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久久,亚洲乱亚洲乱妇22p,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素養(yǎng) > 作文素材
網頁轉word

(唐朝歷史)唐朝歷史事件詳述( 公元618~907年...


來源:內部資料  糾錯

Word格式下載

全文6300字


  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tǒng)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并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chuàng)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后,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后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在線作文批改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名師作文批改</A>

  中文名稱:唐朝
  英文名稱:TangDynasty
  簡稱:唐
  所屬洲:亞洲
  首都:長安、洛陽
  主要城市:揚州,成都,洛陽,泉州等
  貨幣:開元通寶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李淵,李世民,李隆基等
  人口數(shù)量:8000-9000萬(755年)
  主要民族:漢族、突厥、回紇
  主要宗教:道教,佛教
  國土面積:1251萬平方千米(公元669年)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科舉制
  監(jiān)察機構:御史臺
  文化形式:唐詩,壁畫,雕塑等
  唐朝皇帝
  德明皇帝皋陶
  先天太上皇李敬
  圣祖玄元皇帝李耳
  興圣皇帝李暠
  獻祖宣皇帝李熙
  懿祖光皇帝李天錫
易優(yōu)作文投稿、作文評價系統(tǒng),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

  太祖景皇帝李虎
  世祖元皇帝李昞
  高祖太武皇帝(神堯皇帝、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淵
  太宗文皇帝(文武圣皇帝、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義宗孝敬皇帝李弘
  中宗孝和皇帝(孝和大圣皇帝、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顯
  睿宗大圣真皇帝(玄真大圣皇帝、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顯
  殤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
  讓皇帝李憲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靖德太子(奉天皇帝)李琮
  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承天皇帝李倓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
  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誦 易優(yōu)作文網,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站(http://www.zequeka.cn)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憲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純
  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李湛
  絳王李悟
  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元圣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襄王李熅
  昭宗(襄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恭靈莊閔孝皇帝)李曄
  德王李裕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曄
  哀皇帝(昭宣光烈孝皇帝)李柷
  事件
  一、初唐
  晉陽兵變
  晉陽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晉陽縣,隋煬帝建有晉陽宮)留守、唐國公李淵在617年(大業(yè)十三年)起兵奪取長安,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礎的事件。 語文成績好,書法少不了,學書法,推薦<A http://www.zequeka.cn/miniform/type_3.html>易優(yōu)少兒書法培訓</a>
  中文名:晉陽起兵(太原起兵)
  時間:617年(大業(yè)十三年)
  人物:李淵、李世民
  影響:為建立唐朝奠定基礎
  唐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滅亡之后,稱王稱帝者數(shù)不勝數(shù),相互之間爭戰(zhàn)不休,天下面臨再一次大分裂危機。最終唐朝得以掃滅群雄,重新統(tǒng)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統(tǒng)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紹率軍消滅了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最終結束。李世民在此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稱:唐朝統(tǒng)一戰(zhàn)爭
  地點:中國全國
  時間:618年-628年
  參戰(zhàn)方:唐、周圍各地割據政權
  結果:唐朝統(tǒng)一中國
  主要指揮官:李淵、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寶 中小學生作文投稿,中小學生作文點評與打分系統(tǒng),<a href=http://www.zequeka.cn/jiaOshoulanmu/>易優(yōu)作文批改</A>
  主要戰(zhàn)役:淺水原之戰(zhàn)(公元618年)、柏壁之戰(zhàn)(公元619年)、洛陽、虎牢之戰(zhàn)(公元620年)、虎牢之戰(zhàn)(公元621年)、唐平蕭銑之戰(zhàn)(公元621年)、洺水之戰(zhàn)(公元622年)、下博之戰(zhàn)(公元622年)、唐滅劉黑闥之戰(zhàn)(公元622年)、唐滅輔公祏之戰(zhàn)(公元623年)
  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的天策上將、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政變,結果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全部被賜死。
  中文名:玄武門之變
  時間:626年7月2日
  地點:長安城
  參與人物:李世民、尉遲恭;李建成、李元吉
  結果:李世民獲勝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即位,頡利可汗趁機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京師震動。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頡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財物。遂與之殺白馬立盟約,領兵而退。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時間:626年
  地點:涇陽(今陜西咸陽涇陽縣)
  參與人物:李世民、頡利可汗
  結果:簽署和平協(xié)議,雙方斬殺白馬立盟
  唐突厥戰(zhàn)爭
  唐與突厥的戰(zhàn)爭(620年—657年1)是7世紀中國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兩個汗國東突厥和西突厥進行的一系列戰(zhàn)爭。其中主要的戰(zhàn)役和事件有五隴阪之戰(zhàn)(624年)、涇陽之戰(zhàn)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戰(zhàn)(639年)、陰山之戰(zhàn)(640年)、庭州之戰(zhàn)(651年)、唐滅西突厥之戰(zhàn)(657年)等。戰(zhàn)爭期間,唐朝由開始的安撫和防御轉為進攻,加之突厥內部的分裂和內亂,唐朝分別于640年和657年徹底擊敗東、西突厥,俘虜東突厥頡利可汗和西突厥沙缽羅可汗,導致了突厥汗國的滅亡。唐朝在原東、西突厥領地分別設立都督府和都護府。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jié)約,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xiàn)了安定的局面;當時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邊族風俗,穩(wěn)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租庸調制
