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剛從南京來到北京的時候,那是1949年的秋天。
北京的秋天有點涼,但涼也擋不住外鄉(xiāng)人對它的興趣,因為這是一座濃縮著歷史的城市,街道、胡同、店鋪、人家,都像一本厚厚的古籍,耐人仔細尋味。那一份怎么也拂拭不去的陳舊感、古老感,使人覺得蒼涼,更覺得沉重。那時的北京沒有如今人多,走在小巷子里,除了鴿哨,除了飄落的樹葉,除了你的腳步聲的回響,連個人影也見不著,好像時間的鐘擺已經(jīng)凝滯在那里。
北京就是這樣的嗎?我在納悶。有一天,走在東單牌樓那條街上,一家茶葉店的樓上,忽聽一班洋鼓洋號的管樂隊吹吹打打做廣告,使我吃驚得站住了。茶,和薩克管,和架子鼓,應該是很不搭界的。然而,這份淺薄的喧噪,令我對滄桑感的古城有了不同的認識。在我記憶中,上海的茶莊雖在十里洋場,置身鬧市,但唯恐其不古色古香,盡量斯文禮貌,端莊儒雅,盡量商人氣少,書卷氣濃。而古城的茶葉店,卻如此摩登、趨時、市俗化,實在有些令人不解。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北京人的茶趣。后來,才漸漸明白,老北京人對于飲茶之道,和茶葉主產(chǎn)地的南方人那舌尖味蕾的微妙感覺,有著難以調(diào)和的差別?!按笸氩琛背鲇诒本?,就憑這三個字,便大致概括了京城百姓的茶品位。
在我們這個茶的國度里,老百姓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雖排在末尾,但卻是一門最有講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令人心醉的學問,這是其他六宗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不及的。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茶是最能拉近感情距離,增加話語交流的一種幾乎沒有人能夠斷然拒絕的飲料?!澳戏接屑文尽?,我一直以為茶是南方人的鐘愛,其實,1949年到了北京以后,我才知道北方人飲茶之風之釅之濃之香之苦,讓喝慣碧綠碧綠的龍井茶、碧螺春的舌尖一下兩下還真難以適應。后來,我有機會到口外、到塞上、到內(nèi)蒙古,西北人之茶癮就益發(fā)回歸到歷史的飲茶之道。當你騎在馬背上走在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才知道你的身體全靠著走出蒙古包前那磚茶熬出來加了奶又加了鹽的茶湯,才有力氣支撐你走完行程。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1949年的冬天,我參加京郊的土地改革運動,就在海淀藍靛廠一帶,第一次喝到了地道的北京花茶。那時,藍靛廠是真正意義的郊區(qū),走進稍偏遠一點的村莊,往往見土墻上用石灰水畫的大圓圈。初不明何義,后經(jīng)老鄉(xiāng)解釋,方知那是嚇唬狼的。因為狼性多疑,一見白圈,不知深淺,便多掉頭而去。如今,若將當時土改工作組有人受到狼的狙擊事講給那一帶的人聽,一定以為是天方夜譚。
所以,分到各村去的工作人員,一路灌足了挾帶著沙塵的西北風,再加之對狼的提心吊膽,到了老鄉(xiāng)家,坐在熱炕上,喝一盞香得撲鼻的花茶,可以想象是多么滋潤安逸的享受了。
藍靛廠周圍村莊,多為旗人聚居地。他們大都不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因而不能分田分地,但有關政策還是要向他們宣傳的。旗人由盛而衰,雖衰,可還保留著一點盛時余韻。譬如禮數(shù)周到,譬如待客殷勤,客至必沏茶,必敬煙,古風依然。水壺就坐在屋當央的火爐上,整日嘶嘶作響,陽光透過略有水蒸氣的窗戶,有一種朦朧溫馨的感覺。我第一次喝到北京的花茶,就是一位穿著長大棉袍(即使當時也不多見)的旗人老太太親手沏的。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遞在我的手里,眼為之一亮,杯子里還浮著一朵鮮茉莉花,那在數(shù)九寒天里,可真是稀罕物。以前在上海家中,只知綠茶和紅茶,也僅識得綠茶的炒青、瓜片、毛尖和紅茶的祁門、英德、寧紅種種,不知花茶為何物。40年代在南京讀書時,隨著當?shù)赝瑢W去泡茶館,南京人講究“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泡茶、泡澡是人生兩大樂事,這才聽跑堂問:“先生阿要香片?”
