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歷史)三、元朝唯一的賢明皇帝——仁宗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1311年,武宗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主政,立即廢除了尚書省,捕殺了脫虎脫等人,在同年1月18日即位,是為仁宗。
仁宗在位的時候國內局勢相對穩(wěn)定。他雖然對蒙漢之間的隔閡仍未消除,但他卻注意任用漢人中的南人,他在位期間,中書省先后擔當過中書平章政事和其他要職 的漢人就有15位之多。他實行廢棄多年的科舉制度,命人用蒙文翻譯了《孝經(jīng)》、《烈女傳》、《大學衍義》和《貞觀政要》等書。可以說,仁宗是繼忽必烈后, 元朝十位皇帝中唯一的一位賢主。
仁宗統(tǒng)治前期推行漢法。首先他力圖抑制諸王貴戚們的權利,以加強皇權。其次,仁宗想用儒術澄清吏治,強化政治的運作程序。
1313年4月,仁宗廢除了諸王封地。為防止鎮(zhèn)北親王們擁兵奪權,仁宗命駙馬丑漢出總北軍,加封為安遠王,并加強了居庸關的軍事守備。為澄清吏治,仁宗 嚴禁近侍干政,整頓選法,重用儒士。1314年,元朝舉行了實行科舉制度后的第一次鄉(xiāng)試??荚嚾砸詫Τ讨炖韺W、儒學等經(jīng)典闡釋為判卷標準,用來推動理學的 傳播普及。這一次科舉考試的意義很大,自從13世紀30年代元朝滅金,科舉取士制度在中原漢地停廢了近一個世紀,仁宗復科,對當時的整個社會都產(chǎn)生震動性 的效果,給漢族儒士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尤其是處于壓抑狀態(tài)中的士人,更把它看作是 文運將興 的標志。不過元朝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相當有限,對于真正改變當時 的政治構成并沒有太大的作用。
李孟是仁宗統(tǒng)治時期的名臣。他是山西人,曾做過武宗和仁宗的老師,并且還擴充了 國子學 的教學內容, 教出了不少蒙古子弟與漢人、南人子弟。成宗時李孟做過禮部侍郎,后來跟隨仁宗住在今河南沁陽。成宗去世后,他隨仁宗入京,在武宗海山的奪權過程中起到了一 定作用。武宗時李孟因對時政不滿,就在河南許昌隱居了數(shù)年。直到1310年才被召回,武宗死后,李孟被仁宗重用,先后任中書平章政事和議事平章及翰林學士 承旨。
李孟可說是一位一心為民、一心為政的好官。他最主要的功績是廢除了元朝一直實行的 病民之政 和勸說仁宗恢復了科舉制度。1311年,在元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中,他被仁宗任命為主考官。錄取了護都沓兒為蒙古色目榜的狀元,張起巖為漢人南人榜的狀元。
仁宗的統(tǒng)治可說是對武宗時期的一個糾正。但可惜因為仁宗性格穩(wěn)重,缺少主見,始終擺脫不了權臣的迷惑,使他的統(tǒng)治后期出現(xiàn)了奸臣鐵木迭兒。
仁宗不好色,信佛,也不喜歡發(fā)動戰(zhàn)爭,對各種宗教能采取寬容政策,并且生活節(jié)儉,不興蓋宮殿廟宇。只是,他和窩闊臺一樣,是一個喜好酒的男人,最后也死在了酒上,只活了三十六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