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吳國的滅亡之路:東吳落幕,朝廷變成屠宰場
來源:內(nèi)部資料
糾錯
孫權死后,大將軍諸葛恪大權獨攬。公元253年,諸葛恪掌權才兩個年頭,由于專橫囂張,窮兵黷武,引起朝野上下群起反對,被武衛(wèi)將軍孫峻格殺,夷三族。
孫峻任丞相,大權在握。 孫)峻素無重名,驕矜險害,多所刑殺,百姓囂然。 這個 囂然 ,就是民怨沸騰的意思。
公元255年,孫峻死,堂弟孫□掌權。孫□的兇殘暴戾比孫峻有過之而無不及。老帥們不服氣,皇帝孫亮忍無可忍。
公元258年,岌岌可危的孫□發(fā)動宮廷政變,廢孫亮,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第三任)。同年底,孫休反擊孫□,夷其三族。
公元264年(蜀漢帝國于前一年滅亡),景帝孫休去世,故太子孫和的兒子孫晧為第四任吳帝。
這個孫晧,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什么折騰人的絕活都干得出來。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是其本性;挖人眼睛,剝?nèi)嗣嫫?,是常規(guī)娛樂;屠殺忠良,窮兵黷武,是日常事務。
末日帝國的君王,或昏庸,或殘暴,本來不值一提。但孫晧的殘暴,別具一格,獨具特色,還是值得說一說。
孫晧是孫權第二任太子孫和的兒子,與他的小叔叔、東吳帝國第二任皇帝孫亮年紀相當。孫亮于公元252年10歲時接班,當了6年的傀儡皇帝,剛剛懂事親 政,很有一番作為的樣子,卻被孫□廢掉(后來被繼任的哥哥孫休殺掉)。接下來是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孫休做皇帝,可惜只坐了六年的龍椅,31歲時辭世。
孫休病重時,將未成年的太子孫灣托付給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此時,蜀漢帝國剛剛滅亡,東吳帝國獨當大敵(此時為曹魏帝國,一年后是晉帝國),交趾郡(今越南北部)民變又起,國家內(nèi)外交困。
一些大臣便提議,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不讓孫灣接班,扶持一位年長的宗室繼位。濮陽興、張布等便向朱太后(景帝孫休的老婆)報告,太后同意。左典軍萬 彧,曾經(jīng)做過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縣令,與烏程侯孫晧相友善,說孫晧才識淵博、奉公守法,有孫策之風,極力推薦孫晧。濮陽興、張布等便迎孫晧為帝。
孫晧接位,立即大赦天下,濟危救困,釋放宮女,甚至連禁苑中的野獸也放歸山林。全國人民一片歡騰,以為碰到了以為英明、仁慈、有為的君主。
沒想到,孫晧是地道的中山狼,得意便猖狂。接位的第二個月,便把他的嬸母、批準他當皇帝的朱太后貶為景皇后(次年逼迫朱皇后及其兩個兒子孫灣、孫躬自殺),第四個月便夷滅有擁立之功的大臣濮陽興和張布三族(萬彧后來也被逼死)。
沒有濮陽興、張布的力薦,尤其是沒有朱太后的批準,孫晧絕對當不上皇帝。什么樣的忘恩負義,什么樣的過河拆橋,都比不上孫晧的這一手。至于殺死其他的大臣,孫晧興之所至,隨意、隨時、隨地實施。
迎立已成年的孫晧,應該是個很好的政治安排,朱太后、濮陽興、張布他們確實是出于忠公體國,絕無私心雜念。結果,卻弄巧成拙到了這個地步,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登基兩年以后的公元266年八月,孫晧聽說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有天子氣,便遷都武昌。皇家的供奉要溯江西上從江東運來,老百姓吃盡了苦頭。孫皓住了幾個月之后,也覺得武昌并不好玩,四個月之后,便將首都遷回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