香片者,即花茶也。這位曾經(jīng)進過宮,給太后娘娘(我估計為光緒的瑾妃,后來的隆裕皇太后)磕過頭、請過安的老太太,不說花茶,而說香片,這是一種派,一種過過好日子、見過大世面、輕易不肯改口隨俗的自尊。前幾年到臺灣,與那邊的朋友談北京,有人很留戀北京香片,說那一股沁人心脾的氣味至今難以忘懷??此昙o,不用問,30、40年代肯定在北平呆過,屬于在旗老太太那一類的香片茶友?,F(xiàn)在,幾乎沒有人說香片了,“文革”期間,到茶葉店里,連花茶也不說,招呼聲來一兩“高碎”(即高級茉莉花茶碎末的簡稱),服務員也就明白了。花八毛錢,捧回家來,挨批遭斗之余,喝上一杯,也是無言的自我安慰了。
作文網(wǎng)推薦,<a http://www.zequeka.cn>易優(yōu)作文網(wǎng)</a>,中小學生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好幫手
在什么都憑票憑證的年代,只有價廉物美的大眾化茶葉和中國老百姓在一起,真不易。
今人泡茶,誰都會的,用燒開的水或歇開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壺里一沖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較麻煩,一是在爐子上將茶煮來飲用,一是在爐子上現(xiàn)燒水現(xiàn)沏。茶銚、泥爐、燒炭,頗為考究,好水、好茶、好火,更是不在話下。在宋代,皇帝要是賜給誰一封龍鳳團茶,那就是很值得炫耀的光榮。茶稅自中唐德宗年間開征,可見在公元8世紀,中國人就有了飲茶的習慣。
日本的茶道和閩粵一帶的潮汕功夫茶幾乎近似。我見識過茶道的表演,也領教過功夫茶的操作,好是當然的了,但考較起古法來,都有不太講究之嫌。第一是水,第二是火,第三就是茶具了。唐朝的宰相李德裕是貴族出身,生活極其講究。有一次,他的一位部屬到南方去,李德裕托他回程途經(jīng)揚子江中段中游時舀汲一瓶清水,帶回長安供他沏茶。這位部屬因旅途困頓,船過江心,順風下水,舟行迅速,竟錯過了李太尉關照取水的中段中游。船只無法回駛,此人倒也能打馬虎眼,就地舀汲了一瓶回京師交差。據(jù)說,李德裕喝了這長江水煮出來的茶,搖頭不迭,他對這位拆爛污的部屬說,你沒有做成這件事我不怪你,你用中段下游的揚子江水來搪塞我,那就是你的不是了。我真是服了他那靈敏到無以復加的味覺。據(jù)陸羽《茶經(jīng)》“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看來,能將一江之水區(qū)分到如此精細的程度,那舌尖的感覺細胞絕非我等凡人所能有的了。
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view_17.html>蘇州小升初語文閱讀寫作培訓課程推薦</a>。
其實,無水無茶,茶離不開水;同樣,無火也無茶,茶更離不開火。唐代陸羽《茶經(jīng)》下卷第五篇談到用火來煮水的過程,“其沸如魚目,微有聲者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這里的奧竅,就全靠爐火的調(diào)節(jié)了。
宋人蘇軾有一首題名《試院煎茶》的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我今貧病常苦饑,分無玉碗捧蛾眉。且學公家作茗飲,磚爐石銚行相隨。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
蘇東坡的這首詩寫出了茶與火、火與水的關系。為什么火在煎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呢?因為水因熱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魚眼大小。宋龐元英在《談藪》中說:“俗以湯之未滾者為盲湯,初滾者為蟹眼,漸大者曰魚眼。”而講究飲茶的古人則認為,沏茶的水,若是滾過了頭,就“老”了,用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點了。詩中還有一句“貴從活火發(fā)新泉”,所謂“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燒,使水沸騰到一個適當?shù)某潭?,好水好茶的滋味才能夠得以最佳的發(fā)揮。
