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jié) 英布,最后一根刺
彭越已除,對劉邦來說最后一根刺是淮南王英布。
英布這個淮南王一直做的很不安心,也很不甘心。
前文說過,英布是小人,見利忘義。他最初看重項家軍的聲勢而投靠楚國,后來又因為天下形勢改變而轉投劉邦,但其實就像隨何講的那樣,他不管投靠誰,為的都是自己,自己獨立永遠是他的夢想。
劉邦對諸侯王的態(tài)度英布一直在觀望,韓信死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非常害怕,等到彭越也被殺,他徹底看清了形勢,自己和劉邦之間還必有一戰(zhàn),所以早早的開始做造反前的準備。
造反是遲早的,但真正挑起爭端的導火索卻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
英布有個很寵愛的妃子生病了去看大夫,這個大夫和英布手下大臣中一個叫賁赫的人非常相熟,就告訴了他,賁赫想巴結英布,就送了好多東西給這個妃子,還在醫(yī)生家里請妃子喝酒。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練字</a>
英布知道這件事第一反應是懷疑妃子與賁赫私通,準備去抓賁赫。賁赫一看馬屁拍錯了地方只能逃命,為了自保將英布準備造反的事情告到了長安。
劉邦接到這個告狀一開始還不信,蕭何還一直給英布說好話,但是英布一看賁赫跑到了長安,馬上就以為自己造反的意圖劉邦全都知道了,于是就開始真的造反。
英布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早就知道劉邦現(xiàn)在的身體不行了,肯定不會御駕親征。除了劉邦以外,他覺得自己打不過的也就是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都已經(jīng)死了,朝中其他那些將領全不足為懼。
英布能不能打的過曹參周勃灌英酈商這幫人還真不好說,他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厲害。不過最后他的如意算盤卻全都意外的落空了,因為劉邦居然強撐著身子自己帶兵來。
英布一開始算的沒錯,劉邦重病,真的不想自己打仗了。他想讓太子劉盈去帶兵,歷練歷練這個即將接替自己位置的兒子??墒撬倪@一想法馬上遭到了呂后的阻止,原因很簡單,呂后有個基本的判斷,自己的兒子不可能打得過英布。這樣一個跟著項王在刀光劍影中拼殺出來的匪盜之徒,劉盈這種柔弱的皇子如何是他的對手!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而對于呂后來說,劉盈如果戰(zhàn)勝,不會什么特別大的好處,而劉盈如果戰(zhàn)敗,且不說萬一戰(zhàn)死或被俘,就算是逃回來了,也會大大的影響其太子的地位,干系到她們呂氏的安危。
劉邦最后沒有辦法,只能罵了一句:“我就知道這小子不足以派遣,還是我自己去吧”。
雖然說劉邦平亂已經(jīng)到了第七年,七年間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不少,但絕對都沒有這一戰(zhàn)至關重要,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劉邦要打完他這輩子的最后一場大仗。
劉邦召集眾將問攻打的計策,有一個叫薛公的人分析英布造反有可能采取的動作,分成上中下三策。
上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吞并楚國,然后再向北吞并齊國,之后傳令給燕趙兩個國家,讓他們按兵不動,這樣的話就會造成全天下的大戰(zhàn),重燃全國戰(zhàn)火,函谷關以東就又會陷入混亂,漢軍一時間難以全部平息叛亂。 作文培訓,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中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吞并楚國,然后向中原進發(fā)攻占韓魏,掌握敖倉的糧食,阻塞成皋的險要,這樣的話其實就是復制了當年項王的勢力,和劉邦繼續(xù)在滎陽成皋拖下去,勝負未知。
下策:向東攻取吳國,向西達到下蔡,然后攻占長沙,這樣的話他肯定要敗亡,漢軍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劉邦問薛公:“你覺得英布會用哪個計策?”薛公說:“肯定是下策。”
劉邦就問:“為什么他不會用上、中兩策,而用下策呢?”