  租庸調制,唐時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guī)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定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壞,租庸調法則失敗,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斷土地兼并,公家已無土地實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繳納定額的租庸調,使農民無力負擔,大多逃亡。安史之亂後,朝廷負擔遽增。唐德宗年間,改行楊炎的兩稅法,以徵收銀錢為主。
  羈縻政策
  二、盛唐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統(tǒng)治時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號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xù)執(zhí)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高宗君臣們蕭規(guī)曹隨,照太宗時法令執(zhí)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擊敗西突厥的進攻),百姓阜安(人口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380萬戶),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白江口之戰(zhàn)
  白江口之戰(zhàn),亦稱白村江之戰(zhàn),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lián)軍與倭國、百濟聯(lián)軍于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冢┌l(fā)生的一次水戰(zhàn)。在此次戰(zhàn)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將兵力、船艦皆數(shù)倍于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zhàn)。此次戰(zhàn)役是中日兩國作為國家實體進行的第一次交戰(zhàn),也是東北亞地區(qū)已知較早的一次具有國際性的戰(zhàn)役,其以唐朝、新羅聯(lián)軍的勝利的最終結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間東北亞地區(qū)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格局。
  名稱:白江口之戰(zhàn)
  地點: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冢?
  時間: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參戰(zhàn)方:唐朝、新羅;倭國、百濟
  結果:唐朝、新羅聯(lián)軍勝利
  參戰(zhàn)方兵力:唐軍7,000人戰(zhàn)船170余艘、倭軍42,000人戰(zhàn)船1,000余艘、新羅軍5,000人、百濟軍5,000人
  傷亡情況:唐軍不明、倭軍傷亡1,0000人、新羅軍不明、百濟軍不明
  唐軍指揮官:劉仁軌,劉仁愿,扶余隆
  倭軍指揮官:安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
  新羅軍指揮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濟軍指揮官:扶余豐
  唐滅高麗之戰(zhàn)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總章元年(668年),在唐與高麗、百濟的戰(zhàn)爭中,唐軍攻滅高麗的作戰(zhàn)。
  韋后之亂
  韋后之亂是指唐中宗皇后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后毒死中宗,陰謀奪權。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丑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后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后又任用韋氏子弟統(tǒng)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后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fā)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后之亂,終告結束。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tǒng)治前期所出現(xiàn)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fā)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后共29年。
  募兵制
  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這就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節(jié)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產的發(fā)展,封建國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過,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yè),將領長期統(tǒng)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
  怛羅斯之戰(zhàn)
  怛羅斯之戰(zhàn)(Battleof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時唐朝的勢力與來自現(xiàn)在阿拉伯、新興和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新興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勢力在中亞諸國相遇而導致的戰(zhàn)役。怛羅斯之戰(zhàn)是一場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怛羅斯的所在地還未完全確定,但應在大詩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鎮(zhèn)之一的碎葉城附近,接近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的附近地區(qū)。戰(zhàn)役的發(fā)生時間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寶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勝利。
  名稱:怛羅斯之戰(zhàn)
  地點:中亞怛羅斯
  時間:751年7月-8月
  參戰(zhàn)方:中國唐朝,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
  結果:阿拔斯王朝獲勝
  參戰(zhàn)方兵力:唐朝4-7萬,阿拔斯王朝無記載
  傷亡情況:唐朝戰(zhàn)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詳
  主要指揮官:高仙芝;艾布·穆斯林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fā)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zhèn)割據。由于發(fā)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fā)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后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系的發(fā)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鑒》:“(安史之亂爆發(fā)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
