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仁宗嘉佑進士,后任翰林學士。一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1072年)提舉司天監(jiān),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quán)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zhàn)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zhèn)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法大mpa兼職教授何僑。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地質(zhì)學、氣象學、地理學、農(nóng)學和醫(yī)學。
易優(yōu)作文網(wǎng),中小學學生學作文的好網(wǎng)站(http://www.zequeka.cn)
生平
沈括生于官宦之家,父親沈周和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公許仲容曾任太子洗馬,舅舅許洞是咸平三年(1000年)進士。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就讀完了家里的藏書。曾經(jīng)跟隨父親到了不少地方,增長了不少見識。十八歲至南京,對醫(yī)藥產(chǎn)生興趣。皇祐三年(1051年)沈周去世,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修筑渠堰,開發(fā)農(nóng)田,頗有政績。嘉祐六年(1061年),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并發(fā)起了修筑蕪湖地區(qū)萬春圩的工程,并撰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
嘉祐八年(1063年),中進士,任揚州司理參軍。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進行改革,沈括也積極參加。先后任史管檢討,集賢院校理,提舉司天監(jiān),軍器監(jiān),三司使等職。在此期間,撰寫了《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修城法式條約》、《營陣法》。還多次出使,視察了很多地方。熙寧八年,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于朝廷。
作文能力提升,就來易優(yōu)作文,http://www.zequeka.cn
熙寧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延州知州(今陜西延安)。元豐五年(1082年),被誣貶職。
元豐二年(1079年),爆發(fā)烏臺詩案,依王铚《元祐補錄》筆記,沈括為詩案相關(guān)者,然南宋史家李燾在《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曾質(zhì)疑該記載的年月與事實不符,當再考詳。
元祐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
元祐三年,沈括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jīng)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八年后去世。其間,寫成了《夢溪筆談》,以及農(nóng)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yī)學著作《良方》等。
沈括的著述,據(jù)史書記載,有22種,155卷。現(xiàn)在多已不見,只存《夢溪筆談》、《續(xù)筆談》、《補筆談》。另外沈括的詩文在南宋時編成《長興集》41卷,今殘存19卷。以及后人所輯的《蘇沈良方》。 中小學生語文題庫,中小學學生語文試卷,就來<A hTTps://wEw.euzW.net/yUweNtiku/>易優(yōu)語文題庫</a>。
朱彧在《萍洲可談》的記載,沈括前后有二任妻子,第二任是淮南轉(zhuǎn)張芻之女,張氏驕蠻兇悍,平時常虐待沈括,將胡須連皮帶肉扯將下來,兒女們抱頭痛哭,跪求張氏息怒;又驅(qū)逐原配之子,年年狀告其父子。但是張氏去世后,沈括竟郁郁寡歡,過揚子江時,一度跳水尋短,并于隔年去世