薛公說:“英布本來是驪山刑徒出身,自己爬到高位,是典型的見利忘義的小人,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所以他一定會用下策。”
后來英布果然選擇了薛公所說的下策。其實我覺得英布就是項王的優(yōu)點只有一半(能打,但又不是那么能打),而缺點和項王簡直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頭腦極其簡單。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打分、易優(yōu)作文評分評價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劉邦大軍出關,已經(jīng)病了很多年沒有出現(xiàn)的張良突然又強撐著來見劉邦,他說:“英布手下很多都是當年的楚軍,戰(zhàn)斗力很強,陛下千萬不要和他們正面硬拼,要智取。”又建議劉邦讓太子做將軍,監(jiān)領關中軍隊。
從張良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看出此戰(zhàn)有多重要,連他這個已經(jīng)好幾年不問政事的人都出來要勸一句劉邦。張良是怕劉邦此戰(zhàn)萬一敗了,太子如果在關中沒有兵權的話很容易被其他人兵變奪權,張良為大漢的天下操勞了一輩子,都病成這樣了還念念不忘,生怕出一點兒問題天下又變成亂世。
劉邦估計當時感動的都要哭了,他讓太子劉盈監(jiān)領關中禁軍三萬,同時讓叔孫通和張良輔佐,這才出關。
英布大軍造反以后先滅了劉邦表兄劉賈的荊國,又開始對付劉邦弟弟劉交的楚國。楚王劉交是個讀書人,哪里會打仗,他分別三路迎戰(zhàn)英布,別人勸他不要分兵,因為兵士們都怕英布,分開作戰(zhàn),士兵很容易逃跑。結果劉交不聽,堅持分兵三路,果然一路被英布擊潰后,另外兩路馬上四散逃跑被英布追殺。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幸好沒過多久,劉邦的大軍趕到,與英布在蘄西相遇。
劉邦遠望英布軍隊的排布和當年項王一模一樣,非常厭惡,就質問英布:“你為什么要造反?”英布也很直接,回答說:“想當皇帝而已?!?
大怒之下的劉邦馬上和對方開始決戰(zhàn),根本忘了張良給他說過什么……
幸好,英布的部隊只是排布像項王而已,論戰(zhàn)斗力遠沒有當年項王戰(zhàn)無不勝的威風,沒過多久就被劉邦殺的大敗,最后只剩下一百多人跑到了江南,英布的岳父衡山王吳芮如今已經(jīng)是碩果僅存的兩個異姓王之一,吳芮為了自保,居然去騙英布來投奔他,說打算和他一起逃到南越去,英布相信了就去找吳芮,結果被吳芮殺了獻給劉邦。
吳芮用自己女婿的命保住了諸侯王的位置。
確實吳芮的國家太弱小了,劉邦也對他沒什么意思,做個順水人情就把吳芮這個衡山王給留了下來。
英布死后,劉邦派自己的幼子劉長去做淮南王。
不知道淮南這個地方是不是有詛咒,連續(xù)三個淮南王最后都造反了,英布是第一個,劉長是第二個,劉長的兒子劉安是第三個。
另外,因為荊王劉賈被殺,所以劉邦把荊國改為吳國,封自己哥哥劉仲的兒子劉濞做吳王,享有吳國的三郡五十三城。
劉濞這個時候才二十歲,以騎將的身份參與了這場和英布的大戰(zhàn),劉邦覺得他有點兒本事才把封在吳國,可是他也怕劉濞的這點兒本事以后用到不好的地方,所以猶豫再三,但是考慮到實在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最終還是讓劉濞去做這個吳王了。
劉邦封完之后,有個看相的人對劉邦說:“劉濞這個人的長相像是要造反?!眲铖R上后悔了,但是“君無戲言”,已經(jīng)無法再反悔,他就撫著劉濞的背說:“聽說五十年后大漢的東南會有叛亂,會是你嗎?我們都是姓劉的,天下一家,一定不要造反!”劉濞當時聽的莫名其妙,馬上說:“不敢!”