任何一個人都知道,遷都不是一件小事,興師動眾,勞民費餉??蓪O晧卻把遷都當過家家玩,四個月內(nèi)遷都兩次,也算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聞。
公元271年,東吳帝國在孫晧的折騰下,已經(jīng)破敗不堪。正月,孫晧卻發(fā)起大頭癥來,來一個全國總動員,攻擊晉帝國。孫晧的御駕親征,不僅浩浩蕩蕩,還蔚 為壯觀。除了軍隊以外,還帶上自己的娘親和后宮的數(shù)千美女。走到牛渚(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采石磯),天降大雪,寒冷徹骨。士兵們身披鎧甲,手持武器,每 一百人拉一輛美女們的座車,凍斃者不計其數(shù),士兵們憤怒得要嘩變。無奈,孫晧只好折回建業(yè)。
我們來計算一下,所謂數(shù)千美女,以最低的兩千計算,每五人乘車一輛,計四百輛,光拉車的士兵就要四萬人。如此的陣仗,如此的征伐,肯定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孫晧登基時,年已23歲,心智應該早已成熟。為什么登基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為什么要如此不惜血本地毀滅自家的國家?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南朝時,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劉裕的子孫們相互殘殺的豬狗不如的行為。
劉裕的子孫們和孫權的子孫們的作為只能用心理變態(tài)來解釋。孫晧幼年時,貴為太子的父親被廢被殺,慘烈的情景肯定頑固地烙在腦海里。孫晧長成以后,肯定知道,東吳帝國的建立,沒有法理依據(jù)。孫晧登基的時候,他也肯定知道,他的繼位也沒有法理依據(jù)。
這一切,可能使孫晧對人性的丑惡、權力的骯臟、帝國的虛偽,看得太清、太透,加上對安全的渴望、對未來的恐懼,于是心靈扭曲,行為乖張,一步一步地將自己的帝國和家族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若干年前,孫權殺兒子,就像點燃了一掛爆竹的引線,當他把這掛爆竹撒手丟在地上以后,就炒豆般地炸開了?;实蹥⒆谑遥▽O休殺孫□),哥哥殺弟弟(孫休殺孫亮),侄子殺叔叔(孫晧殺孫奮),等等,殺得不亦樂乎,殺得眼花繚亂;殺得驚心動魄,殺得鬼哭狼嚎。
公元280年,晉王朝的征吳大軍,三路齊發(fā),王濬(浚的繁體字)樓船勢如破竹。早已離心離德、破敗不堪的東吳帝國,剎那間, 一片降幡出石頭 ,三國歸晉。
孫權臨死前放的一把火,終于將自己的偌大的一個莊園,化為灰燼。
對于各自的國家,三國的主人們態(tài)度和做法是不一樣的。曹操的子孫們,抱著一個金罐子亂摔,劉備的兒子抱著一個破罐子不摔,孫權的子孫們抱著一個破罐子猛摔。
現(xiàn)在回到本集的主題,為什么說,孫權的東吳帝國,是一個巨大的莊園?
這個說法有兩層含義。一、東吳帝國,不是一個實質(zhì)上的國家;究其實,只是一個割據(jù)政權。二、東吳帝國的經(jīng)濟模式、生存方式,就是一個莊園集合體。
本書第九集說過,蜀漢帝國不是實質(zhì)上的國家,并論述了這個觀點的理由。蜀漢帝國的這種情況,也適合東吳帝國。而且,東吳帝國的立國依據(jù)比蜀漢帝國還缺乏。
劉備至少有個大家都認可的皇族身份,劉備自己和他的追隨者,至少可以以東漢王朝的法統(tǒng)繼承者自居、自慰;即使說服不了別人,忽悠自己還是可以的。
孫權這邊呢?他只能看著別人的臉色,抓住機會,壯大膽子,鼓起勇氣,打腫臉面, 理直氣壯 地坐上龍椅。如果誰去質(zhì)問孫權,你為什么要建立一個什么吳帝國?你憑什么當皇帝?孫權肯定會提前套用阿Q的話,來為自己辯解:和尚摸得,俺老孫為什么摸不得?
