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歷史)第五節(jié) 東突厥與西突厥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突厥人建立的超級草原帝國給了周邊各國巨大的壓力,對這種壓力感受尤其深刻的當然是長城以內的中原各國。當時北周與北齊正在中原爭霸,誰都惹不起突厥 人,因此都希望把突厥變成自己的外援,以利用突厥的力量壓倒對手。北周本就跟突厥關系緊張,為穩(wěn)固聯(lián)盟,兩家聯(lián)姻便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于是北周武帝欲娶木 桿可汗之女為后。即便如此,迎親依然是一波三折。突厥因為獲得了北周的大量幫助,因此很早就答應將公主許配給周武帝為妻。北周派了陳國公宇文純、許國公宇 文貴、神武公竇毅、南安公楊薦等高官貴戚率領六宮以下一百二十人的迎親團去迎親,可是突厥人借故拖延,就是不肯完婚。原來北齊動用了大批金錢財物去突厥說 親,還賄賂了突厥的東面可汗阿史那庫頭為他們說項。北齊的不惜血本使得突厥人極為心動,悔婚幾乎已經(jīng)成了定局。這時候老天幫了北周的大忙,就在木桿決定悔 婚之后,草原上狂風暴雷突起,打壞了突厥人的帳篷,并且持續(xù)下了十幾天都不停。突厥人以為自己的背信棄義觸怒了老天,遭到了天譴,于是趕忙讓女兒出嫁到北 周。得到阿史那皇后到來的消息后,周武帝親自到甘州迎接,還以盛大的排場接待,可見這次聯(lián)姻已經(jīng)是當時中原國家的頭等大事了。就這樣突厥人越來越囂張,到 了佗缽可汗的時代就公然宣稱: 我在南方的兩個兒子那么孝順,根本不用擔心沒錢花。 此時突厥人對于中原已經(jīng)是類似于太上皇般的存在了。
在中原爭霸的這兩國真的心甘情愿地當兒皇帝么?當然不愿意。他們每年進貢給突厥人大量的財物,就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北方出現(xiàn)敵人、腹背受敵,希望能積蓄力 量全力擊敗對手,統(tǒng)一中原。中原國家心里想什么突厥人知道么?突厥人雖然在文明程度上不及中原文明,可是他們并不傻,看看他們稱雄域外的過程就很清楚地知 道,突厥不但不傻,而且是一個極其聰明、甚至可以說狡詐的民族。他們對統(tǒng)一后的中國所能爆發(fā)出的能量知道得非常清楚,因此當北周表現(xiàn)出能夠統(tǒng)一中原的實力 以后,突厥的政策就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從偏幫北周到兩不相幫,最后發(fā)展到偏幫北齊,給北周的統(tǒng)一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可是三百年的亂離已經(jīng)太久,中 國人渴望統(tǒng)一的心情無法用任何言語描繪,這種上下一致的愿望沒有任何勢力能夠阻擋,北周最終還是排除了突厥的干擾,徹底擊敗了北齊,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創(chuàng)下 此等功業(yè)的北周武帝宇文扈不幸英年早逝,作為權臣的楊堅篡奪了北周的政權,改國號為隋。
隋帝國擁有并且穩(wěn)固了整個中國北方,此時隋朝 的國力強盛,昔日的對手已經(jīng)滅亡,當然不能對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的突厥人再那么客氣。隋文帝楊堅很快地就中斷了對突厥人的財物供應。這一下立刻惹翻了突 厥人,突厥全力南侵,全面突破長城防線,隋軍盡起精銳相抗,不過依然不是狂猛的突厥人的對手。突厥人進入中原后殺掠千里、所向無敵。隋將達奚長儒率兩千隋 軍與十萬突厥人死戰(zhàn)于周盤,隋軍將士晝夜拼斗、血戰(zhàn)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損耗殆盡。隋軍士卒赤手空拳,依然毫不放棄,沒有武器便用拳毆擊,軍士手皆見 骨,突厥人死傷萬余。而此時血戰(zhàn)到底的隋軍兩千將士幾乎死傷殆盡,達奚長儒自己身被五創(chuàng),兩處傷口甚至被刺穿,身負重傷。隋軍將士以自己的生命硬生生將突 厥人逼退,隋帝國用血的代價將突厥和中原之間的關系重新拉回到了平等。突厥的入侵讓隋帝國上下重新認識了突厥人的巨大威脅,面對這樣強力的對手硬抗肯定不 行,但是堡壘往往由內部被攻破,隋帝國開始了一個被后世稱為 中國的陰謀 的計劃。
