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199),東漢末年地方軍閥、著名將領(lǐng)。字伯硅。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西)人。他年輕時以重義有節(jié)、作戰(zhàn)勇敢聞名,后來剛愎自用、驕橫跋扈、記過妄善,終至夷敗。
一、酹酒辭祖白馬義從
公孫瓚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因為母親出身微賤,開始只做了郡中小吏。他為人儀表堂堂,聲音宏亮,口齒清晰,聰敏有才。每次向長官報告事情,他都直截坦率,而且能把幾個部門的事說得有條不紊,從無遺忘錯失。太守對他大為器重,把女兒嫁給他,派他到緱氏山中隨盧植讀經(jīng),公孫瓚因此得以粗通書傳。
后來,公孫瓚被推舉為上計吏。上任不久,當(dāng)時的劉太守因犯法被押送朝廷,按規(guī)定不準(zhǔn)下屬官吏接近。公孫瓚便改容易服,謊稱侍者,親自侍奉他,并為他趕著車送到京都。太守被判流放日南,公孫瓚又祭辭先人,隨太守南行。走到半途,遇赦而回。到郡后,他被推舉為孝廉,受命為遼東屬國長史。 中小學(xué)生語文題庫,中小學(xué)學(xué)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www.zequeka.cn/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一次,公孫瓚帶領(lǐng)幾十名騎兵巡行邊塞,突然遇到了鮮卑騎兵數(shù)百人。他指揮眾人退入空亭,然后說: 如果不沖出去,我們就全完了! 說著,拿起長矛,兩頭裝上矛刃,率先策馬踏入敵陣,左沖右突,殺傷數(shù)十?dāng)潮?。隨行騎兵受他激勵,也奮力作戰(zhàn),一以當(dāng)十,終于脫身。
中平四年(187),朝廷命公孫瓚督率烏桓突騎和車騎將一起討伐涼州盜寇。正值烏桓大人丘力居叛漢,和漁陽人張純聯(lián)合,進攻薊中。公孫瓚率軍追討張純,因功升任騎都尉。張純又和丘力居等人侵漁陽、河問、勃海,進入平原郡,所到之處,多行殺掠。公孫瓚追擊張純,張純大敗,拋棄妻子,逾塞奔逃。公孫瓚孤軍深入,反被丘力居等包圍在遼西管子城。公孫瓚部被圍二百多天,糧馬食光,便分散突圍。當(dāng)時天降大雪,士卒死傷大半。敵人也饑餓疲憊,逃到柳城去了。朝廷下詔任命公孫瓚為降虜校尉,晉封都亭侯,仍兼任屬國長史。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由于統(tǒng)帥兵馬接連不斷地與邊寇作戰(zhàn),所以公孫瓚一聽到有警報傳來,就聲色俱厲,恨不得立刻赴敵,與之決死。在戰(zhàn)場上,他親冒矢石,身先士卒,望塵逐奔,不憚險阻,有時白日鏖兵不歇,便繼之以夜戰(zhàn)。時日一長,邊境敵軍都能夠辯認出他的聲音,聽到后,奔走避之,唯恐不遠。公孫瓚乘白馬,部下有善射士卒幾十人,也乘白馬,常跟隨在他左右,做他的羽翼,自稱是 白馬義從 。烏桓人互相傳告,說在戰(zhàn)場上一定要避開白馬長史,莫攖其鋒。在平日,他們也把公孫瓚當(dāng)成假想敵,畫出他的圖像,策馬彎弓射之,一旦射中,部伍皆呼萬歲。
二、構(gòu)隙劉袁據(jù)幽滋驕
當(dāng)時,獻帝被董卓劫持到長安,很想返回東都。幽州牧劉虞的兒子劉和正任侍中,獻帝讓他喬裝改扮,逃出去找劉虞,讓其率兵前來接駕。劉和到南陽,南陽太守袁術(shù)想利用劉虞,便扣住劉和不放,答應(yīng)劉虞兵到,他和劉虞一起西進。公孫瓚知道袁術(shù)心懷異志,阻止劉虞,劉虞不聽。公孫瓚擔(dān)心袁術(shù)知道此事會怨恨自己,派堂弟公孫越率領(lǐng)一千騎兵到袁術(shù)那里,并且暗中慫恿袁術(shù)抓住劉和,奪其兵權(quán)。從此,劉虞和公孫瓚矛盾愈發(fā)明顯。劉和從袁術(shù)那里逃出,奔向北方,又被袁紹扣留。 在線批改作文,<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接著,袁術(shù)派公孫越隨孫堅去攻打袁紹部將周昕,公孫越在戰(zhàn)斗中中箭身死。公孫瓚因此嫉恨袁紹,同時上疏獻帝,歷數(shù)袁紹的十大罪狀,然后大舉興兵,一時間冀州諸城都背離袁紹而依附于他。袁紹非常害怕,把自己佩帶的勃海太守的印緩授予公孫瓚堂弟公孫范,并派他到郡治去。公孫范乘機背離袁紹,率領(lǐng)勃海兵馬去幫助公孫瓚。公孫瓚便自己任命部將為青州、冀州、兗州三州刺史,并把郡守縣令也都配置齊全。袁紹親自率兵抵拒,公孫瓚敗走。但此后公孫瓚大破袁紹軍,勢力大增。