  名稱:安史之亂
  地點:中國北方
  時間: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參戰(zhàn)方:唐朝、大燕
  結果:唐朝獲勝,地方割據局面開始形成
  參戰(zhàn)方兵力:唐朝60萬(安史之亂中期)
  傷亡情況:大燕30萬(安史之亂中期)
  主要指揮官:李隆基、郭子儀、高仙芝、哥舒翰
  主要指揮官:安祿山、史思明、安慶緒、史朝義
  開始時間:755年12月16日(天寶十四年)
  結束時間:763年2月17日(廣德元年)
  意義: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經典戰(zhàn)役:睢陽之戰(zhàn),鄴城之戰(zhàn)
  三、中唐
  藩鎮(zhèn)割據
  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xiàn)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zhèn)強大、互相爭戰(zhàn)的局面。當時節(jié)度使獨攬一方軍政財權,職位由子弟或部將承襲,不受中央政令管轄。至9世紀初,全國藩鎮(zhèn)達四十余個,他們互相攻伐,或聯(lián)合對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屢圖削弱藩鎮(zhèn),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續(xù)近兩個世紀,至北宋初結束。
  唐朝吐蕃戰(zhàn)爭
  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隴右、關中(今甘肅、青海、陜西一帶)和西域(今新疆、中亞一帶)等地區(qū)為保衛(wèi)邊防與對西域的控制,和吐蕃進行的長期作戰(zhàn)。唐朝吐蕃戰(zhàn)爭,對當時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唐蕃戰(zhàn)爭中,雙方運籌謀劃,機變百出,廣泛使用了長驅直入,直搗腹心,誘敵深入,相機殲敵,機動防御,伺機反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疑兵阻敵,伏擊,迂回,遠程奔襲,夜襲等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戰(zhàn)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稱:唐朝吐蕃戰(zhàn)爭
  地點:中國西北地區(qū)
  時間:623年至907年
  參戰(zhàn)方:唐朝、吐蕃
  結果:唐收復隴右、河西
  主要指揮官:李世民、李隆基、大論祿東贊
  兩稅法
  兩稅法是唐德宗時代宰相楊炎所創(chuàng)之稅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實物為主的租庸調法,改為征收金錢為主,一年兩次征稅,是為兩稅法。因為武周末年均田制頹萎,唐初的租庸調法早已不適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會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與吐蕃第六次會盟、第三次議定邊界。在此次會盟中,唐割讓了被吐蕃占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qū)與吐蕃和好。不過吐蕃對合盟并無誠意,最終釀成平涼會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殺,唐盟使渾堿逃跑的劫盟惡果。
  奉天之難
  奉天之難指的是四鎮(zhèn)之亂及涇原之叛的合稱。中國唐代唐德宗因藩鎮(zhèn)叛亂,被迫逃往奉天(今陜西乾縣)的事件。
  平涼劫盟
  平涼劫盟,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與吐蕃在平涼會盟時,發(fā)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是中國唐代順宗時期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發(fā)生于永貞年間,故名。最后因俱文珍等人發(fā)動政變,幽禁順宗,擁立太子李純。致使以失敗而告終。改革歷時100余日。
  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是指唐朝唐憲宗在位時因治國有方,國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軌的時代,視為中興之局。由于唐憲宗在位是用元和為其在位期間之年號,因而得名。
  河朔三鎮(zhèn)
  河北三鎮(zhèn),又稱河朔三鎮(zhèn),是范陽節(jié)度使、成德節(jié)度使、魏博節(jié)度使等三個節(jié)度使的合稱,是指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時位于河朔地區(qū)的三個藩鎮(zhèn)勢力,即范陽(又稱幽州或盧龍,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長城附近一帶)、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區(qū),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稱天雄,渤海灣至黃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東省北部)。
  四、晚唐
  甘露之變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歲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和李訓、鄭注策劃誅殺宦官。奪回皇帝喪失的權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wèi)軍的后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fā)覺,雙方激烈戰(zhàn)斗,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后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中文名稱:甘露之變
  時間:公元835年
  朝代:唐代
  主要人物:唐文宗、李訓等
  牛李黨爭
  牛李黨爭是在宦官專權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員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領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領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扎,爭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鬧了將近40年,歷史上把這次朋黨之爭稱為“牛李黨爭”。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高官爭權的現(xiàn)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唐武帝滅佛
  在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榮。唐武宗滅佛就是指唐武宗在會昌年間的毀佛活動。唐武宗滅佛是佛教與封建國家發(fā)生經濟上的矛盾沖突、佛教與道教爭奪宗教上的地位的斗爭的結果。
  白馬驛之禍
  又稱白馬之禍,是唐朝末期朱溫誅殺朝官的一次事件。
  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人黃巢領導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殘酷統(tǒng)治的農民起義運動,是王仙芝起義的后續(xù)。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戰(zhàn)爭。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名稱:黃巢起義
  地點:江南及部分黃河流域
  時間:875年—884年
  參戰(zhàn)方:唐朝、大齊(黃巢所建)
  結果:黃巢敗亡,朱溫篡唐建梁。
  主要指揮官:唐僖宗、李克用、黃巢、王仙芝

《(唐朝歷史)唐朝歷史事件詳述( 公元618~907年)》添加時間:2025-05-16;更新時間:2025-06-25



    2025-05-16-1036218
投訴與建議
此頁面存在的問題*
違法違規(guī)
知識錯誤
抄襲他人
其他原因
問題描述*
聯(lián)系方式*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