng)典,其中有關專業(yè)分工、勞動及物料定額的成本核算思想是人類采用定額進行管理的最早的明文規(guī)定和文字記錄之一。
李誡為人博學多聞,有多方面的才華,他一生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治學著書方面。他生平的著作很多,《營造法式》是他最大的貢獻。此外,他還著有《續(xù)山海經(jīng)》十卷、《續(xù)同姓名錄》二卷、《琵琶錄》三卷、《馬經(jīng)》三卷、《六博經(jīng)》三卷(六博,又作陸博,是中國古代一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游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所以稱為六博,以吃子為勝。其中的古玩法大博,由于是與象棋一樣要殺掉特定棋子為獲勝,是很早期的兵種棋戲,被推論象棋類游戲可能從大博演變而來)、《古篆說文》十卷等。遺憾的是這些著作現(xiàn)今都已經(jīng)失傳,唯一流傳到后世的僅有《營造法式》而已。藝術方面,李誡擅長書畫,尤其擅長畫馬。他的書畫深受書畫行家宋徽宗的好評。僅僅從這些著述的名稱看,就涉及到了地理學、史學、古文字學、音樂、相馬、博彩等。
因其父兄的不佳名聲,李誡成為被埋沒的科學家,《宋史》沒有為他立傳,評價他父親為人是 反復詭隨,無特操,識者非之 ;評價他兄長為 人以為刻薄 。
在今天的開封,總能聞到一股大宋皇朝的味道。特別是在御街,從前這里是宋朝京城南北中軸線的通關大道,從皇宮正門宣德門,向南經(jīng)過朱雀門,直至外城。御街、朱雀門是皇帝舉行慶典與出游的大街和主門。御街寬二百余米,中間為御道,由皇家專用,兩邊是蓄滿荷花的流水,水邊廣植樹木。再外是御廊,店鋪林立其間,可以想象出當時大宋的繁榮景象。
時至今日,這里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朱雀門了,皇城的正南門,以四象中朱雀代表南方而得名。更看不到五侯府、辟雍宮、龍德宮、棣華室、九成殿那些富麗堂皇的建筑,即使有著開封府衙,也小得不似先前的格局。要看,只能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墒?,張擇端依據(jù)的是實景,那實景卻是由人建造出來的。朱雀門就是李誡所建,那些著名的建筑,也都是出自李誡之手。李誡是以實物彰顯了大宋的輝煌。
文物界建筑界發(fā)起整修李誡墓園 李誡墓位于新鄭市龍湖鎮(zhèn)于寨村西約二百多米,他的墓前沒有碑刻題詞,也沒有郁郁蔥蔥的參天古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這里幾乎被鏟平。自1995年以來,當代著名古建筑專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等多名專家和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門負責同志經(jīng)多方協(xié)商,聯(lián)合倡議在河南省新鄭市李誡故里修建李誡墓園,經(jīng)考察制定了墓園整修實施計劃。新鄭市文物管理局先后4次組織人員對墓址進行勘探,探明墓的確切位置,確定了保護范圍。新鄭市政府把墓園規(guī)劃納入城鎮(zhèn)發(fā)展規(guī)劃之中,為墓園提供建設用地一百畝。河南省古代建筑保護研究所承擔墓園設計與修建施工,計劃在墓園內(nèi)整修墓地、修建墓碑和紀念亭等。
2001年,李誡墓公布為新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6日,李誠墓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