古人喝茶,是要煮的;現(xiàn)代人喝茶,通常都是沖泡。古人煮茶,還要放進別的什么東西的,也許花茶是更古老的一種喝法呢?!白蛉諙|風吹zhǐ花,酒醒春晚一甌茶”,唐人李郢這首《酬友人暮春寄zhǐ花茶》詩,或可一證。但是,要想喝到茶的純自然品味,當數(shù)綠茶,因為它最接近原生態(tài)。能喝到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或者陽羨、婺源這些有名氣的綠茶,自是口福不淺。其實,“天涯何處無芳草”,有一年在皖南黃山腳下,逛徽式古建筑村落,走得累了,在一農(nóng)家院落里大影壁下歇涼,自然要討口水喝。主人頗知趣,忙汲井水,著小妮子燒開,抓兩把新茶,投入碩大的茶壺中。連連說無好茶招待,但斟上來一盞盞新綠,同樣也喝得齒頰生香,余甘不盡。其實,得自然,得本色,得野趣,便是佳茗。有茶助興,便雌黃文壇,嘲笑眾生,海闊天空,心馳神往起來。
不過,說實在的,我對這種花非花、茶非茶的香片,不是十分熱衷。我更喜愛喝閩北的武夷巖茶、閩南的安溪鐵觀音、臺灣的洞頂烏龍、粵東的鳳凰單樅。記得有一年坐長途大巴行駛在閩粵交界處的山區(qū)公路上,路況不佳,顛簸困頓,饑渴難忍,加之烈日當頭,驕陽似火,酷熱難熬,眾人遂要求在路旁的小鎮(zhèn)歇腳。就在熱得不可開交的那一刻,一小盅燙得不可開交的功夫茶澆入喉間,頓覺暑熱全消、心曠神怡,如蘇東坡詩中所寫“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那樣,竟有飄飄欲仙之感。
蘇軾詩云:“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如果允許說兩句醉話,綠茶似童稚少女,紅茶似成熟少婦,烏龍似介乎兩者之間的鄰家女孩,更嫵媚可愛些。那么,北京人鐘愛的花茶呢,就是打扮得過頭,甚至有點張狂的女郎,倒遮住了本來率真的美。
茶,能醉人,我想,那一天,我是醉茶了。
以茶為友,獲益良多,因為茶是不怎么張揚、不怎么喧鬧,能讓你定下心、沉住氣,是那種淡定自若、若即若離的朋友。在你需要時他總在,在你不需要的時候他隱去。在人的一生中,煙,做過你的朋友,酒,也做過你的朋友,甚至大魚大肉,也曾經(jīng)是你的口腹之好,三月不知肉味,便會作食無肉之嘆。一般而言,抽煙,是二三十歲時的風頭,翹二郎腿,噴云吐霧,快活神仙;喝酒,是四五十歲時的應酬,杯盞碰撞,觥籌交錯,你我不分;但到了六七十歲以后,醫(yī)生會諄諄勸你戒煙,家人會苦苦求你禁酒,并且拿出化驗單來警告你,膽固醇高了,三酰甘油高了。即使無人相勸,隨著年事的增高,這幾項嗜好,都會一一淡出你的視野;到了與煙告別、與酒分手之后,百無聊賴之際,口干舌燥之時,恐怕只有茶陪你度過夕陽西下的余生。而且,它或許是陪你到最后的朋友。應該說,茶是須臾不可或缺的東西,客人到訪,沏茶相待;談天說地,茶最提神;讀書寫作,茶助文思;上班開會,必備者茶。所以,沒有了茶,中國人的生活就不那么完整。
我在劇團呆過,團里的那些老藝人都是老北京,都是花茶愛好者。一上班,先到開水房排隊沏茶。然后你就聽吧,他們喝起茶來所發(fā)出的日本人吃面條的吸溜之聲,此起彼伏,壓倒了政治學習讀報紙社論的聲音。由于他們茶葉的消耗量大,所費不貲,所以,他們都喝那種不是很貴的花茶。雖說開門七件事茶排在末尾,但對老藝人來講,這卻是第一位的需求。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唱著唱著,跟班會送上去一盞茶,戲停下來,讓他潤潤嗓子,這叫“飲場”。藝人離不開茶的程度,可想而知。我在的那個劇團,說唱曲藝的通常都攜有一個半升大小的搪瓷茶缸,茶缸上掛著的茶銹至少有好幾微米厚,足以說明其茶齡之悠久。他們從做徒弟時捧這個茶缸,捧到當師傅,捧到退休養(yǎng)老,捧到賦閑曬太陽??礃幼?,一直要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會撒手。
人的一生,說起來,就是一個加和減的過程。先是加,加到一定年齡段以后,就開始減了,最后減到一無所有為止。煙,會離你而去;酒,會離你而去;甚至老婆、情人、朋友,都有可能離你而去,只有這一盞茶,不會把你拋棄。茶好,好在不囂張生事、不惹人討厭、平平和和、清清淡淡的風格,好在溫厚怡人、隨遇而安、怡情悅性、矜持自愛的品德。在外國人的眼里,茶和中國是同義詞,你懂得了茶,也就懂得了中國。
