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寬夫詩話》,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都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特別喜歡李商隱的詩歌。喜歡到什么程度呢?有個事情最能說明問題,他曾經(jīng)對李商隱說: 我死了之后,如果能投胎做你的兒子,就知足了。 白居易死去數(shù)年之后,李商隱果然生了一個兒子。想起白居易曾經(jīng)說過的話,李商隱于是就給兒子取名 白老 。可是,白老長大以后,卻是個智力底下的癡呆兒。溫庭筠于是嘲笑他道: 讓你來做白居易的后身,不是多余了嗎? 后來,李商隱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為袞師。袞師跟白老,仿佛不是同一對父母所生,頭腦聰明,模樣俊秀。李商隱有詩贊美這袞師: 袞師我嬌兒,英俊乃無匹。 因此有人認(rèn)為,袞師才是白居易的后身。 易優(yōu)作文批改系統(tǒng),易優(yōu)作文批改、易優(yōu)作文點評 <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這樣的故事,自然是小說家路數(shù),當(dāng)不得真的。但是,在深受佛教影響、許多人愿意相信人有三生(前生、今生、來生)的國度,借著這個話題,議論一番,也不是怎樣冒天下大不韙的事情。《 齊物論》有言,妄言之者,亦不妨妄聽之。據(jù)說,蘇東坡曾經(jīng)讓人講鬼故事給他聽,那人坦言,從不曾見過鬼,蘇東坡就纏著他說:你姑妄言之嘛。
要我說,如果一定要在李商隱的兩個兒子(白老、袞師)中選一個作為的后身,那么,還是 白老 較為合適。我這樣說主要有如下四個理由:
一是,這符合佛教因果報應(yīng)的理論。白居易前世太有才了,寫了不少批判現(xiàn)實、揭露黑暗、同情草民的詩歌,死后不進拔舌地獄,已屬萬幸。接著的一世,智力低下一些又有何妨。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二是,符合天之道、文武之道,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假如白居易生生世世都是有才之人,我敢肯定,不但他自己會覺得這是一件無趣的事情,別人也要覺得很不公平?;实鄱寄軌蜉喠髯?,才子憑什么就老是那幾個人壟斷著啊。
三是,聰明未必是好事,愚魯未必是壞事。有《洗兒戲作》詩曰: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四是,事實上,袞師雖然小時了了,李商隱在多首詩里贊不絕口、偏愛之情溢于言表(有《驕兒詩》、《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南阿袞》等),但日后亦未見有任何成就,結(jié)果跟他兄長癡呆兒白老,并無多大差別。
人世到底有無前世今生呢?我不是佛教徒,平生信仰主義,從不作世間生靈必有三生之想。但是,有件事情我一直感到蹊蹺:平生屐痕所至,惟樂山烏尤寺、馬來西亞馬六甲廣場,曾令我一見之下有似曾相識之感,當(dāng)時便心頭為之一震。后來,京城一位頗有名的易經(jīng)專家說我前世是僧人。兩者之間,好像是有某種聯(lián)系的,比如說,云游曾到。自從四年前父親去世之后,我覺得人有三生之說盡管無稽,但對于生者,的確是一種不錯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