孫權的建國,其實就是占山為王。只不過,這個山頭,實在是太大,大到像一個國家。孫權被封為王、自封為帝,看起來也真的就是一個國家了。
建國前,孫權政治上的搖擺不定;建國前后,孫氏政權的江東化以及此后的矯枉過正;孫權死后,朝廷內(nèi)部的自相殘殺,以及孫晧的暴虐無道,都可以從這里追尋到其根源。
一個沒有立國依據(jù),沒有充分立國基礎的所謂國家,其統(tǒng)治者和統(tǒng)治階層,是心無所歸的、恐懼不安的。心無歸依、內(nèi)心恐懼的人或者團伙,就會心理變態(tài)、行為乖張,整天莫名其妙地折騰,一直折騰到國破家亡。
說東吳帝國是一個莊園集合體,不僅指東吳帝國的政治基礎而言;從東吳的經(jīng)濟基礎看,也是有依據(jù)的、恰如其分的。
上文說過,東吳的土地,不是連綿無盡的曠野,而是被山、水隔成的條塊,適合建立大大小小的農(nóng)莊。江南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適合農(nóng)耕,尤其適合栽種水稻。只要有勞動力,這些農(nóng)莊就很容易建立起來。
與三國中的其他兩國一樣,東吳帝國從建立前到滅亡,一直都處于戰(zhàn)爭當中。支撐戰(zhàn)爭的糧源就成了首要問題,無糧便無兵,有兵也作鳥獸散。糧食主要來自屯田、自耕農(nóng)和地主。
歷史上,吳國的屯田沒有曹魏的有名,規(guī)模沒有曹魏和蜀漢大。但屯田還是有的,只不過屯田戶受到的剝削過于嚴重,逃亡的很多,屯田制度漸漸趨于衰落。國家的租賦便大部分落在自耕農(nóng)身上。
自耕農(nóng)的耕作,是零星散在的,只要完糧納稅、負徭役即可。但他們勢單力孤,容易受到大戶、豪強的侵擾。于是,便有部分個體農(nóng)夫依附世家大族,成為世家大族的佃戶。這些佃戶是向地主而不是向政府交租的。地主肯定部分或全部隱瞞賦稅,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慢慢地被掏空。
促使這種狀況形成、發(fā)展的,還有東吳的幾個制度。
一是世襲領兵制。與蜀漢、曹魏不同,東吳的將領,父兄死后,子弟可統(tǒng)領或分領其兵。兵士們是占有或使用土地的(如軍屯),將領們則擁有私有土地。高級將領世襲領兵,當然就世襲占有或使用這些公有或私有土地,高級將領也就是大地主。
二是復客制。所謂復客,就是將領們占有的或皇帝賜予將領們的,脫離政府編戶的佃客,這些人自然不向政府完糧納稅。
三是 殊其門戶 制。所謂殊其門戶,是指中下級軍官戰(zhàn)死后,政府規(guī)定,他人不得侵占其土地、佃客。
上述幾個經(jīng)濟制度,使政府的稅賦大量流失,國家財政被掏空。財政破產(chǎn)是國家消亡的經(jīng)濟基礎,或者說經(jīng)濟原因。
從經(jīng)濟形態(tài)來看,屯田制的衰落,自耕農(nóng)的逃亡,使得東吳帝國的后期大部分已開發(fā)的土地成為高級將領、高級官員、世家大族的一片片農(nóng)莊,這個國家,就是這些莊園的集合體。
三國中東吳帝國最后滅亡,除山越外也很少有人造反,恐怕與帝國的莊園經(jīng)濟有關。因為,皇室、高官、世族都有自己的莊園,分了帝國利益的一杯羹,還造什么反呢?
晉王朝滅吳時(公元280年),東吳帝國沒有人堅決抵抗,除了孫晧的不得人心以外,可能也與此有關。皇室、高官、世族都有自己的莊園,都有自己的地產(chǎn)家 業(yè),這個形式上的國家的滅亡,是無所謂的,產(chǎn)業(yè)才是自己的。司馬氏進來了,這些莊園還是自己的,甚至還能把家業(yè)做大。因為,司馬氏本來就代表世家大族。東 吳的那些高官、世族,何必拋下自己的莊園,命赴黃泉、家破人亡呢?
有道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卻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孫權的情況是,血淋淋父子兩代舞刀槍,建立一個帝國,原來是個大農(nóng)莊。
哈哈。
不說不知道,歷史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