突厥人自木桿可汗起的輝煌盛世可謂是武功赫赫,可 是在輝煌里卻有很大的隱憂,那就是突厥的分封制度。這種制度規(guī)定各大小可汗都能有自己的固定封地,可是突厥的領土絕大部分非常貧瘠,不能給突厥人多少經(jīng)濟 收入,只有西域經(jīng)濟發(fā)達,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資源,因此被分封在此處的突厥西面可汗的實力便比其他可汗大很多,甚至不比中面的突厥可汗的實力遜色。如此不平 衡的實力對比,當然會讓人的野心膨脹。突厥佗缽可汗死后的繼承人問題導致突厥五可汗爭位,雖然沙缽略可汗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是暗中的裂痕不可避免地漸漸 擴大。面對西方強藩鎮(zhèn)主的局面,沙缽略可汗雖然也想出了種種措施加以解決,可是不但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就在突厥人彼此暗中猜疑 之時,隋文帝派出了使節(jié)結交突厥各大方面可汗,進而離間他們之間的關系,一下子將突厥之間的矛盾放在了臺面上,昔日的突厥大帝國終于開始分裂,形成了以突 厥中面可汗和東面可汗為代表的東方集團與以西面可汗和阿波可汗為代表的西方集團這兩大對立的軍事政治集團。
突厥分裂之后,內戰(zhàn)隨之而 來,什么樣的國家都架不住內訌,隋帝國乘機東西逢源,給予對自身威脅最大的突厥東方集團數(shù)次重大打擊,之后又扶植突厥啟民可汗為東突厥可汗,東西突厥帝國 的局面正式形成。在突厥的內戰(zhàn)中,東西兩方面都奈何不了對方,于是東突厥的啟民可汗開始采取表面臣服隋朝以求盡快恢復國力的政策,使得東突厥的國力迅速得 到恢復壯大,到了隋煬帝年間,東突厥的實力已經(jīng)不亞于當初全盛時代,到了隋末甚至比突厥大帝國全盛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國史書記載, 其族強盛,東自契 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弦百余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
而反過來,隋帝國卻好景不 長,隋煬帝的好大喜功讓征伐高麗國這樣一個平常的戰(zhàn)爭行動變成了敲響隋朝喪鐘的導火索。中原大地戰(zhàn)火重燃,國內盜賊蜂起,隋帝國剛剛擁有沒多久的對外優(yōu)勢 再度喪失殆盡。此時正當東突厥的盛世,興旺強盛的突厥人立刻給了以往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隋煬帝一個下馬威。公元615年,隋煬帝不顧國力衰弱,發(fā)大軍 親巡塞外,企圖震懾突厥。可是卻被突厥始畢可汗率數(shù)十萬騎兵將其圍困于雁門,使得隋煬帝只能抱著小兒子趙王楊杲痛哭。
當然,歷史無法 假設,雖然突厥沒能將隋煬帝抓住,但是此戰(zhàn)完全暴露出了隋帝國的虛弱和突厥的強大。隋煬帝一個人搞垮了一個偉大的帝國,各種勢力再次割據(jù)一方。隋末的群雄 勢力,根據(jù)《新唐書》的記載總計有四十八人,而《隋書》以及其他史書中的記載,則遠遠大于此數(shù),達到百余人之多。這些豪杰稱霸一方,進而逐鹿中原,使中國 再次陷入了戰(zhàn)亂之中。而突厥的陰影也再次籠罩在中國北方之上。當時的北方群雄,無論是自愿還是被迫,都要結交突厥以為靠山。當時著名的豪杰例如梁師都、劉 武周、薛舉、竇建德、羅藝、高開道等人不是突厥的附庸就是與突厥有所勾結,就連后來唐帝國的開國君王李淵都不得不領受突厥人賜給的狼頭大纛,向其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