西洋人好喝咖啡,中國人愛喝茶??Х仁窃趤啛釒ш柟獬浞值姆饰滞恋乩锷L出來的,咖啡豆成熟了以后,紅得十分鮮艷,因為它濃縮了太多的陽光。而茶葉通常都種植在云霧迷漫、空氣濕潤的高山之巔,云蒸霞蔚,雨露滋潤,每個葉片都匯聚著大自然的精靈之氣。喝咖啡的西方人和喝茶的中國人,在感情上,便有外在和內(nèi)向之別;在性格上,便有沖動和斂約之分;在行為上,便有意氣用事和謹言慎行的不同;在待人接物上,西洋人講實際,講率直,重在眼前,中國人講禮貌,講敦厚,意在將來。所以,喝茶的中國人,喝出了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喝咖啡的西方人,也曾有過很輝煌的歷史,但現(xiàn)在有的已經(jīng)消亡,有的不很振作了。
所以說,茶之可貴,在于它能成為我們每個人的終身之友。它那一份沖淡的精神,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盡量禪悟的根諦。一杯在手,在縷縷茶香中,你會暫時把日子的艱窘、工作中的不愉快、家庭的糾葛等等頭疼事放在一邊。學會沖淡,這是茶給我的啟迪。雖然覺悟得太晚了一點,如果按古人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話,悟得晚比不悟終歸要好一些。位同行,就這樣把自己折騰沒了。
所以,要學會飲中國茶,要懂得飲茶的寬容放松之道。君不見茶館里何其熙熙攘攘,氣氛又何其融洽!高談闊論與充耳不聞并存;驢吸鯨飲與徐徐品味同在。偉大的空洞,渺小的充實,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神滿足;昨天為爺今日為孫,此刻為狗他時成龍。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互不干擾。在茶館里,沒有什么一定要領袖群倫的人物,讓大家懾服于龍威之下,你在你的桌上哪怕稱王稱霸,全球第一,宇宙第二,我在我桌上也可以不理你,不鳥你,談不上誰買誰的賬,大家平等。也只有這樣的氛圍,心才能靜得下來,氣才能平得下去,這是只有茶能起到的調(diào)和、稀釋、淡化、消融作用。
如果是酒的話,火上加油,雙方肯定劍拔弩張。因此,以茶代酒,永遠不會胡說八道。以茗佐餐,必然會斯文客氣。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瀟灑,最從容,不斗氣,不好勝。我們聽說過喝啤酒的冠軍,喝白酒的英雄,但飲茶者才不屑去創(chuàng)造這些記錄呢!有一份與他人無干,只有自己領受的快樂,就足矣足矣了。
咖啡太強勁,可可太甜膩,飲料中防腐劑太多,汽水類含有化學物質(zhì),唯獨茶,來自本國土地的飲品,有著非舶來貨所能比的得天獨厚之處。清心明目,醒腦提神,多飲無害,常飲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種沖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純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點做人的道理。
古人飲茶,講究的是“火候”二字。
火力過旺,有燒干鍋的危險;火勢太弱,難保很快就會熄滅;太靠近火,有灼傷的可能;離火太遠,又會感到絲絲寒意。煎茶如此,為人又何嘗不如此呢?做事情,有深淺之別;打交道,有厚薄之分;寫文章,有高低之差;用感情,有濃淡之異。老實說,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如何衡量、如何把握這種遠和近、親和疏、冷和暖、前和后的尺度問題。
因此,蘇軾的《試院煎茶》告訴天天喝茶的我們,茶應該掌握火候地煎,人也應該掌握火候地做,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進取而不保守,不溫不火,不疾不徐,積極而不躁急。茶就是這樣的品格,不是十分的強烈,但也不是那么怯弱。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煎茶道理,恐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呢!
多一點恬靜,少一點狂躁;多一點寬裕,少一點緊張;多一點平和,少一點乖戾;多一點善自珍攝,少一點干擾他人。也許,這就是多余的茶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