可是,劉邦說的就是這么準,五十年后劉濞真的造反了,就是著名的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劉邦腦子里這種“天下一家”的觀念真是害苦了他的子孫,他總覺得除掉異姓王就安全了,殊不知姓劉的也不可靠,巨大的利益面前親人也會翻臉,劉邦現(xiàn)在封的這一個個劉姓的王爺若干年后都會成為漢朝皇帝的大患。
第七節(jié) 安得猛士守四方
三年反秦,五年抗楚,七年平亂。
連續(xù)征戰(zhàn)十五年的劉邦終于勉強算看到了天下大定,異姓諸侯王中只剩難成氣候的吳芮和自己的好兄弟盧綰了。
征討完英布之后,劉邦在自己生命盡頭前順道回了一次家鄉(xiāng)沛縣,好好玩了一下,盡數(shù)招來原來的故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那首千古名揚的詩篇《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對于這首詩歷代都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說這表現(xiàn)了劉邦一統(tǒng)天下之后的豪情,也有人說這里可以看出劉邦小人得志的感覺。
不管前兩句如何,這首詩的最后一句絕對反映出了劉邦最最真實的感受。
平亂的七年劉邦四處征伐就是為了守住這來之不易的江山,這一切都要他自己來做,早已經(jīng)筋疲力盡了。
從劉邦的內(nèi)心來說,他多么渴望有猛士來替他守四方!
劉邦是個小人我承認,但我從來都不覺得他得天下是小人得志。
大家喜歡項王的英雄氣概,但仔細想想劉邦才真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代表,且不談論他在發(fā)達之后所謂的階級屬性有變化的問題(從農(nóng)民階級變成了地主階級),畢竟他這一輩子的前四十年都只是個普普通通農(nóng)民家庭中一個不招父母喜歡的兒子而已。
這樣一個普通人,不管最初他懷抱著如何的私心,最終的結果是:他提三尺劍以一己之力將萬民從秦朝的暴力統(tǒng)治中拯救出來,讓近800年沒有享受過和平的中華民族安安穩(wěn)穩(wěn)的發(fā)展了200多年,而大漢這個國祚甚至是持續(xù)了400多年!
劉邦在做了皇帝之后的七年里一直勞苦奔波,沒有學秦始皇作威作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他幾乎已經(jīng)把所有東西都安排妥當了。
劉邦在沛縣待了十幾天,又向北走去了魯縣祭祀孔子,他一生最討厭儒生,漢初采取的也是道家黃老治國的方針,不知道為什么臨死了突然去祭祀孔子。
劉邦在征伐英布的過程中中了一箭,加上他本來身體已經(jīng)很差,所以回到長安后,知道自己的生命差不多是已經(jīng)走到盡頭了,基本也主動放棄無謂的治療了。
但在臨死前,劉邦又開始思考換太子的問題。
其實劉邦想換太子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統(tǒng)一天下以后他好幾次動過這個念頭。
此時的太子是劉邦的嫡長子,呂后所生的劉盈,后來的惠帝。劉盈一直表現(xiàn)的很好,忠厚仁愛,但是劉邦擔心如此柔弱的太子無法面對這么復雜而惡劣的環(huán)境。
恰好劉邦最寵愛的妃子戚夫人生的趙王劉如意表現(xiàn)出不少才華,劉邦常常說劉如意“類我”(其實或許說像劉邦也不是什么好話)。
母親受寵、兒子又被皇帝說“類我”,這活脫脫是要換太子的節(jié)奏啊,只可惜他們受到的阻力太大了,朝中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對。
劉如意的母親戚夫人雖說是劉邦最寵愛的妃子,但是除了天天在劉邦面前哭泣請求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之外,什么也不會做。