公孫瓚屢次與袁紹作戰(zhàn),劉虞禁止不了,矛盾越來越深,就漸漸控制他的權(quán)力。公孫瓚常常故意違反劉虞的節(jié)度,又縱兵侵犯百姓。劉虞無法制止,便上奏章彈劾。公孫瓚也不示弱,上章說他給糧不周。后來公孫瓚在薊城東南另建小城,劉虞怕他興兵為亂,便率兵十萬前去征討。由于劉虞用兵仁厚,遂為公孫瓚所擒。公孫瓚誣陷劉虞,說他以前曾與袁紹等人謀稱帝號,脅迫朝廷使者殺了他。 蘇州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課程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1.html>蘇州中小學(xué)語文閱讀寫作培訓(xùn)</a>
公孫瓚殺死劉虞,盡有幽州之地,漸生驕橫之心。當(dāng)時旱蝗連年,谷貴民貧,百姓相食。但他依仗才力,不予顧恤,記過忘善,睚眥必報。他還忌妒賢者,親近小人。凡是衣冠之士,名聲超過他的,他定要設(shè)法陷害;凡是才能秀異的人,他定想法讓其陷于窮困艱難的境地,不令有出頭之日。有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得十分直截: 衣冠中人自認為應(yīng)得富貴,不肯感恩戴德。 他手下得寵者,不過是商販、庸兒。公孫瓚與他們或結(jié)為兄弟,或結(jié)為婚姻。這些人一旦得志,馬上侵暴擾亂,百姓怨聲載道。
三、退保易京坐待夷滅
劉虞的部屬鮮于輔等人聚集兵眾要與劉虞報仇。他們知道燕國人閻柔恩信素著,便推舉他為烏桓司馬。閻柔招集兵馬數(shù)萬人,大敗公孫瓚安置的漁陽太守鄒丹。烏桓峭王也率族人和鮮卑人七千多騎,跟隨鮮于輔南下,迎來劉虞的兒子劉和,并和袁紹部將曲義合兵十萬,共同進擊公孫瓚,在鮑丘斬殺公孫瓚將士兩萬多人。于是,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地紛紛殺死公孫瓚任命的官長,與鮮于輔、劉和聯(lián)合起來對付公孫瓚,公孫瓚屢敗。 作文培訓(xùn),就來蘇州易優(yōu)作文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html
此前,曾有童謠說: 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 公孫瓚認為這童謠應(yīng)在易京,于是移鎮(zhèn)于此。他沿城挖了十道環(huán)形壕溝,溝后堆起高高的土丘,都高達五六丈,土丘上建造樓臺。在壕溝圍裹的中心,堆起一個大土丘,高達十丈。為防止意外,公孫瓚?yīng)氉院推捩≡谑傻母吲_之上,用鐵作門,規(guī)定七歲以上的男子不準(zhǔn)進入鐵門,有關(guān)文書簿記都用繩子提上來。他還命令女子練習(xí)大聲說話,讓幾百步外的人能聽見,以便傳宣教令。他疏遠賓客,無所親信,于是謀臣猛將漸漸離他而去。住進易京之后,公孫瓚很少從事征戰(zhàn),他說: 當(dāng)年我以為天下的事情揮手之間就可了結(jié),今天才發(fā)現(xiàn)絕非如此。眼下戰(zhàn)爭連綿,非我輩所能解決。不如休兵罷戰(zhàn),致力農(nóng)事,從度災(zāi)年。兵法上說,百樓不攻。如今我有樓臺千重,積谷300萬斛,可以安居其上,靜待時變。等吃完這些糧食,天下的事也就有分曉了! 他想用這辦法拖垮袁紹。
建安三年(198),袁紹因為連年進攻公孫瓚均無法攻克,便寫信解除仇怨,相互交好。公孫瓚自恃易京險固,不予理睬,只是命人增修守備。袁紹大怒,大舉興兵進攻。袁紹步步逼迫,公孫瓚陷入困境,于是建筑重營壘,以求自保。袁紹挖掘地道,破壞樓臺,漸漸挖到了公孫瓚所住的土丘。公孫瓚自知必敗,殺死全家,自焚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