呂后就不一樣了,這個生來就強悍的女人,經(jīng)歷過那么多大風大浪,在項王的囚牢中都一路堅持了過來。她對局勢的把握、對政治的敏感,遠超項王韓信這種光會打仗的人。
呂后先是拉攏朝中有影響力的大臣,當時在時局上有影響力的元老功臣們比如蕭何、曹參、陳平、周勃、樊噲幾乎全是支持太子的。如此還不夠,呂后甚至說動了早已在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就淡出朝政的大漢朝第一謀士,張良。
張良給呂后出了個主意:秦朝當年宮中的博士中有四個特別有學問的,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lù里先生周術。他們在秦朝滅亡之后隱居在商山,人稱“商山四皓”。劉邦特別仰慕商山四皓,曾經(jīng)多次去請他們出山,但都沒有成功。如果劉盈能夠請他們出山來幫助自己,那必定會讓劉邦高看一眼。
劉盈還真的就請到了商山四皓。其實這也好理解,商山四皓是那種特別傳統(tǒng)的文人,對于劉邦這樣的小人自然不屑一顧。而劉盈是出了名的仁義,讓他們在仁義的劉盈和“類劉邦”的劉如意之間選一個未來的皇帝,他們當然會選擇劉盈。
就這樣,一次宴會的時候劉邦看到了站在劉盈身后的商山四皓,大為感嘆,認為太子羽翼已成,而且朝中大臣一票都是支持太子的,如果還是堅持要換他必定會引起時局的混亂,劉邦就此打消了換太子的念頭。
劉邦再愛戚夫人、再喜歡劉如意,也是劉邦,那個永遠把天下放在第一位的男人。
劉邦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頗為凄慘的是,在他最后彌留的日子里,自己最好的朋友燕王盧綰也造反了。
其實盧綰的造反只不過是一場誤會而已。
在燕國長期和匈奴周旋的盧綰不可避免的和匈奴之間有一些往來,其實這些往來也不是他自己往來,而是他有個叫張勝的手下和匈奴的人特別熟悉。
在劉邦出征陳豨的時候,盧綰鼎力相助,他聽說陳豨派人到匈奴去請援兵,就馬上也派張勝去匈奴那兒阻止匈奴人幫助陳豨。
這個張勝在匈奴結識了盧綰前一任的燕王、也是八大異姓王之一的臧荼的兒子。
臧荼的兒子對張勝說,劉邦現(xiàn)在特別信任盧綰是因為有陳豨這樣造反的人,如果有一天這些有威脅的人都被鏟除了,接下來要倒霉的就是盧綰自己,所以不妨放陳豨他們一條生路,慢慢打。
張勝把這個話帶給了盧綰,盧綰害怕了,他低估了自己和劉邦的友誼,也確實是韓信彭越等人的連續(xù)死亡給他很大的震動,現(xiàn)在所有異姓王中只剩他和吳芮了。
于是盧綰開始不急著攻打陳豨等余黨,變得猶豫,甚至還派使者去了陳豨的軍隊,告訴陳豨讓他一直在外逃亡,不要和漢軍做決戰(zhàn)。
盧綰的做法最終被劉邦知道了,此時劉邦又聽說盧綰的使者張勝長期和匈奴保持來往,在重病之際也沒有多想,馬上就認為盧綰是造反,火速派樊噲帶兵去攻打他。
盧綰蒙受了這種不白之冤,沒有像英布一樣順勢就反了,畢竟他和劉邦的友誼還在,他只是帶著數(shù)千人在塞下等候,等著劉邦病好一些就親自去長安謝罪,和他當面解釋。
盧綰等了很久,可惜最后他等來的消息不是劉邦病愈的消息,而是駕崩的消息。
呂后的為人盧綰最是了解,他和劉邦親密的關系甚至一直遭到呂后的嫉恨。朝中大臣對于自己這個不勞而獲的燕王的憎惡盧綰也心知肚明,自己此時回長安與找死無異。沒有了劉邦,盧綰在漢朝就沒了一切,于是他就這樣帶著悲痛,逃亡進了匈奴。
盧綰一逃亡,在劉邦離開人世之際,就已經(jīng)可以算七個異姓王都被解決了,僅僅留了個完全可以忽略的衡山王吳芮而已。
諸侯王都鏟除了,但劉邦留下了一票老鄉(xiāng),這群老鄉(xiāng)在劉邦的發(fā)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實劉邦一生的成功之路,非常符合我們一些現(xiàn)代公司戰(zhàn)略的理論。
在一個組織的成長過程中,不但要有叼肉的狼,也要有看門的狗。
如果任人唯親,不接納那些自己本來圈子之外的賢才,那么這個組織肯定發(fā)展有限。所以劉邦需要韓信彭越英布這些本事非常大卻不是非常忠心的能人,這些人就是叼肉的狼。
但如果一個組織里面全是叼肉的狼,那也肯定會出問題,一定要有一群自己的嫡系勢力來做保護。
最典型的教訓就是后來苻堅的前秦帝國,苻堅是一個特別能夠容人的人,他的帳下聚集了無數(shù)來自于各個民族的精英,比如鮮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cháng等,但是他為了維護各個民族的平衡太過于打壓自己的族人,導致了在前秦帝國里頭居然沒有一個重要位置是他自己的氐族同胞的。這樣如果他一直戰(zhàn)勝那沒什么問題,他自己的絕對強勢可以壓得住局面,但他一旦失敗一次,就像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那樣,一個看起來無比強盛的前秦瞬間就變得四分五裂光輝不再,因為那些狼們不但紛紛獨立了,還會回來咬主人一口。這樣的苻堅不可能像劉邦一樣屢敗屢戰(zhàn),每次大敗后都可以緩過來。
那些看門的狗雖然沒有掉肉的狼厲害,但一方面他們也能咬人,另一方面他們絕對會死心塌地絕無二心,所以也是一個組織成功的必要條件。
歷代稱霸之君都會培養(yǎng)出一群絕對忠于自己的嫡系勢力。
有的人本來屬于世家大族,有非常多的親戚和族人可以作為天然的看門的狗,比如曹操身后有著一堆姓曹或者姓夏侯的將領,司馬懿所在的家族河間司馬氏是后漢三國時期中原地區(qū)的望族,隋文帝楊堅的楊氏部族在北周聲名顯赫,唐高祖李淵造反之前是隋朝的唐國公有一群在隋朝任職的李姓同族,宋太祖趙匡胤的趙家同樣在后周也是一個大的家族等等。
成功的開國之君們也不都是這些貴族子弟,總有那么幾個窮小子最終享有了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我們的主角漢高祖劉邦也是一個。
對這些寒門出身的人來說,沒有那么多家里人可以幫自己,劉邦的兄弟中只有個弟弟楚王劉交還會讀點兒書(當然也就只會讀點兒書,打仗一竅不通),其他的哥哥們基本上都是專業(yè)種地的農(nóng)民,養(yǎng)家糊口尚可,爭霸天下則絲毫無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想要打造自己的嫡系部隊就不能靠家里人了,而是要擴大一點兒范圍。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劉邦手下有名的大臣,除了幾個特別重要的比如張良陳平韓信彭越英布等,其他的大部分都是來沛縣和豐縣。
沛縣是劉邦的老家,豐縣就在沛縣的旁邊,所謂的沛豐一帶出來的這些人全都是劉邦的老鄉(xiāng)。
這些老鄉(xiāng)里有誰呢?前面提過好多了,再簡單列舉一下:
盧綰:燕王,劉邦最親近的人。他本是豐縣人,和劉邦同日出生,從小一起長大。
蕭何:三杰之一,劉邦后勤的保障,最初是沛縣縣衙負責文書的小吏。
曹參:跟著劉邦的戰(zhàn)將中戰(zhàn)功最多的,原來是沛縣縣衙中負責刑獄的小吏。
王陵:漢朝后來的丞相之一,原來是沛縣黑社會的大哥,劉邦曾經(jīng)也是他小弟。
樊噲:劉邦手下著名戰(zhàn)將,原來是沛縣殺狗的屠戶。
周勃:平定呂氏之亂的最大功臣,最初是在沛縣專門給人在喪禮上吹笛子賺錢謀生的人。
夏侯嬰:人稱滕公,專門給劉邦駕車的人,原來是沛縣縣衙專門駕車的車夫。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包括酈商、灌英等不是沛縣和豐縣,但家鄉(xiāng)也都不遠的人。這些人都是最初劉邦還很弱小的時候就在家鄉(xiāng)附近跟隨了他的元從功臣。
這批人中沒有一個造反作亂的(盧綰的反叛是一場誤會),而且還都對劉邦表現(xiàn)出了非同一般的忠心,當初項王以王陵的母親為要挾,逼王陵投降,結果王陵的母親為了不讓王陵離開劉邦,自己直接自殺;滕公幾次救劉邦于危難;樊噲在鴻門宴上挺身而出替劉邦解圍;周勃平定后來的呂氏之亂;他們個個都是真正大漢朝的肱骨之臣。
論心橫手辣,劉邦也許比不上朱元璋,他沒有像朱元璋那樣把徐達常遇春這樣兄弟般的功臣都除掉,劉邦雖然對韓信彭越這些外面的諸侯王毫不留情,但是對于身邊這些的兄弟還大體上是信任,雖然也有過一些懷疑(他也曾幾乎殺了周勃和樊噲),但最終還都沒有下狠手。
這樣做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看到呂后威脅劉氏江山的時候會有王陵周勃陳平灌英等人死命抗爭,而朱棣威脅朱允炆江山的時候,能打的將軍都被朱元璋殺了,只得任人宰割。
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排名前十的諸侯之前給大家列過了,分別是:
cuó侯蕭何第一,平陽侯曹參第二,宣平侯張敖第三,絳侯周勃第四,舞陽侯樊噲第五,曲周侯酈商第六,魯侯奚涓第七,汝陰侯夏侯嬰第八,潁陽侯灌英第九,陽陵侯傅寬第十。
這里頭,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奚涓、夏侯嬰六人是劉邦沛縣的老鄉(xiāng),而酈商、灌英和傅寬三人是沛縣附近縣的老鄉(xiāng),十人之中只有張敖一人不是劉邦的老鄉(xiāng),而他能夠入選前十完全是因為他本來是趙王,剛剛被貶黜為侯所以地位較高所致。
劉邦的一生無疑極為精彩,不過他卻集中綻放在了最后的十三年,在將近五十年碌碌無為之后,在最后的日子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君王。
劉邦是真正意義上第一個通過造反實現(xiàn)了從平民到貴族的跳躍的人,他才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真正實踐者。一個沒有什么特別厲害才能的地痞流氓,究竟是如何建立這種曠世偉業(yè)的呢?
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少數(shù)民族君王石勒,他評價自己說:“如果我和漢高祖同時期,那么只能給他做一個臣子;如果我和光武帝同時期,說不定可以和他一爭雌雄;至于曹操司馬遷這些只會欺負女子幼兒的人,我不屑于和他們做比較。”
石勒也是一個奴隸出生,最終建下基業(yè)稱帝的君王。從他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在后世君王中的地位之高。劉秀是自己擅長打仗打下的江山,曹操和司馬懿不但是用兵能手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才能,可似乎他們比劉邦這個根本什么都不會的人反而低了好幾個檔次。
韓信對劉邦的評價很到位:“不善將兵,然善將將?!睕]錯,劉邦雖然不會打仗,但他會用人,是真正孔子所說“君子不器”的代表,雖然沒有任何才能,但卻可以讓其他所有有才能的人為他所用,這才是真正的大才!
具體的才能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來獲得,可劉邦這種驚天的大才,也許真的和史書上說的一樣,“殆天授!”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比绻麅蓾h蔓延的這將近五百年里,要真正評出一個最厲害的王者,那必定是劉邦!
《天漢八十年》第一個皇帝漢高帝劉邦部分結束,前后15年,共三卷:第二卷:反秦戰(zhàn)役三年反秦,“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看三個楚國人如何顛覆鐵血嬴秦。第三卷:楚漢相爭五年抗楚,看劉邦如何完成幾乎不可能的逆轉,看項王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
第四卷:高帝平亂
天下一統(tǒng)后的日子也不安穩(wěn),劉邦在為新生的王朝四處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